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時評 > 新聞時評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增強防範意識 遠離電信詐騙
□山 幾
更新時間:2024-1-23 14:50:43    來源:焦作日報

  1月22日,《焦作晚報》報道了我市一名女士接到某平台金融“客服”的電話,並按照對方的指示下載了一款手機APP,經過一係列操作後,發現銀行卡上的7萬多元被轉走。雖然警方及時出手,幫助這名女士追回了大部分損失,但這條新聞說明一個問題,電信詐騙離我們並不遠。

  社會的進步,讓手機變成了普通消費品,幾乎每個人都能輕鬆擁有;科技的進步,讓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給大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與此同時,手機的出現也帶來了一些安全隱患,並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仔細想想,電信詐騙案件正是隨著手機的大麵積普及而逐年增多的。尤其近些年,老年人也開始使用智能手機,這個群體因為接受新興事物慢、安全防範意識差、反應能力普遍弱,從而極易成為電信詐騙的受害者。

  近些年,因為購物網站的蓬勃發展,圍繞著網購而衍生出的詐騙案件也多了起來,比如開頭所述的這名女士,不法分子就是謊稱其“在購物時開通了一款金融借貸產品,會影響征信”,並且還報出了這名女士的購物信息等,才讓其逐漸打消了顧慮,最終上當受騙。對於有些電信詐騙,其實非常好分辨,隻需掛斷電話冷靜思考一下,或讓身邊朋友幫忙分析一下,或撥打官方客服電話谘詢一下即可,而不是一味地跟著對方的“指令”行動,一步步掉入陷阱。

  對於不時出現的電信詐騙案件,公安部門早就研究出了對策——國家反詐中心APP,隻需在自己的智能手機上安裝這個APP,記錄在案的電信詐騙電話號碼隻要一打進來,手機上立刻就會有“來電預警”,還可以在APP中了解新近出現的騙局。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去關注相關內容,總覺得電信詐騙離自己很遠,既不學習相關反詐知識,也不安裝能保護財產安全的APP,其實是僥幸心理在作祟。

  筆者認為,有關部門和基層組織常態化開展形式各異的防詐騙宣傳不能少,從而引導廣大群眾學會識破虛假信息。日常生活中要時刻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要被一些中獎陷阱所迷惑,所謂的中獎頁麵、中獎鏈接更不要隨便點開。同時,為了保護個人財產安全,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做到未知鏈接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個人信息不泄露、轉賬彙款多核實。此外,如發現上當受騙,要采取緊急措施、及時報警,爭取將損失降到最低。

  總之,個人防範意識差才是導致上當受騙的“通病”。

新聞編輯:趙銀岷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增強防範意識 遠離電信詐騙
    □山 幾
    2024-1-23 14:50:43    來源:焦作日報

      1月22日,《焦作晚報》報道了我市一名女士接到某平台金融“客服”的電話,並按照對方的指示下載了一款手機APP,經過一係列操作後,發現銀行卡上的7萬多元被轉走。雖然警方及時出手,幫助這名女士追回了大部分損失,但這條新聞說明一個問題,電信詐騙離我們並不遠。

      社會的進步,讓手機變成了普通消費品,幾乎每個人都能輕鬆擁有;科技的進步,讓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給大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與此同時,手機的出現也帶來了一些安全隱患,並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仔細想想,電信詐騙案件正是隨著手機的大麵積普及而逐年增多的。尤其近些年,老年人也開始使用智能手機,這個群體因為接受新興事物慢、安全防範意識差、反應能力普遍弱,從而極易成為電信詐騙的受害者。

      近些年,因為購物網站的蓬勃發展,圍繞著網購而衍生出的詐騙案件也多了起來,比如開頭所述的這名女士,不法分子就是謊稱其“在購物時開通了一款金融借貸產品,會影響征信”,並且還報出了這名女士的購物信息等,才讓其逐漸打消了顧慮,最終上當受騙。對於有些電信詐騙,其實非常好分辨,隻需掛斷電話冷靜思考一下,或讓身邊朋友幫忙分析一下,或撥打官方客服電話谘詢一下即可,而不是一味地跟著對方的“指令”行動,一步步掉入陷阱。

      對於不時出現的電信詐騙案件,公安部門早就研究出了對策——國家反詐中心APP,隻需在自己的智能手機上安裝這個APP,記錄在案的電信詐騙電話號碼隻要一打進來,手機上立刻就會有“來電預警”,還可以在APP中了解新近出現的騙局。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去關注相關內容,總覺得電信詐騙離自己很遠,既不學習相關反詐知識,也不安裝能保護財產安全的APP,其實是僥幸心理在作祟。

      筆者認為,有關部門和基層組織常態化開展形式各異的防詐騙宣傳不能少,從而引導廣大群眾學會識破虛假信息。日常生活中要時刻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要被一些中獎陷阱所迷惑,所謂的中獎頁麵、中獎鏈接更不要隨便點開。同時,為了保護個人財產安全,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做到未知鏈接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個人信息不泄露、轉賬彙款多核實。此外,如發現上當受騙,要采取緊急措施、及時報警,爭取將損失降到最低。

      總之,個人防範意識差才是導致上當受騙的“通病”。

    新聞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