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時評 > 新聞時評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生肖和春節何以風靡全球
更新時間:2024-1-25 17:28:17    來源:新華社

  據媒體報道,聯合國郵政管理局於2024年1月19日在紐約發行中國農曆甲辰年特別版郵票版張——龍票版張,慶祝中國農曆新年的到來。

  自2010年開始,聯合國郵政管理局開始發行以“中國農曆新年”為主題的生肖郵票。在第一輪十二生肖郵票發行完畢之後,2022年1月21日,聯合國郵政管理局開始了中國農曆新年郵票的第二輪發行。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這兩項舉措一方麵體現了聯合國對多元、包容的文化價值理念的踐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敬意;另一方麵詮釋了文明交流互鑒之美,給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帶來啟示。

  一歲一瑞獸。十二生肖不僅以人類品性一一映射動物性格,而且將中華民族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時間觀蘊含其中,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獨特的風景。從傳播效果上講,生肖文化符合人類喜愛動物、樂於融入自然的普遍心理,易被全球各國民眾接受、認同。憑借親切的形象和豐富的意涵,生肖備受全世界人民青睞,各國紛紛在中國春節前夕發行生肖郵票,讓新年祝福洋溢“方寸窗口”。正所謂“方寸納世界,集郵博古今”。如今,每年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生肖郵票。生肖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得到範圍廣、多元化的呈現,衍生出無數中外合璧的藝術佳品,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典範。

  農曆新年雖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但歡慶活動遍及全球,儼然成為全球性文化盛事。據不完全統計,春節民俗活動已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遍地開花,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有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曆新年。究其原因,有兩方麵重要因素成就了春節非凡魅力。一方麵,春節作為文化符號,具有豐富的意涵和鮮明的特色。對於非儒家文化圈的人來說,無論是窗花、對聯、紅燈籠、年夜飯、壓歲錢等象征著春節的吉祥事物;還是逛廟會、聽戲曲、看表演、守歲拜年、祭祖供神等春節期間的特色民俗,都充滿異域風情,能夠讓文化他者因新奇而產生好奇,因好奇而產生興趣,從而被春節文化、中華文化深深吸引。

  另一方麵,春節背後蘊含著全人類共有的情感、期待與價值。中國人在春節情結驅動下,即便身處天涯海角,也要跋山涉水回家過年,甚至形成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規模人口遷移”的盛景。春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寄托著人們回歸故裏、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共同渴盼,表達著對親朋好友等珍重之人的牽掛惦念,承載著祈福所有人平安快樂的美好祝願,還傳承著家庭和睦、鄰裏和諧、國家和平的共同追求。這些美好的情感,都讓文化他者因認同而共鳴,因共鳴而參與,讓春節的全球影響力日益擴大。歸根結底,各種獨具特色的事物、習俗、活動是春節的“外表”,全人類共通的情感、期待與價值是春節的“靈魂”。不僅對春節的“外表”產生好奇,還對其“靈魂”產生共鳴,兩者相輔相成,方能成就“春節時光,全球歡度”的蔚為大觀,彰顯著我國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方麵取得顯著效果。

  生肖符號和春節文化的全球化還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帶來重要啟示。一是在暢達“交流”上花功夫。即憑借特色鮮明、異域風情的具象化文化符號吸引廣泛關注、激發受眾交流的熱情。具象化文化符號的載體可以是藝術繪畫、著名建築、圖形紋樣;亦可以是影視作品、文學創作、名人故事等。中國外文局連續幾年進行的全球調查結果顯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元素的前17項幾乎是清一色的具象元素,排名前五的依次是:中餐、中醫藥、武術、傳統曆法、自然風光。全球各地遍布中華文化的具象元素、不少外國人對象征中華文化的具象元素如數家珍,這些現象正是中華文明魅力的明證,也說明了具象化文化符號作為中華文明的生動載體,具有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二是在促成“互鑒”上下力氣。即憑借各民族之間共通的情感、期待、價值使他人萌發共鳴、認可、信任,最終參與踐行。共鳴、認可、信任等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往往需要建立在具象化文化符號成功吸引注意、激發興趣的基礎上,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方可逐漸沉澱,讓文明的影響力更加深遠、持久。通過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文化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麵的中國,方能從根本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不斷增強,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曾慶香)

