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縣區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武陟
用愛心書寫慈善 助力鄉村振興答卷

更新時間:2024-1-25 9:59:11    來源:焦作日報

  1月12日,省政府發布首屆河南慈善獎獲獎名單,我市“武陟慈善助力鄉村振興”項目獲優秀慈善項目獎。武陟是我市唯一獲得集體殊榮的縣(市、區)。這也是該項目繼2021年獲第一屆河南慈善之星“最具愛心項目之星”榮譽稱號後的又一殊榮。

  3年來,武陟縣委、縣政府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打造全民慈善,共建善城武陟”的總目標,探索將慈善元素融入鄉村振興,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基層慈善網絡,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助醫、助學、助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特色品牌慈善項目,累計募集善款8400萬元,累計支出6720萬元,惠及群眾22萬人次,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建立慈善扶貧基地,助推鄉村產業興旺。該縣積極探索“慈善組織出資、產業成果共享”合作經營方式,將慈善資金注入扶貧產業基地,帶動困難群眾穩定增收。大虹橋鄉在南張村援建產業幫扶基地,建成大棚24座,打造了集生態休閑、觀光旅遊、采摘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草莓園,吸納10戶脫貧戶、監測戶群眾務工,月工資2000元以上。大虹橋鄉扶持武陟縣農友專業種植合作社40萬元,購買大型清洗設備和肥料,帶動周邊群眾170多人就業,其中包括困難群眾18人,月收入2500元至3500元,400多戶群眾與合作社簽訂農產品回收合同。目前,該縣通過鄉鎮投入慈善資金扶持產業發展累計支出155萬元,帶動380人就業。

  增加公益事業投入,助力打造生態宜居環境。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為此,武陟縣將這項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的抓手,充分發揮慈善品牌優勢,投入慈善資金1860萬元,對鄉村道路、廁所和汙水管網進行改造,惠及群眾16.6萬人次。現在,該縣廣大農村的村容村貌持續改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弘揚慈善孝道文化,助推鄉村鄉風文明。該縣經常性開展好媳婦好公婆、身邊好人、文明家庭、道德模範評選等活動;開展“最美托養家庭、優秀托養家庭、優秀托養機構”評選表彰等活動,年資助資金17.95萬元,在全縣弘揚傳統美德,營造了“村風正、民風樸”的良好社會風氣,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探索“黨建+慈善”,助推鄉村治理有效。該縣探索“黨建+慈善+鄉村治理”工作模式,通過健全完善鄉村治理激勵體係,激發幹部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協同、支部推動、群眾參與、共建共治”的鄉村治理體製。積極破解農村養老難題,采取“政府+慈善+村級+個人”新型農村養老服務模式,開啟了全國農村養老與慈善相銜接的先河。目前,該縣建成村級慈善幸福院168所,服務群眾4300餘名,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

  拓展慈善項目成果,助推鄉村生活富裕。該縣實施困難群眾救助,對因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原因陷入困境的群眾,給予1000元至10000元的救助。截至目前,共救助3.26萬人次,發放救助金645.81萬元。實施危房改造救助,投入善款451.91萬元,對535戶困難戶的危房進行改造。依托醫養中心,對困難家庭重度殘疾人進行集中醫養,為入住醫養中心的152名重度殘疾人累計補貼資金560萬元,惠及困難殘疾人9120人次。實施慈善助學行動,累計資助困難家庭大學生860人,發放救助金258萬元。與愛心企業對接,成立“慈善百萬跟蹤助學基金”,對困難家庭中的63名學生進行跟蹤資助直至大學畢業,年資助20萬元。加強與中華慈善總會合作,爭取資金130萬元,援建了東張村小學、朱村小學、扈莊小學等10所學校的愛心圖書室和大城小學、小董小學的“益童之家”,為鄉村兒童閱讀、開展興趣活動提供了平台,豐富了鄉村兒童的課餘生活。

(記者 董柏生)

總值班:申金星

統 籌:曾琳琳

責 編:劉 佳

審 核:聶 楠

編 輯:趙銀岷

校 對:姬 祥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武陟
    用愛心書寫慈善 助力鄉村振興答卷

