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濟頻道 > 經濟新聞 > 正文

經濟頻道

雲南昭通鄉村振興一線觀察
更新時間:2024-1-5 10:18:14    來源:新華社

  從“貧困鍋底”到發展熱土,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雲南省昭通市正悄然蝶變。

  烏蒙山區曾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其中昭通市脫貧人口在全國地級市中最多,是觀察我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個窗口。

  氣勢雄偉、連綿不絕的烏蒙山,見證了紅軍長征的壯舉,經曆了脫貧攻堅的蛻變,如今又迎來就業創業的熱潮,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貧困鍋底”到創業熱土

  在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後,昭通市有185萬餘名脫貧人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任務艱巨。

  人口基數大、發展基礎薄弱……昭通迎難而上,全力推動脫貧成果鞏固上台階、鄉村振興開新局。

  夜幕降臨,鹽津縣興隆鄉烏骨雞莊園的直播間熱鬧起來,叫賣、包裝、發貨……主播們忙得不亦樂乎,最多一晚上能賣出230多單。

  這個直播間是當地烏骨雞產業帶頭人袁彬的創業成果之一,2023年他的企業出欄商品雞18萬羽、脫溫雞苗24萬餘隻,不僅帶動周邊1600多戶農戶增收,還把幾個年輕村民變成了月薪近萬元的帶貨主播。

  創業背後是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烏骨雞是鹽津縣“一縣一業”的主打產業。鹽津縣烏骨雞產業辦公室負責人李俊說,2023年全縣烏骨雞存欄120多萬羽,產值突破5億元,帶動4238戶農戶戶均增收4100元。

  除了烏骨雞養殖業,2023年昭通市特色產業蒸蒸日上——蘋果種植麵積近百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30億元;竹產業基地麵積628萬畝,綜合產值突破100億元;花椒種植麵積155萬畝、綜合產值100億元。

  產業發展不僅要“培優”,還要“出新”。2023年暑期以來,昭通小肉串燒烤產業異軍突起,從肉牛養殖、肉串加工、調料製作到燒烤店經營,上下遊產業鏈帶動就業7萬餘人,年產值約100億元。

  昭通是勞動力大市,全市有301萬名農村勞動力。在加大技能培訓、鼓勵創業的同時,昭通還有序做好群眾外出務工就業的服務保障工作。

  離龍年春節尚有時日,但在昭通市人社局的官方直播間,沿海企業“搶人大戰”提前拉開序幕。不久前,浙江省建德市人社部門到昭通市開展東西部勞務協作,並聯合昭通市人社局舉辦了一場送崗直播,吸引了2.8萬餘人觀看。

  昭通市人社局局長李盛義說:“我們的直播間自2023年年初開播以來,已直播推薦就業崗位5000餘個,成為就業服務‘新橋梁’。”

  走出大山是為了改變大山。“我們立誌打造家鄉品牌。”在鎮雄縣以勒鎮,一個五金高新產業園正在崛起。32歲的方應來曾在廣東、浙江打拚,學到手藝後返回家鄉鎮雄,在產業園創辦了家具公司,50多名員工都是當地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昭通市鄉村振興局局長羅光華介紹,2023年全市脫貧戶和“三類對象”(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人均純收入15465元、同比增長16.8%,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生態“高顏值” 經濟“高價值”

  昭通是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物種豐富多樣。曾幾何時,生活貧困與生態脆弱在這裏交織。

  寒冬時節,北方已是冰天雪地,但有“筇竹之鄉”美譽的大關縣依然滿目蒼翠,一根根筇竹剛直挺拔。

  大關地處烏蒙山深處,人們以前隻能走出大山謀發展。近年來,縣裏依托115萬畝竹林資源,成立筇竹產業鄉村振興示範園,引入筇竹種植、加工等企業14家。

  “家鄉有這麼好的竹子,要讓更多群眾受益。”返鄉創業者歐賢芹的公司就在示範園,生產出的桌椅家具、燭台、毛筆架等精致美觀。她不僅帶動1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務工,還讓500餘戶筇竹種植戶每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包括大關縣在內,昭通市竹產業覆蓋農戶50餘萬戶200餘萬人,主產區竹農戶均年增收12000元以上。

  小竹子正織牢“生態產業鏈”。在位於長江上遊一級支流赤水河源頭的鎮雄縣赤水源鎮銀廠村,一根根方竹茁壯成長。這是昭通市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複與竹產業協同發展的舉措之一,赤水河流域(昭通段)已種植竹子4.4萬畝,全流域(雲南段)竹、果經濟林總麵積達50萬畝。

  同時,鎮雄縣落實五級“河長製”,實現幹流智能監控全覆蓋,緊抓“兩汙”治理,推進水岸同治,促進生態修複。

  一江清水,兩岸青山。截至2023年12月,赤水河流域(雲南段)出境斷麵水質基本保持Ⅱ類。

  從金沙江畔到赤水河源頭,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縣城,昭通產業興旺與生態振興互促共進,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4.25%,林產業產值達230億元。

