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光影焦作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探秘“國字號”地球科學館
更新時間:2022-11-24 9:25:08    來源:焦作日報





  科普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公眾參與科學。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地球、認知地球,激發大眾對地球科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知識素養,進而投入到科學研究中,河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館自2003年建成以來,始終肩負著對我市大、中、小學生以及社會大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升素質教育的重任。近日,河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館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2021年度~2025年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這個“國字號”科普教育基地都有哪些功能?帶著好奇心,跟隨記者去探秘地球吧。

  生物痕跡化石標本國內最全

  在滄海桑田的地球變遷過程中,化石就像一組組記錄著地球和生命演變的密碼,地質學家們通過化石這一特殊的文字與圖畫來解讀地層年齡,解讀地球生命誕生、演變的奧秘。迄今為止,地質學家們通過解讀化石中蘊含的豐富信息,為大家展示了一幅地球曆史的鮮活畫卷,讓人們初步了解地球46億年以來的生命演化史,化石也因此被當成是開啟地球曆史之門的重要鑰匙。

  地球科學館館藏了大量生物痕跡化石標本,是國內類型最全、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精品。其中,還館藏有國際痕跡學奠基人、德國圖賓根大學塞拉赫教授贈送的一套痕跡化石模型,為國內獨有。

  該館館藏的生物痕跡化石標本在國內領先,這還得從建校之初說起。

  河南理工大學是一所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百年名校,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積累和收藏了大量隱藏在煤係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河南省古生代和中生代煤係化石,成為研究河南“北型南相”含煤地層這一特殊大地構造單元的重要古生物依據。

  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在1983年建成了地質陳列館和痕跡化石陳列室,主要用於教學、研究、國內外地球科學專家、學者的交流。也是從此時起,為了豐富館藏,該校師生隻要到野外勘探科研,都會將自己發現的典型化石或礦物標本采集回來贈送給學校,豐富種類,用於教學科研。

  2000年,河南理工大學在新校區籌建地球科學園區,在原有地質陳列館、痕跡化石陳列室的基礎上,建設了地球科學館,進一步滿足地球科學更高的教學要求,強化該校優勢專業。如今,地球科學館館藏的一部分珍貴化石都是校友捐贈或學術交流獲得。

  目前,受疫情影響,地球科學館閉館。但在2021年5月,記者有幸參加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組織的一次科普活動,曾到地球科學館參觀過。當看到古生物化石的那一刻,震撼感直抵內心。

  那次科普活動,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院長鄭德順擔任講解員。在一組古生物化石展櫃前,他娓娓道來:“在距今大約1.2億年的白堊紀早期,我國遼寧西部有一個承先啟後的古老生物群,這個時期的恐龍和鳥兒一樣長著羽毛,可以飛上樹梢。成群的狼鰭魚、三尾擬蜉蝣在水裏遊著……有一天,火山突然爆發,大量生物瞬間窒息、中毒死亡,沉入湖底,在大量火山灰的埋葬下,與外界隔絕,變成化石……”

  在狼鰭魚化石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條形態的一群活魚。各異的魚兒,好似正在水中暢遊;中華龍鳥矯健的身姿被永遠保存,讓人不由地想到,在億萬年前,這隻龍鳥是多麼驕傲。

  科普是一粒種子

  “地球科學是保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科學。普及和發展地球科學,關係到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生存,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工程。”鄭德順說。科普的意義就是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地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為了讓大眾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變遷過程,地球科學館通過實物展示和影視教學,將地球複雜的變遷過程變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向大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

  該館主展廳分為地球演化、化石、礦物與礦產資源3個展區。地球演化展區以“圖畫+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物質組成、各圈層及其演化、蘊藏的豐富資源,並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由於人類活動而導致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

  化石展區中,各種化石被串成一個個故事,讓人們不由地聯想到億萬年前熱河生物群等生物群中的動物、植物生活的樣子。

  礦物與礦產資源展區中,煤、花崗岩、藍寶石、紅寶石等礦物讓大家眼前一亮。大家耳熟能詳的寶石,竟然和岩石一樣都屬於礦物,而這些礦物的形成則經曆了上億年的演變。

  地球科學館的影視廳備有各種自然景觀、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生物與生命科學、地球與生物演化、地質作用、天文與海底奇觀等科教影視片,從視覺角度滿足各類科普、教學活動的需求。

  2003年地球科學館建成以來,先後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技技術協會授予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焦作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焦作市科普教育基地。近日,該館再次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2021年度~2025年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種在大家的心裏

  地球科學館在實驗實踐教學、科研、交流、科普等方麵,為我市乃至河南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據統計,近3年來,該館累計接待教學實習、各類科普培訓、校友參觀等任務300餘次,接待人數約7500人次,培育學生科普講解員40餘人,開展科普夏令營、科普專題講座、地球科學知識競賽、地球日小學生走進大學校園等特色科普活動100餘次。參加科普活動的中、小學生以及青少年對地球科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專家、教授互動過程中,種種奇思妙想將成為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未知科學的動力。

  地球科學館不僅展品豐富,形式多樣,這裏的講解團隊更是豪華。之前,記者參加的科普活動也是鄭德順親自講解。據了解,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一些主要負責人以及學科帶頭人都是這裏的義務講解員。在這些專家、學者眼裏,孩子就是支持地學研究的新生力量。

  鄭德順說,到科普基地參觀學習,不同於理論學習,前者是和化石零距離接觸,去了解生命演化的過程,不僅會點燃學生的好奇心,也能激發他們想要探索地球科學的興趣。

  地球科學館就是一個載體,把科學的種子種在大家的心裏,這就是科普的力量。

 

新聞編輯:施筱雯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探秘“國字號”地球科學館
2022-11-24 9:25:08    來源:焦作日報





