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山陽尋跡 > 推薦頭條 > 正文

經典山陽

溫縣陳家溝遺址
更新時間:2015-1-21 8:44:34    來源:焦作網-焦作日報
    溫縣陳家溝是太極拳發源地,不但以太極故裏聞名四海,而且還是個有數千年曆史的古村落遺址。遺址位於陳家溝村西北,南水北調幹渠線路從遺址穿過。2004年秋天,溫縣文物部門在南水北調中線幹渠占壓區作文物調查時發現,文化層厚約3米,麵積約24萬平方米。2005年4月至12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幹渠占壓區進行考古發掘,獲得重大考古發現。

  陳家溝遺址發掘麵積7500平方米,發掘出各個時期的灰坑1100座、墓葬128座,東周時期房屋1座、陶窯9座;出土陶、骨、石、玉、蚌等各種質地的器物500餘件,並有少量宋代瓷器、唐宋及清代銅錢。

  龍山文化遺存不多,主要遺跡有壕溝、灰溝和灰坑,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有少量石、骨、蚌器和螺螄殼。陶器以泥質灰陶、夾砂褐陶、夾砂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夾蚌褐陶、泥質黑陶、泥質紅陶等。紋飾有豎籃紋、劃紋、弦紋、方格紋等,器形主要有深腹罐、小罐、斝足、豆、甕、圈足盤、折腹盆、缽、器蓋、器座等。石器有石鏟、石斧、石刀等。骨、蚌器主要是刀、鐮、鏃。

  西周時期的遺存在遺址的各個部分都有發現,主要是灰坑和墓葬。灰坑數量不多,以圓形坑為主,出土物不太豐富。墓葬共發現5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填土多為紅褐土,在一個墓的填土中還發現一具狗骨架。墓葬均為單人一次葬,葬式為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

  東周時期遺存最為普遍,分布於整個遺址,出土物也最豐富。主要遺跡有陶窯、墓葬、馬坑、灰坑、居穴等。墓葬發現38座,全部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式大多數是仰身直肢,也有仰身屈肢,隻有一例是俯身屈肢。共出陶器40件(套),隨葬器物有鬲、盂、豆、罐、鼎、盆等。其中M54是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座墓葬,在它的東部1.7米處還有一座陪葬馬坑。葬馬坑形狀呈長方形,距坑口深0.3米處發現馬2匹,頭均朝東又昂首向北,四肢伸直,南北並列,北部的一匹壓在另一匹的四肢上,可以確定是死後擺放的。東周時期的灰坑數量眾多,形狀大致可分為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還發現了加工製作石圭使用後的石料廢棄坑。有相當多的灰坑形製較大,坑壁規整,坑底很平,還有一些與灶有關的跡象。這些應是當時人們居住用的,也可稱居穴。

  漢代遺跡也有發現,主要分布在中部與東部,個別探方內堆積有地層,其他的多為灰坑和水井等跡象。灰坑內填土中出有不少漢代磚瓦片、飾有花紋的空心磚塊和燒土塊、蚌殼片。遺址內還零星出有唐宋時期的銅錢和瓷器等。銅錢主要是“開元通寶”、“皇宋通寶”、“政和通寶”、“天禧通寶”等,瓷器主要是碗、碟類,玉璧底,多施黃釉、豆綠釉等。

  陳家溝遺址由龍山文化、西周、春秋、戰國、漢5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層連續疊壓,其文化層厚度3米至7米,經曆了原始社會龍山文化、西周、東周、漢、唐、宋、元、明、清時期,時間跨度4000餘年,是一處延續時間較長、以東周時期為主的古村遺址。這說明自古以來,陳家溝一帶的清風嶺上就是先民們聚居的村落,遺址的發掘對複原當地曆史文化麵貌、研究東周時期手工製作工藝有極高價值。2011年4月,溫縣人民政府公布陳家溝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張保民

