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視頻新聞 > 視頻新聞列表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暖意東交口歡樂迎新年
——焦作網組織網友新春走基層送溫暖
更新時間:2017-1-18 17:18:34    來源:本站原創

 

      快過年了,你們的生活過的咋樣 ?1月14日,焦作網等組織部分網友新春走基層,來到修武縣西村鄉東交口村,為山區的家庭送去溫暖。
      7:30,參加這次活動的我市100多名黎明腳步網友來到東方紅廣場集合,他們要徒步走向東交口,大家整齊地分成小組,打著紅旗,在簡短的出發儀式後,喊著口號,邁著穩健而有力的步伐向 東交口出發了。在久違的藍天白雲下,大家都在盡情享受運動的快樂。曆時將近一個半小時、全長約八公裏的路程,徒步隊員到達了東交口村的村口。黎明腳步舞蹈隊的隊員為村民們帶來了活力四射的 舞蹈,一名音樂學院的大學生為村民帶來了甜美的歌謠。平日裏安寧祥和的小村莊突然熱鬧了起來,村民們都從家裏走了出來,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寒冷的山區充滿了溫暖的歡聲笑語。
      西村鄉是省級貧困鄉,東交口村的許多家庭雖然生活困難,但是他們依然為了家鄉的變化努力著。在走基層送溫暖活動的開幕儀式上,牛長安大爺等4個家庭被請上舞台,主辦方代表送上了油、米、麵等年貨表示慰問和獎勵。牛長安大爺年邁多病,家裏有一個癱瘓在床的兒子,但是為了村裏申報省級傳統村落,他手持鐮刀上山幫忙尋找金靴印、跑馬眼、取劍石等古跡遺址;李中德的老伴癱瘓,經濟十分困難,但是在有人多次欲買他家中的老房上“芝蘭室”木柵時,他卻一直堅持保護;李孬家裏經濟條件差,兒子30多歲還沒成家,但為了東交口發展旅遊,把自己家的老匾和民國版的 手抄書提供出來;李小會兒子癱瘓,家庭生活困難,但身為老黨員的他為了東交口的美好明天,身先士卒,打掃出來兩處老的院落供人們參觀。孩子是祖國的希望,誌願者還為山區的孩子們送上了愛心書籍,囑托孩子們好好學習。
      參加活動的網友參觀了東交口村傳統村落。古樸傳統的建築風格,保存完好的曆史遺跡,種類繁多的土特產讓他們大開眼界,留連忘返。
      村裏第一次推出的山貨集市上交易十分火爆,村戶們在家門口擺放著自家出產的土特 產。純天然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這是大自然的饋贈,自然受網友喜愛。網友“飄”在買了核桃等東西後高興地說:“剛一進村口就看到許多山貨,這些純天然無汙染的東西平時在城市裏比較難見到, 而且價格也很實惠。”村中賣蜂蜜的薑老大爺最開心,許多人喜愛他賣的蜂蜜,當天賣出了250公斤蜂蜜,賣了7000多塊錢;賣小鏊饃的黃希罕和李麗君母女教忙壞了,烙的小鏊饃供不應求,臨時和了三盆 麵才夠賣。李麗君是河南師範大學的畢業生,放假了回到了家鄉,幫著媽媽賣自己家種的紅薯、南瓜、柿子等。有位叫楊勞模的村民,也在集市上賣自家種的農產品,收獲頗豐。他說:“以前我們自己種 的的東西,大多數都自己家吃或者送親戚朋友了,基本沒有什麼收益。有了這個山貨節,我們的東西都賣出去不少。”
      攝影愛好者網友“心如蘭”拍攝了許多好鏡頭。“東交口炊煙嫋嫋,阡陌繞村,唐磚宋瓦,古寺梵音,這裏的民風淳樸,這裏的環境幽靜,是攝影創作的好地方。傳統村落不僅要保護,挖掘和活化 和激活要並重。留住鄉愁,激活拓展古村肌體,延續古村生命,相信明天的傳統村落東交口更美麗,這裏永遠有我們鄉愁的守候!”
      在市區工作的東交口籍鄉賢薑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感謝焦作網和焦作黎明腳步誌願者協會、焦作藝術攝影學會等公益組織聯合策劃舉辦的這次活動。我們村通過焦作日報、焦作網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東交 口,近幾個月每天都有一百多人來參觀。今天,數百名戶外愛好者和攝影家來到我們村,觀光遊覽創作,既宣傳了古村文化,又讓村民們得到實惠,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希望在全域旅遊和精準扶貧中,我的家鄉更加美麗 ,貧困家庭盡快脫貧致富。希望村裏的古民居得到保護,父老鄉親生活好起來,能夠開開心心地過個好年。”本報記者 王龍卿 實習生 王月鬆

總值班:

統 籌:

責 編:

審 核:

