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產業興 收入增 盼頭足——廣西忻城縣產業振興觀察
更新時間:2023-12-26 9:39:53    來源:新華社

  發展特色產業,脫貧群眾家門口穩定增收……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廣西忻城縣,尋找適宜大石山區產業發展的道路,通過強化龍頭帶動、延鏈補鏈等措施,助推特色產業逐步壯大。這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山村風貌明顯提升,脫貧家庭生活日漸紅火。

  (小標題)發展特色產業助力村集體經濟壯大

  南國冬日,溫暖的陽光灑滿山穀。在忻城縣安東鄉桃源村的中草藥種植基地,幾名村民正忙著采收藿香。“大家小心,別把葉子弄掉了,這些都是寶貝。”駐村第一書記熊誌文說,按照當前收購價,一棵小的植株可賣四五元,大的可賣到七八元。“預計藿香每畝產值7000元,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20萬元收入。”

  桃源村通過種植藿香發展新產業,是忻城縣致力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忻城縣突出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堅持因地製宜、因村施策,把集體經濟接入特色產業鏈條,調動各方優勢資源探索產業“聯興”、項目“聯營”,持續在延伸產業鏈、拓寬增收鏈上下功夫。

  在大塘鎮寨南村,忻城縣日茂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莫日茂最近忙個不停。46個蔬菜大棚裏的辣椒陸續進入采摘期,他需要組織群眾及時采收。“通過嵌入本地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由弱到強,並帶動大量群眾就近就業。”寨南村黨支部書記莫會猛說。

  忻城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歐曉寧介紹,近年來,當地村集體累計入股投資龍頭企業項目11個,實現企業發展、產業做大、集體增收有機統一、互惠互利。2023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同比增長約27%。

  (小標題)小庭院成為群眾“增收園”

  傍晚,紅渡鎮六納村古令屯村民盤增平忙著將田地裏的甘蔗尾葉拉進自家院落。看到扔進來的新鮮葉片,牛舍裏的小牛立刻咀嚼起來。“我們屯70%農戶都參與育肥牛,養殖半年有五六千元收入,大家積極性很高。”

  走進安東鄉桃源村拉朝屯,村容村貌幹淨整潔,幾位老人在廣場邊曬太陽。村民莫奕雲家的蠶架擺放整齊,靜待來年春天到來。“養蠶讓我們在家門口就有比較穩定的收入,省去在外奔波的辛苦。我還養了不少鴨子,生活有盼頭。”50歲的莫奕雲說。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忻城縣積極引導農戶利用自有院落空間發展養牛、養雞等產業。考慮到桑蠶是當地庭院經濟的重頭戲,忻城縣在紅渡鎮、古蓬鎮、安東鄉建立4個桑蠶種養示範基地,向蠶農提供優質蠶種和全過程專業技術指導。目前,當地農戶養蠶成活率從60%提高至95%以上。

  忻城縣鄉村振興局局長鄭小平說,當地庭院經濟發展如火如荼。2023年,全縣庭院經濟項目實際撥付資金262.85萬元,惠及脫貧群眾超過2800戶。

  (小標題)借助粵桂協作引資引智激活“一池春水”

  作為廣西乃至全國的養蠶大縣,忻城種桑養蠶曆史悠久,長期以來由於缺乏精深加工,當地桑蠶產業鏈處於“散種散養”的初級業態。

  如何實現這個傳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紅渡鎮鎮長羅忻蔚說,除了政策引導,當地積極從廣東引入資金、技術、先進理念,以建設標準化桑園為突破口,不斷延鏈補鏈,實現從栽桑、養蠶、產繭到繅絲、生產絲綢麵料的一體化生產。

  作為粵桂協作引進的重點項目,廣西忻城繭絲綢產業園致力打造桑蠶繭絲綢產業集群。“我們在深圳經營多年,相對熟悉市場。入駐後除了向下遊產品延伸,也積極推進源頭端的桑園品種改造,如今農戶每畝桑園收益從約5000元提升至約1萬元。”廣西同益國絲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美伯說。

  忻城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用好粵桂協作機製推動全產業鏈發展,一批全產業鏈龍頭項目陸續建設投產,有效帶動農戶持續增收。

  在忻城縣光大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潤樹的電話不時響起,多是尋求合作的客商打來的。“進入冬季後羊肉供不應求,加上元旦等假日臨近,市場需求量很大。”李潤樹介紹,首批合作養殖戶已實現收益分紅,戶均年增收2萬元。下一步將擴大養殖規模、完善技術指導,為本地肉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東西部協作持續賦能。

(記者覃星星、林凡詩)