    2024-1-25 9:59:11    來源:焦作日報

      1月12日,省政府發布首屆河南慈善獎獲獎名單,我市“武陟慈善助力鄉村振興”項目獲優秀慈善項目獎。武陟是我市唯一獲得集體殊榮的縣(市、區)。這也是該項目繼2021年獲第一屆河南慈善之星“最具愛心項目之星”榮譽稱號後的又一殊榮。

      3年來,武陟縣委、縣政府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打造全民慈善,共建善城武陟”的總目標,探索將慈善元素融入鄉村振興,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基層慈善網絡,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助醫、助學、助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特色品牌慈善項目,累計募集善款8400萬元,累計支出6720萬元,惠及群眾22萬人次,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建立慈善扶貧基地,助推鄉村產業興旺。該縣積極探索“慈善組織出資、產業成果共享”合作經營方式,將慈善資金注入扶貧產業基地,帶動困難群眾穩定增收。大虹橋鄉在南張村援建產業幫扶基地,建成大棚24座,打造了集生態休閑、觀光旅遊、采摘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草莓園,吸納10戶脫貧戶、監測戶群眾務工,月工資2000元以上。大虹橋鄉扶持武陟縣農友專業種植合作社40萬元,購買大型清洗設備和肥料,帶動周邊群眾170多人就業,其中包括困難群眾18人,月收入2500元至3500元,400多戶群眾與合作社簽訂農產品回收合同。目前,該縣通過鄉鎮投入慈善資金扶持產業發展累計支出155萬元,帶動380人就業。

      增加公益事業投入,助力打造生態宜居環境。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為此,武陟縣將這項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的抓手,充分發揮慈善品牌優勢,投入慈善資金1860萬元,對鄉村道路、廁所和汙水管網進行改造,惠及群眾16.6萬人次。現在,該縣廣大農村的村容村貌持續改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弘揚慈善孝道文化,助推鄉村鄉風文明。該縣經常性開展好媳婦好公婆、身邊好人、文明家庭、道德模範評選等活動;開展“最美托養家庭、優秀托養家庭、優秀托養機構”評選表彰等活動,年資助資金17.95萬元,在全縣弘揚傳統美德,營造了“村風正、民風樸”的良好社會風氣,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探索“黨建+慈善”,助推鄉村治理有效。該縣探索“黨建+慈善+鄉村治理”工作模式,通過健全完善鄉村治理激勵體係,激發幹部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協同、支部推動、群眾參與、共建共治”的鄉村治理體製。積極破解農村養老難題,采取“政府+慈善+村級+個人”新型農村養老服務模式,開啟了全國農村養老與慈善相銜接的先河。目前,該縣建成村級慈善幸福院168所,服務群眾4300餘名,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

      拓展慈善項目成果,助推鄉村生活富裕。該縣實施困難群眾救助,對因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原因陷入困境的群眾,給予1000元至10000元的救助。截至目前,共救助3.26萬人次,發放救助金645.81萬元。實施危房改造救助,投入善款451.91萬元,對535戶困難戶的危房進行改造。依托醫養中心,對困難家庭重度殘疾人進行集中醫養,為入住醫養中心的152名重度殘疾人累計補貼資金560萬元,惠及困難殘疾人9120人次。實施慈善助學行動,累計資助困難家庭大學生860人,發放救助金258萬元。與愛心企業對接,成立“慈善百萬跟蹤助學基金”,對困難家庭中的63名學生進行跟蹤資助直至大學畢業,年資助20萬元。加強與中華慈善總會合作,爭取資金130萬元,援建了東張村小學、朱村小學、扈莊小學等10所學校的愛心圖書室和大城小學、小董小學的“益童之家”,為鄉村兒童閱讀、開展興趣活動提供了平台,豐富了鄉村兒童的課餘生活。

    (記者 董柏生)

    總值班:申金星

    統 籌:曾琳琳

    責 編:劉 佳

    審 核:聶 楠

    編 輯:趙銀岷

    校 對:姬 祥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