文章編輯: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溫縣陳家溝遺址
    2015-1-21 8:44:34    來源:焦作網-焦作日報
        溫縣陳家溝是太極拳發源地,不但以太極故裏聞名四海,而且還是個有數千年曆史的古村落遺址。遺址位於陳家溝村西北,南水北調幹渠線路從遺址穿過。2004年秋天,溫縣文物部門在南水北調中線幹渠占壓區作文物調查時發現,文化層厚約3米,麵積約24萬平方米。2005年4月至12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幹渠占壓區進行考古發掘,獲得重大考古發現。

      陳家溝遺址發掘麵積7500平方米,發掘出各個時期的灰坑1100座、墓葬128座,東周時期房屋1座、陶窯9座;出土陶、骨、石、玉、蚌等各種質地的器物500餘件,並有少量宋代瓷器、唐宋及清代銅錢。

      龍山文化遺存不多,主要遺跡有壕溝、灰溝和灰坑,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有少量石、骨、蚌器和螺螄殼。陶器以泥質灰陶、夾砂褐陶、夾砂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夾蚌褐陶、泥質黑陶、泥質紅陶等。紋飾有豎籃紋、劃紋、弦紋、方格紋等,器形主要有深腹罐、小罐、斝足、豆、甕、圈足盤、折腹盆、缽、器蓋、器座等。石器有石鏟、石斧、石刀等。骨、蚌器主要是刀、鐮、鏃。

      西周時期的遺存在遺址的各個部分都有發現,主要是灰坑和墓葬。灰坑數量不多,以圓形坑為主,出土物不太豐富。墓葬共發現5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填土多為紅褐土,在一個墓的填土中還發現一具狗骨架。墓葬均為單人一次葬,葬式為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

      東周時期遺存最為普遍,分布於整個遺址,出土物也最豐富。主要遺跡有陶窯、墓葬、馬坑、灰坑、居穴等。墓葬發現38座,全部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式大多數是仰身直肢,也有仰身屈肢,隻有一例是俯身屈肢。共出陶器40件(套),隨葬器物有鬲、盂、豆、罐、鼎、盆等。其中M54是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座墓葬,在它的東部1.7米處還有一座陪葬馬坑。葬馬坑形狀呈長方形,距坑口深0.3米處發現馬2匹,頭均朝東又昂首向北,四肢伸直,南北並列,北部的一匹壓在另一匹的四肢上,可以確定是死後擺放的。東周時期的灰坑數量眾多,形狀大致可分為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還發現了加工製作石圭使用後的石料廢棄坑。有相當多的灰坑形製較大,坑壁規整,坑底很平,還有一些與灶有關的跡象。這些應是當時人們居住用的,也可稱居穴。

      漢代遺跡也有發現,主要分布在中部與東部,個別探方內堆積有地層,其他的多為灰坑和水井等跡象。灰坑內填土中出有不少漢代磚瓦片、飾有花紋的空心磚塊和燒土塊、蚌殼片。遺址內還零星出有唐宋時期的銅錢和瓷器等。銅錢主要是“開元通寶”、“皇宋通寶”、“政和通寶”、“天禧通寶”等,瓷器主要是碗、碟類,玉璧底,多施黃釉、豆綠釉等。

      陳家溝遺址由龍山文化、西周、春秋、戰國、漢5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層連續疊壓,其文化層厚度3米至7米,經曆了原始社會龍山文化、西周、東周、漢、唐、宋、元、明、清時期,時間跨度4000餘年,是一處延續時間較長、以東周時期為主的古村遺址。這說明自古以來,陳家溝一帶的清風嶺上就是先民們聚居的村落,遺址的發掘對複原當地曆史文化麵貌、研究東周時期手工製作工藝有極高價值。2011年4月,溫縣人民政府公布陳家溝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張保民

    文章編輯:wxj 
     
    相關信息:
    刻在枝頭上的甜蜜
    執著於藝術的“多麵手”
    讓鄉村文化舞台亮起來
    一部弘揚主旋律的佳作
    李曾伯名垂《襄樊銘》
    布好一顆“子” 走活“全盤棋”
    我國現代國防雷達事業的奠基人劉永福
    清高宗(乾隆)巡幸明月山
    恩村北地蟒圪嶺星星石傳說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