  綠色產業培育、保護與發展同步推進,背後是昭通生態環境從脆弱到宜人的轉變。

  昔日的苦寒之地永善縣馬楠苗族彝族鄉加大高寒山區草場的保護力度,打造出11萬餘畝“雲上草原”,吸引越來越多人到此觀光旅遊;在海拔2700多米的永善縣伍寨彝族苗族鄉白雲村,冷涼資源受企業熱捧,1.5萬畝高山蔬菜基地發展勢頭良好,牛心甘藍、圓白菜遠銷川渝和上海。

  生活好了,群眾對生態環境格外重視。每年秋去冬來,都有數百隻黑頸鶴遷徙至白雲村。在相鄰的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3年11月底飛來越冬的黑頸鶴逾2300隻、創曆史新高,唱響人鶴和諧的自然之歌。

  “產、城、人”融合發展氣象新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昭通市將36萬餘名貧困群眾搬出大山,實現由貧困山區到現代城鎮、由傳統農民到城鎮市民的跨越。

  如今,行走昭通各地,“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新氣象隨處可見。安置了3.9萬餘名搬遷群眾的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高樓林立,老年活動之家、婦女兒童之家和圖書室等一應俱全。

  寬敞明亮的客廳、幹淨舒適的衛生間、現代化的廚房……這種新生活,從巧家縣山區搬來的杜培明老人過去想都不敢想。“以前水電路樣樣不方便,現在醫院、超市、學校都在家門口。”杜培明說。

  “搬得出”隻是第一步,卯家灣安置區探索實行搬遷群眾精細化管理服務模式,大力發展蘋果、香蔥等產業,成立6個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轉移輸出勞動力2萬餘人,截至2023年12月底就業率達93.01%。

  “交通+”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因山多水多,昭通曾有“昭通難通”之說。如今,從通村公路、高速公路到飛機、高鐵,昭通“昭明通達”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得益於交通愈加便利,紮西會議舊址所在地威信縣推進紅色文化旅遊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2023年1至11月已接待遊客248.8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4.26億元。

  鄉村新業態不斷湧現。作為昭通實施脫貧致富示範區先導工程的實驗示範村莊之一,鹽津縣牛寨鄉萬和村打造了垂釣基地、彩虹步道、星空露營地等新業態。牛寨鄉黨委書記唐成介紹,僅2023年“十一”期間萬和村就迎來遊客8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40萬元。

  這是昭通市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脫貧致富示範區先導工程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羅光華說,到2023年12月,昭通全市22個實驗示範村莊累計接待遊客突破360萬餘人次,營收達4300餘萬元,帶動群眾戶均年增收4500餘元。

文章編輯:李燦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雲南昭通鄉村振興一線觀察
    2024-1-5 10:18:14    來源:新華社

      從“貧困鍋底”到發展熱土,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雲南省昭通市正悄然蝶變。

      烏蒙山區曾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其中昭通市脫貧人口在全國地級市中最多,是觀察我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個窗口。

      氣勢雄偉、連綿不絕的烏蒙山,見證了紅軍長征的壯舉,經曆了脫貧攻堅的蛻變,如今又迎來就業創業的熱潮,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貧困鍋底”到創業熱土

      在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後,昭通市有185萬餘名脫貧人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任務艱巨。

      人口基數大、發展基礎薄弱……昭通迎難而上,全力推動脫貧成果鞏固上台階、鄉村振興開新局。

      夜幕降臨,鹽津縣興隆鄉烏骨雞莊園的直播間熱鬧起來,叫賣、包裝、發貨……主播們忙得不亦樂乎,最多一晚上能賣出230多單。

      這個直播間是當地烏骨雞產業帶頭人袁彬的創業成果之一,2023年他的企業出欄商品雞18萬羽、脫溫雞苗24萬餘隻,不僅帶動周邊1600多戶農戶增收,還把幾個年輕村民變成了月薪近萬元的帶貨主播。

      創業背後是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烏骨雞是鹽津縣“一縣一業”的主打產業。鹽津縣烏骨雞產業辦公室負責人李俊說,2023年全縣烏骨雞存欄120多萬羽,產值突破5億元,帶動4238戶農戶戶均增收4100元。

      除了烏骨雞養殖業,2023年昭通市特色產業蒸蒸日上——蘋果種植麵積近百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30億元;竹產業基地麵積628萬畝,綜合產值突破100億元;花椒種植麵積155萬畝、綜合產值100億元。

      產業發展不僅要“培優”,還要“出新”。2023年暑期以來,昭通小肉串燒烤產業異軍突起,從肉牛養殖、肉串加工、調料製作到燒烤店經營,上下遊產業鏈帶動就業7萬餘人,年產值約100億元。

      昭通是勞動力大市,全市有301萬名農村勞動力。在加大技能培訓、鼓勵創業的同時,昭通還有序做好群眾外出務工就業的服務保障工作。

      離龍年春節尚有時日,但在昭通市人社局的官方直播間,沿海企業“搶人大戰”提前拉開序幕。不久前,浙江省建德市人社部門到昭通市開展東西部勞務協作,並聯合昭通市人社局舉辦了一場送崗直播,吸引了2.8萬餘人觀看。

