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春運:一輛慢火車開到第34年
更新時間:2024-2-5 16:29:52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新華社太原2月5日電 題:春運:一輛慢火車開到第34年

  新華社記者黃垚

  北方小年早上7點06分,天蒙蒙亮,8818次列車從太原站2站台準時開出。

  這是山西最長的公益性“慢火車”。從太原到靈丘305公裏的路程,9節車廂組成的列車停靠16個客運站、19個乘降所(點),經過7小時29分抵達終點,全程票價隻要19.5元。

  從1991年起,這趟慢火車一直穿越太行山北段,跨過雁門關、平型關和五台山。每天都有一對列車分別從太原和靈丘出發,相向而行。

  55歲的杜潤雲和58歲的趙根午坐在窗邊。他們是忻州安邑村同鄉,在青島打工,勞作一年,為家裏帶回五六萬元結餘。盡管一年就回一次家,他們的行李也隻有簡單的背包。對於節儉的他們來說,這趟便宜的慢火車成為必選。

  回家的路,當然越快越好。但在高鐵動車沒有經過的地區,慢火車成了開到家門口的“公交”。走親訪友、過年回家甚至上學通勤,這趟車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透過車窗,田地覆滿積雪,一個個村莊被前行的列車拋在身後。冬日陽光映得窗戶上的“福”字格外溫暖,小年這天,歸家心切已經掛在臉上。

  “以前一起玩的朋友都回去了,就差我了。”在太原上學的大三學生王鑫因為準備考試,回家的行程一直拖到現在。而梁升翔的母親,親自去太原接上了從長沙讀研回來的兒子,三個小時出頭,他們就能到達原平老家。李娟的家人,在代縣家裏等著她回去包餃子,火車到站的時間正好是中午飯點。

  對於很多乘客來說,從上學到工作,這趟車是一直不變的陪伴。列車上很多細節還保持原來的模樣:取暖靠燒火爐、炭火味時不時彌漫在空氣中……但大家並不覺得麻煩,時光在這裏變得緩慢。

  馬玉龍還記得自己8歲時第一次坐火車。“那時候感覺這輛車好大,帶著風。”夏天的慢火車需要開窗通風,卷著沿路運煤車留下的灰一同灌進車廂。坐對麵的姐姐用手指在小桌板上一劃,將黑乎乎的煤灰塗在馬玉龍臉上。

  這成了他對於這趟車最深刻的記憶。即使現在過年回家的方式有了更多選擇,但他還是想坐這趟車。“希望它快,又希望它不快”,對於心裏矛盾的想法,他也說不清。

  從白衣飄飄的青年到頭發花白的退休工人,65歲的李田已經在這條線往返了幾十年。前幾天他坐車回靈丘老家,幫90多歲的老母親打掃屋子、換洗窗簾。“現在車上沒那麼多灰了,鐵路工作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感覺一直沒變。”他說。

  在列車長吳林看來,與高鐵動車追求速度不同,這正是慢火車的溫度。從靈丘出發開往太原方向的列車,這種溫度更加顯性。

  下社站上車的張計西,肩上挎著裝生活用品的布袋子,騰出兩隻手將沉甸甸的麻袋挪到座位。這些行李他頭天就收拾得格外利索,麻袋裏自家做的土豆粉條被整齊碼放,空隙處還插著在當地農戶家買的蔥。

  “城裏買的蔥沒那麼有味兒。”張計西說,這些都是給在太原生活的兒子和女兒準備的年貨。

  隔壁車廂的李保富甚至拿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大整理箱,裝滿自己做的凍豆腐和土豆粉條。到太原後,他要轉車去煙台兒子家過年。因為路途遙遠,他還給箱子裝了個推車把手。“外麵隻有紅薯粉條,兒子吃不慣”,這個緣由足以讓72歲的他毫不猶豫帶上年貨開啟這趟漫長的旅程。