新聞編輯:趙銀岷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生肖和春節何以風靡全球
    2024-1-25 17:28:17    來源:新華社

      據媒體報道,聯合國郵政管理局於2024年1月19日在紐約發行中國農曆甲辰年特別版郵票版張——龍票版張,慶祝中國農曆新年的到來。

      自2010年開始,聯合國郵政管理局開始發行以“中國農曆新年”為主題的生肖郵票。在第一輪十二生肖郵票發行完畢之後,2022年1月21日,聯合國郵政管理局開始了中國農曆新年郵票的第二輪發行。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這兩項舉措一方麵體現了聯合國對多元、包容的文化價值理念的踐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敬意;另一方麵詮釋了文明交流互鑒之美,給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帶來啟示。

      一歲一瑞獸。十二生肖不僅以人類品性一一映射動物性格,而且將中華民族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時間觀蘊含其中,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獨特的風景。從傳播效果上講,生肖文化符合人類喜愛動物、樂於融入自然的普遍心理,易被全球各國民眾接受、認同。憑借親切的形象和豐富的意涵,生肖備受全世界人民青睞,各國紛紛在中國春節前夕發行生肖郵票,讓新年祝福洋溢“方寸窗口”。正所謂“方寸納世界,集郵博古今”。如今,每年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生肖郵票。生肖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得到範圍廣、多元化的呈現,衍生出無數中外合璧的藝術佳品,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典範。

      農曆新年雖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但歡慶活動遍及全球,儼然成為全球性文化盛事。據不完全統計,春節民俗活動已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遍地開花,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有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曆新年。究其原因,有兩方麵重要因素成就了春節非凡魅力。一方麵,春節作為文化符號,具有豐富的意涵和鮮明的特色。對於非儒家文化圈的人來說,無論是窗花、對聯、紅燈籠、年夜飯、壓歲錢等象征著春節的吉祥事物;還是逛廟會、聽戲曲、看表演、守歲拜年、祭祖供神等春節期間的特色民俗,都充滿異域風情,能夠讓文化他者因新奇而產生好奇,因好奇而產生興趣,從而被春節文化、中華文化深深吸引。

      另一方麵,春節背後蘊含著全人類共有的情感、期待與價值。中國人在春節情結驅動下,即便身處天涯海角,也要跋山涉水回家過年,甚至形成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規模人口遷移”的盛景。春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寄托著人們回歸故裏、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共同渴盼,表達著對親朋好友等珍重之人的牽掛惦念,承載著祈福所有人平安快樂的美好祝願,還傳承著家庭和睦、鄰裏和諧、國家和平的共同追求。這些美好的情感,都讓文化他者因認同而共鳴,因共鳴而參與,讓春節的全球影響力日益擴大。歸根結底,各種獨具特色的事物、習俗、活動是春節的“外表”,全人類共通的情感、期待與價值是春節的“靈魂”。不僅對春節的“外表”產生好奇,還對其“靈魂”產生共鳴,兩者相輔相成,方能成就“春節時光,全球歡度”的蔚為大觀,彰顯著我國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方麵取得顯著效果。

      生肖符號和春節文化的全球化還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帶來重要啟示。一是在暢達“交流”上花功夫。即憑借特色鮮明、異域風情的具象化文化符號吸引廣泛關注、激發受眾交流的熱情。具象化文化符號的載體可以是藝術繪畫、著名建築、圖形紋樣;亦可以是影視作品、文學創作、名人故事等。中國外文局連續幾年進行的全球調查結果顯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元素的前17項幾乎是清一色的具象元素,排名前五的依次是:中餐、中醫藥、武術、傳統曆法、自然風光。全球各地遍布中華文化的具象元素、不少外國人對象征中華文化的具象元素如數家珍,這些現象正是中華文明魅力的明證,也說明了具象化文化符號作為中華文明的生動載體,具有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二是在促成“互鑒”上下力氣。即憑借各民族之間共通的情感、期待、價值使他人萌發共鳴、認可、信任,最終參與踐行。共鳴、認可、信任等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往往需要建立在具象化文化符號成功吸引注意、激發興趣的基礎上,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方可逐漸沉澱,讓文明的影響力更加深遠、持久。通過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文化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麵的中國,方能從根本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不斷增強,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曾慶香)

    新聞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