  科普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公眾參與科學。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地球、認知地球,激發大眾對地球科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知識素養,進而投入到科學研究中,河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館自2003年建成以來,始終肩負著對我市大、中、小學生以及社會大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升素質教育的重任。近日,河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館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2021年度~2025年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這個“國字號”科普教育基地都有哪些功能?帶著好奇心,跟隨記者去探秘地球吧。

  生物痕跡化石標本國內最全

  在滄海桑田的地球變遷過程中,化石就像一組組記錄著地球和生命演變的密碼,地質學家們通過化石這一特殊的文字與圖畫來解讀地層年齡,解讀地球生命誕生、演變的奧秘。迄今為止,地質學家們通過解讀化石中蘊含的豐富信息,為大家展示了一幅地球曆史的鮮活畫卷,讓人們初步了解地球46億年以來的生命演化史,化石也因此被當成是開啟地球曆史之門的重要鑰匙。

  地球科學館館藏了大量生物痕跡化石標本,是國內類型最全、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精品。其中,還館藏有國際痕跡學奠基人、德國圖賓根大學塞拉赫教授贈送的一套痕跡化石模型,為國內獨有。

  該館館藏的生物痕跡化石標本在國內領先,這還得從建校之初說起。

  河南理工大學是一所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百年名校,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積累和收藏了大量隱藏在煤係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河南省古生代和中生代煤係化石,成為研究河南“北型南相”含煤地層這一特殊大地構造單元的重要古生物依據。

  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在1983年建成了地質陳列館和痕跡化石陳列室,主要用於教學、研究、國內外地球科學專家、學者的交流。也是從此時起,為了豐富館藏,該校師生隻要到野外勘探科研,都會將自己發現的典型化石或礦物標本采集回來贈送給學校,豐富種類,用於教學科研。

  2000年,河南理工大學在新校區籌建地球科學園區,在原有地質陳列館、痕跡化石陳列室的基礎上,建設了地球科學館,進一步滿足地球科學更高的教學要求,強化該校優勢專業。如今,地球科學館館藏的一部分珍貴化石都是校友捐贈或學術交流獲得。

  目前,受疫情影響,地球科學館閉館。但在2021年5月,記者有幸參加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組織的一次科普活動,曾到地球科學館參觀過。當看到古生物化石的那一刻,震撼感直抵內心。

  那次科普活動,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院長鄭德順擔任講解員。在一組古生物化石展櫃前,他娓娓道來:“在距今大約1.2億年的白堊紀早期,我國遼寧西部有一個承先啟後的古老生物群,這個時期的恐龍和鳥兒一樣長著羽毛,可以飛上樹梢。成群的狼鰭魚、三尾擬蜉蝣在水裏遊著……有一天,火山突然爆發,大量生物瞬間窒息、中毒死亡,沉入湖底,在大量火山灰的埋葬下,與外界隔絕,變成化石……”

  在狼鰭魚化石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條形態的一群活魚。各異的魚兒,好似正在水中暢遊;中華龍鳥矯健的身姿被永遠保存,讓人不由地想到,在億萬年前,這隻龍鳥是多麼驕傲。

  科普是一粒種子

  “地球科學是保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科學。普及和發展地球科學,關係到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生存,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工程。”鄭德順說。科普的意義就是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地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為了讓大眾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變遷過程,地球科學館通過實物展示和影視教學,將地球複雜的變遷過程變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向大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

  該館主展廳分為地球演化、化石、礦物與礦產資源3個展區。地球演化展區以“圖畫+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物質組成、各圈層及其演化、蘊藏的豐富資源,並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由於人類活動而導致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

  化石展區中,各種化石被串成一個個故事,讓人們不由地聯想到億萬年前熱河生物群等生物群中的動物、植物生活的樣子。

  礦物與礦產資源展區中,煤、花崗岩、藍寶石、紅寶石等礦物讓大家眼前一亮。大家耳熟能詳的寶石,竟然和岩石一樣都屬於礦物,而這些礦物的形成則經曆了上億年的演變。

  地球科學館的影視廳備有各種自然景觀、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生物與生命科學、地球與生物演化、地質作用、天文與海底奇觀等科教影視片,從視覺角度滿足各類科普、教學活動的需求。

  2003年地球科學館建成以來,先後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技技術協會授予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焦作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焦作市科普教育基地。近日,該館再次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2021年度~2025年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種在大家的心裏

  地球科學館在實驗實踐教學、科研、交流、科普等方麵,為我市乃至河南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據統計,近3年來,該館累計接待教學實習、各類科普培訓、校友參觀等任務300餘次,接待人數約7500人次,培育學生科普講解員40餘人,開展科普夏令營、科普專題講座、地球科學知識競賽、地球日小學生走進大學校園等特色科普活動100餘次。參加科普活動的中、小學生以及青少年對地球科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專家、教授互動過程中,種種奇思妙想將成為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未知科學的動力。

  地球科學館不僅展品豐富,形式多樣,這裏的講解團隊更是豪華。之前,記者參加的科普活動也是鄭德順親自講解。據了解,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一些主要負責人以及學科帶頭人都是這裏的義務講解員。在這些專家、學者眼裏,孩子就是支持地學研究的新生力量。

  鄭德順說,到科普基地參觀學習,不同於理論學習,前者是和化石零距離接觸,去了解生命演化的過程,不僅會點燃學生的好奇心,也能激發他們想要探索地球科學的興趣。

  地球科學館就是一個載體,把科學的種子種在大家的心裏,這就是科普的力量。

 

新聞編輯:施筱雯 
 
相關信息:
開展四城聯創 共建美好家園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焦作模式
紮實推進“雙創” 共建美好家園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決勝掃黑除惡收官年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走遍懷川學黨史
春光爛漫大沙河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