  下午4點,列車抵達太原站。第二天清晨,這趟車又會載上新的乘客,續寫第34個年頭的故事。

新聞編輯:楊銘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春運:一輛慢火車開到第34年
    2024-2-5 16:29:52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新華社太原2月5日電 題:春運:一輛慢火車開到第34年

      新華社記者黃垚

      北方小年早上7點06分,天蒙蒙亮,8818次列車從太原站2站台準時開出。

      這是山西最長的公益性“慢火車”。從太原到靈丘305公裏的路程,9節車廂組成的列車停靠16個客運站、19個乘降所(點),經過7小時29分抵達終點,全程票價隻要19.5元。

      從1991年起,這趟慢火車一直穿越太行山北段,跨過雁門關、平型關和五台山。每天都有一對列車分別從太原和靈丘出發,相向而行。

      55歲的杜潤雲和58歲的趙根午坐在窗邊。他們是忻州安邑村同鄉,在青島打工,勞作一年,為家裏帶回五六萬元結餘。盡管一年就回一次家,他們的行李也隻有簡單的背包。對於節儉的他們來說,這趟便宜的慢火車成為必選。

      回家的路,當然越快越好。但在高鐵動車沒有經過的地區,慢火車成了開到家門口的“公交”。走親訪友、過年回家甚至上學通勤,這趟車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透過車窗,田地覆滿積雪,一個個村莊被前行的列車拋在身後。冬日陽光映得窗戶上的“福”字格外溫暖,小年這天,歸家心切已經掛在臉上。

      “以前一起玩的朋友都回去了,就差我了。”在太原上學的大三學生王鑫因為準備考試,回家的行程一直拖到現在。而梁升翔的母親,親自去太原接上了從長沙讀研回來的兒子,三個小時出頭,他們就能到達原平老家。李娟的家人,在代縣家裏等著她回去包餃子,火車到站的時間正好是中午飯點。

      對於很多乘客來說,從上學到工作,這趟車是一直不變的陪伴。列車上很多細節還保持原來的模樣:取暖靠燒火爐、炭火味時不時彌漫在空氣中……但大家並不覺得麻煩,時光在這裏變得緩慢。

      馬玉龍還記得自己8歲時第一次坐火車。“那時候感覺這輛車好大,帶著風。”夏天的慢火車需要開窗通風,卷著沿路運煤車留下的灰一同灌進車廂。坐對麵的姐姐用手指在小桌板上一劃,將黑乎乎的煤灰塗在馬玉龍臉上。

      這成了他對於這趟車最深刻的記憶。即使現在過年回家的方式有了更多選擇,但他還是想坐這趟車。“希望它快,又希望它不快”,對於心裏矛盾的想法,他也說不清。

      從白衣飄飄的青年到頭發花白的退休工人,65歲的李田已經在這條線往返了幾十年。前幾天他坐車回靈丘老家,幫90多歲的老母親打掃屋子、換洗窗簾。“現在車上沒那麼多灰了,鐵路工作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感覺一直沒變。”他說。

      在列車長吳林看來,與高鐵動車追求速度不同,這正是慢火車的溫度。從靈丘出發開往太原方向的列車,這種溫度更加顯性。

      下社站上車的張計西,肩上挎著裝生活用品的布袋子,騰出兩隻手將沉甸甸的麻袋挪到座位。這些行李他頭天就收拾得格外利索,麻袋裏自家做的土豆粉條被整齊碼放,空隙處還插著在當地農戶家買的蔥。

      “城裏買的蔥沒那麼有味兒。”張計西說,這些都是給在太原生活的兒子和女兒準備的年貨。

      隔壁車廂的李保富甚至拿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大整理箱,裝滿自己做的凍豆腐和土豆粉條。到太原後,他要轉車去煙台兒子家過年。因為路途遙遠,他還給箱子裝了個推車把手。“外麵隻有紅薯粉條,兒子吃不慣”,這個緣由足以讓72歲的他毫不猶豫帶上年貨開啟這趟漫長的旅程。

      下午4點,列車抵達太原站。第二天清晨,這趟車又會載上新的乘客,續寫第34個年頭的故事。

    新聞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