      昭通市人社局局長李盛義說:“我們的直播間自2023年年初開播以來,已直播推薦就業崗位5000餘個,成為就業服務‘新橋梁’。”

      走出大山是為了改變大山。“我們立誌打造家鄉品牌。”在鎮雄縣以勒鎮,一個五金高新產業園正在崛起。32歲的方應來曾在廣東、浙江打拚,學到手藝後返回家鄉鎮雄,在產業園創辦了家具公司,50多名員工都是當地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昭通市鄉村振興局局長羅光華介紹,2023年全市脫貧戶和“三類對象”(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人均純收入15465元、同比增長16.8%,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生態“高顏值” 經濟“高價值”

      昭通是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物種豐富多樣。曾幾何時,生活貧困與生態脆弱在這裏交織。

      寒冬時節,北方已是冰天雪地,但有“筇竹之鄉”美譽的大關縣依然滿目蒼翠,一根根筇竹剛直挺拔。

      大關地處烏蒙山深處,人們以前隻能走出大山謀發展。近年來,縣裏依托115萬畝竹林資源,成立筇竹產業鄉村振興示範園,引入筇竹種植、加工等企業14家。

      “家鄉有這麼好的竹子,要讓更多群眾受益。”返鄉創業者歐賢芹的公司就在示範園,生產出的桌椅家具、燭台、毛筆架等精致美觀。她不僅帶動1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務工,還讓500餘戶筇竹種植戶每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包括大關縣在內,昭通市竹產業覆蓋農戶50餘萬戶200餘萬人,主產區竹農戶均年增收12000元以上。

      小竹子正織牢“生態產業鏈”。在位於長江上遊一級支流赤水河源頭的鎮雄縣赤水源鎮銀廠村,一根根方竹茁壯成長。這是昭通市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複與竹產業協同發展的舉措之一,赤水河流域(昭通段)已種植竹子4.4萬畝,全流域(雲南段)竹、果經濟林總麵積達50萬畝。

      同時,鎮雄縣落實五級“河長製”,實現幹流智能監控全覆蓋,緊抓“兩汙”治理,推進水岸同治,促進生態修複。

      一江清水,兩岸青山。截至2023年12月,赤水河流域(雲南段)出境斷麵水質基本保持Ⅱ類。

      從金沙江畔到赤水河源頭,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縣城,昭通產業興旺與生態振興互促共進,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4.25%,林產業產值達230億元。

      綠色產業培育、保護與發展同步推進,背後是昭通生態環境從脆弱到宜人的轉變。

      昔日的苦寒之地永善縣馬楠苗族彝族鄉加大高寒山區草場的保護力度,打造出11萬餘畝“雲上草原”,吸引越來越多人到此觀光旅遊;在海拔2700多米的永善縣伍寨彝族苗族鄉白雲村,冷涼資源受企業熱捧,1.5萬畝高山蔬菜基地發展勢頭良好,牛心甘藍、圓白菜遠銷川渝和上海。

      生活好了,群眾對生態環境格外重視。每年秋去冬來,都有數百隻黑頸鶴遷徙至白雲村。在相鄰的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3年11月底飛來越冬的黑頸鶴逾2300隻、創曆史新高,唱響人鶴和諧的自然之歌。

      “產、城、人”融合發展氣象新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昭通市將36萬餘名貧困群眾搬出大山,實現由貧困山區到現代城鎮、由傳統農民到城鎮市民的跨越。

      如今,行走昭通各地,“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新氣象隨處可見。安置了3.9萬餘名搬遷群眾的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高樓林立,老年活動之家、婦女兒童之家和圖書室等一應俱全。

      寬敞明亮的客廳、幹淨舒適的衛生間、現代化的廚房……這種新生活,從巧家縣山區搬來的杜培明老人過去想都不敢想。“以前水電路樣樣不方便,現在醫院、超市、學校都在家門口。”杜培明說。

      “搬得出”隻是第一步,卯家灣安置區探索實行搬遷群眾精細化管理服務模式,大力發展蘋果、香蔥等產業,成立6個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轉移輸出勞動力2萬餘人,截至2023年12月底就業率達93.01%。

      “交通+”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因山多水多,昭通曾有“昭通難通”之說。如今,從通村公路、高速公路到飛機、高鐵,昭通“昭明通達”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得益於交通愈加便利,紮西會議舊址所在地威信縣推進紅色文化旅遊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2023年1至11月已接待遊客248.8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4.26億元。

      鄉村新業態不斷湧現。作為昭通實施脫貧致富示範區先導工程的實驗示範村莊之一,鹽津縣牛寨鄉萬和村打造了垂釣基地、彩虹步道、星空露營地等新業態。牛寨鄉黨委書記唐成介紹,僅2023年“十一”期間萬和村就迎來遊客8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40萬元。

      這是昭通市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脫貧致富示範區先導工程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羅光華說,到2023年12月,昭通全市22個實驗示範村莊累計接待遊客突破360萬餘人次,營收達4300餘萬元,帶動群眾戶均年增收4500餘元。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