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即時滾動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人文山陽 > 文化焦作 > 正文

經典山陽

焦作人耍老虎的昨天、今天、明天
更新時間:2017-7-7 9:19:05    來源:焦作日報

  逢年過節,耍老虎都是焦作人“文化菜單”上的硬菜。焦作地區耍老虎項目之多,在我省甚至全國都很罕見。

  據悉,在我市2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傳統舞蹈項目中,僅耍老虎項目便占了9項。其中,溫縣耍老虎、中站區常家武虎、中站區小尚虎舞、沁陽市言狀老虎、博愛縣井磚獅虎舞屬省級“非遺”,沁陽市彭城老虎、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北高村舞虎、博愛縣清化老虎舞、沁陽市景明老虎屬市級“非遺”。2014年11月,焦作耍老虎成功進入國家級“非遺”名單。

  焦作人愛耍老虎早已聞名遐邇。

  10多年前,逢年過節,耍老虎除在各縣(市)區主要文化活動廣場表演外,還活躍在鄉村。甚至有的地方,每個村都活躍著一支支耍老虎的隊伍。

  焦作人為啥愛耍老虎?

  近日,我市舞蹈家協會原主席、77歲的曹紹山將其幾十年來研究焦作耍老虎的成果集結成書。通過研究,曹紹山發現,焦作人有“虎氣”。正是老虎身上永不服輸、善於挑戰、無所畏懼的精神,令焦作人文與虎文化長期以來相融共生。

  據介紹,大量資料證明,老虎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老虎文化起源於河南,河南老虎文化沿襲時間最長的是焦作。目前,除了雲南彝族以虎為圖騰、麵塗虎紋、沿襲原始的虎舞外,焦作耍老虎在全國獨樹一幟。

  虎文化在中國甚為流行。相傳,黃帝是身披虎皮打敗蚩尤的。因而,中國人喜歡稱軍中的將士為虎將,將士尤喜將虎皮加蓋於馬背,借此以禦敵軍。不僅如此,中國人將老虎作為驅邪避災的神靈膜拜,如中國人喜歡給幼兒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等。

  在焦作地區同樣有許多關於虎文化的傳說。

  相傳,“藥王”孫思邈在太行山一帶采藥時,路遇一猛虎攔路,令其驚恐萬分。可隨後他就發現,這隻猛虎僅張嘴吼叫卻不吃人,這可能是老虎的嘴裏有問題。於是,他手套銅環伸進虎口,摸到一根骨頭橫在虎口深處,即刻取出。老虎為報恩,伏下身軀,馱孫思邈下山。

  焦作耍老虎的虎多用彩布製成皮,虎尾用鋼鞭製成,頭也用鐵絲做骨架,紙糊彩繪而成;表演主要以兩人合作為主,一人舉虎頭,一人撐虎尾,伴隨著鑼鼓表演各種動作,有撲跌甩等,或淩空撲咬,或就地翻騰,或嬉戲打鬧,神氣活現。

  那麼,焦作耍老虎為啥能獨樹一幟呢?

  這與焦作地理環境、文化特征有關。據曹紹山介紹,在中原地區,焦作自古富庶,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了抵禦侵襲,焦作人尚武之風濃鬱,流行多種拳術,號稱“武術之鄉”。和平時期,焦作人便以虎形象,以傳統武術為基礎,創編了虎舞。此外,富裕的農耕生活帶來了相對穩定的文化創作、沿襲空間,焦作地區社火文化豐富,在社火表演中,虎舞一向是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重要表演內容。

  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焦作耍老虎的曹紹山,麵對焦作耍老虎現狀,心中不無遺憾。

  他說,焦作耍老虎缺少規範,礙於發展。

  “現在人們都想賺錢,耍老虎又很辛苦,許多人自然不願意傳承這項傳統舞蹈技藝,造成焦作耍老虎後繼乏人,這是焦作耍老虎普遍存在的問題。換位思考一下,如果焦作耍老虎形成了文化產業優勢,讓人們在家門口即賺了錢又享受到了精神文化生活,還會出現後繼乏人的問題嗎?”曹紹山說。

  曹紹山認為,焦作耍老虎在逐步形成共性與個性相融的文化特點的同時,還應與時俱進。如在虎的形象上,藝人們可以創造“原始老虎”“現代老虎”及“萌萌噠老虎”,吻合現代人的娛樂精神。

  在精神層麵,焦作耍老虎是中原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焦作應當深入挖掘老虎文化,讓老虎文化的精髓貼近時代主流文化,融入到“中國夢”“焦作夢”發展中來。

  在中國,虎文化極易與中國人產生共鳴,這也便於焦作耍老虎文化產業找準突破口。焦作耍老虎可以依托文化資源優勢,開發與老虎相關的文化產品,提升其文化附加值。

  一項優秀非遺文化的誕生往往需要數百年的積澱,但一項優秀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卻在當下。麵對現狀,我們更期待的是焦作耍老虎的明天。

文章編輯:施筱雯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廣告服務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網友幫忙團熱線:(0391)8797395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395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郵編:454002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 舉報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號 報業·國貿大廈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