編 輯:

校 對: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新聞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暖意東交口歡樂迎新年
——焦作網組織網友新春走基層送溫暖
2017-1-18 17:18:34    來源:本站原創

 

      快過年了,你們的生活過的咋樣 ?1月14日,焦作網等組織部分網友新春走基層,來到修武縣西村鄉東交口村,為山區的家庭送去溫暖。
      7:30,參加這次活動的我市100多名黎明腳步網友來到東方紅廣場集合,他們要徒步走向東交口,大家整齊地分成小組,打著紅旗,在簡短的出發儀式後,喊著口號,邁著穩健而有力的步伐向 東交口出發了。在久違的藍天白雲下,大家都在盡情享受運動的快樂。曆時將近一個半小時、全長約八公裏的路程,徒步隊員到達了東交口村的村口。黎明腳步舞蹈隊的隊員為村民們帶來了活力四射的 舞蹈,一名音樂學院的大學生為村民帶來了甜美的歌謠。平日裏安寧祥和的小村莊突然熱鬧了起來,村民們都從家裏走了出來,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寒冷的山區充滿了溫暖的歡聲笑語。
      西村鄉是省級貧困鄉,東交口村的許多家庭雖然生活困難,但是他們依然為了家鄉的變化努力著。在走基層送溫暖活動的開幕儀式上,牛長安大爺等4個家庭被請上舞台,主辦方代表送上了油、米、麵等年貨表示慰問和獎勵。牛長安大爺年邁多病,家裏有一個癱瘓在床的兒子,但是為了村裏申報省級傳統村落,他手持鐮刀上山幫忙尋找金靴印、跑馬眼、取劍石等古跡遺址;李中德的老伴癱瘓,經濟十分困難,但是在有人多次欲買他家中的老房上“芝蘭室”木柵時,他卻一直堅持保護;李孬家裏經濟條件差,兒子30多歲還沒成家,但為了東交口發展旅遊,把自己家的老匾和民國版的 手抄書提供出來;李小會兒子癱瘓,家庭生活困難,但身為老黨員的他為了東交口的美好明天,身先士卒,打掃出來兩處老的院落供人們參觀。孩子是祖國的希望,誌願者還為山區的孩子們送上了愛心書籍,囑托孩子們好好學習。
      參加活動的網友參觀了東交口村傳統村落。古樸傳統的建築風格,保存完好的曆史遺跡,種類繁多的土特產讓他們大開眼界,留連忘返。
      村裏第一次推出的山貨集市上交易十分火爆,村戶們在家門口擺放著自家出產的土特 產。純天然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這是大自然的饋贈,自然受網友喜愛。網友“飄”在買了核桃等東西後高興地說:“剛一進村口就看到許多山貨,這些純天然無汙染的東西平時在城市裏比較難見到, 而且價格也很實惠。”村中賣蜂蜜的薑老大爺最開心,許多人喜愛他賣的蜂蜜,當天賣出了250公斤蜂蜜,賣了7000多塊錢;賣小鏊饃的黃希罕和李麗君母女教忙壞了,烙的小鏊饃供不應求,臨時和了三盆 麵才夠賣。李麗君是河南師範大學的畢業生,放假了回到了家鄉,幫著媽媽賣自己家種的紅薯、南瓜、柿子等。有位叫楊勞模的村民,也在集市上賣自家種的農產品,收獲頗豐。他說:“以前我們自己種 的的東西,大多數都自己家吃或者送親戚朋友了,基本沒有什麼收益。有了這個山貨節,我們的東西都賣出去不少。”
      攝影愛好者網友“心如蘭”拍攝了許多好鏡頭。“東交口炊煙嫋嫋,阡陌繞村,唐磚宋瓦,古寺梵音,這裏的民風淳樸,這裏的環境幽靜,是攝影創作的好地方。傳統村落不僅要保護,挖掘和活化 和激活要並重。留住鄉愁,激活拓展古村肌體,延續古村生命,相信明天的傳統村落東交口更美麗,這裏永遠有我們鄉愁的守候!”
      在市區工作的東交口籍鄉賢薑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感謝焦作網和焦作黎明腳步誌願者協會、焦作藝術攝影學會等公益組織聯合策劃舉辦的這次活動。我們村通過焦作日報、焦作網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東交 口,近幾個月每天都有一百多人來參觀。今天,數百名戶外愛好者和攝影家來到我們村,觀光遊覽創作,既宣傳了古村文化,又讓村民們得到實惠,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希望在全域旅遊和精準扶貧中,我的家鄉更加美麗 ,貧困家庭盡快脫貧致富。希望村裏的古民居得到保護,父老鄉親生活好起來,能夠開開心心地過個好年。”本報記者 王龍卿 實習生 王月鬆

總值班:

統 籌:

責 編:

審 核:

編 輯:

校 對: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新聞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