新聞編輯:劉佳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產業興 收入增 盼頭足——廣西忻城縣產業振興觀察
    2023-12-26 9:39:53    來源:新華社

      發展特色產業,脫貧群眾家門口穩定增收……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廣西忻城縣,尋找適宜大石山區產業發展的道路,通過強化龍頭帶動、延鏈補鏈等措施,助推特色產業逐步壯大。這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山村風貌明顯提升,脫貧家庭生活日漸紅火。

      (小標題)發展特色產業助力村集體經濟壯大

      南國冬日,溫暖的陽光灑滿山穀。在忻城縣安東鄉桃源村的中草藥種植基地,幾名村民正忙著采收藿香。“大家小心,別把葉子弄掉了,這些都是寶貝。”駐村第一書記熊誌文說,按照當前收購價,一棵小的植株可賣四五元,大的可賣到七八元。“預計藿香每畝產值7000元,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20萬元收入。”

      桃源村通過種植藿香發展新產業,是忻城縣致力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忻城縣突出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堅持因地製宜、因村施策,把集體經濟接入特色產業鏈條,調動各方優勢資源探索產業“聯興”、項目“聯營”,持續在延伸產業鏈、拓寬增收鏈上下功夫。

      在大塘鎮寨南村,忻城縣日茂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莫日茂最近忙個不停。46個蔬菜大棚裏的辣椒陸續進入采摘期,他需要組織群眾及時采收。“通過嵌入本地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由弱到強,並帶動大量群眾就近就業。”寨南村黨支部書記莫會猛說。

      忻城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歐曉寧介紹,近年來,當地村集體累計入股投資龍頭企業項目11個,實現企業發展、產業做大、集體增收有機統一、互惠互利。2023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同比增長約27%。

      (小標題)小庭院成為群眾“增收園”

      傍晚,紅渡鎮六納村古令屯村民盤增平忙著將田地裏的甘蔗尾葉拉進自家院落。看到扔進來的新鮮葉片,牛舍裏的小牛立刻咀嚼起來。“我們屯70%農戶都參與育肥牛,養殖半年有五六千元收入,大家積極性很高。”

      走進安東鄉桃源村拉朝屯,村容村貌幹淨整潔,幾位老人在廣場邊曬太陽。村民莫奕雲家的蠶架擺放整齊,靜待來年春天到來。“養蠶讓我們在家門口就有比較穩定的收入,省去在外奔波的辛苦。我還養了不少鴨子,生活有盼頭。”50歲的莫奕雲說。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忻城縣積極引導農戶利用自有院落空間發展養牛、養雞等產業。考慮到桑蠶是當地庭院經濟的重頭戲,忻城縣在紅渡鎮、古蓬鎮、安東鄉建立4個桑蠶種養示範基地,向蠶農提供優質蠶種和全過程專業技術指導。目前,當地農戶養蠶成活率從60%提高至95%以上。

      忻城縣鄉村振興局局長鄭小平說,當地庭院經濟發展如火如荼。2023年,全縣庭院經濟項目實際撥付資金262.85萬元,惠及脫貧群眾超過2800戶。

      (小標題)借助粵桂協作引資引智激活“一池春水”

      作為廣西乃至全國的養蠶大縣,忻城種桑養蠶曆史悠久,長期以來由於缺乏精深加工,當地桑蠶產業鏈處於“散種散養”的初級業態。

      如何實現這個傳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紅渡鎮鎮長羅忻蔚說,除了政策引導,當地積極從廣東引入資金、技術、先進理念,以建設標準化桑園為突破口,不斷延鏈補鏈,實現從栽桑、養蠶、產繭到繅絲、生產絲綢麵料的一體化生產。

      作為粵桂協作引進的重點項目,廣西忻城繭絲綢產業園致力打造桑蠶繭絲綢產業集群。“我們在深圳經營多年,相對熟悉市場。入駐後除了向下遊產品延伸,也積極推進源頭端的桑園品種改造,如今農戶每畝桑園收益從約5000元提升至約1萬元。”廣西同益國絲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美伯說。

      忻城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用好粵桂協作機製推動全產業鏈發展,一批全產業鏈龍頭項目陸續建設投產,有效帶動農戶持續增收。

      在忻城縣光大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潤樹的電話不時響起,多是尋求合作的客商打來的。“進入冬季後羊肉供不應求,加上元旦等假日臨近,市場需求量很大。”李潤樹介紹,首批合作養殖戶已實現收益分紅,戶均年增收2萬元。下一步將擴大養殖規模、完善技術指導,為本地肉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東西部協作持續賦能。

    (記者覃星星、林凡詩)

    新聞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