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山陽尋跡 > 山陽尋跡 > 正文

經典山陽

府城遺址——商湯滅夏的軍事重鎮
更新時間:2014-10-31 16:01:55    來源:焦作日報

    府城村,古屬修武縣,今屬焦作市中站區朱村鄉,是一個有著三四千人的大村子。關於府城村名的來曆,修武縣舊誌記載東魏時曾在這裏設太平郡,故而得名府城。舊誌又載,這裏還是西周初年雍國的所在地:“修武有雍城,舊誌雲在清化東,修武縣西。今考縣西五十裏有村曰府城,居民數百家,西北裏許有廢址舊址,僅存西、北二麵,東距山陽城二十裏,西距清化二十五裏。”這一記載,將府城村的曆史推到了3000多年前,其曆史不可謂不悠久。然而,上世紀末的一場考古發掘,卻將這座古城的曆史追溯到3600多年前商王朝建立之前的先商時期。

    1997年至1998年,中日考古人員曆時近兩年的發掘,確定府城遺址是一座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先商時期軍事重鎮。城址平麵為方形,城牆周長約1200米,麵積不足9萬平方米,西、北城牆保存較好,現存2至3米高。從發掘情況看,城牆是用比較小的集束木棍夯砸而成,每捆約由15個到20個小木棍組成。城址內還發現了四座大型宮殿基址,其中1號宮殿麵積最大,保存較為完整。它分為前後兩個院落,中間是正殿,它與周圍的配殿、回廊連為一體,這種建築形製在商代考古中還是首次發現。考古工作者還在這裏發現了二裏頭時期,商代早期、晚期以及西周、漢代多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有100餘件。中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考察後認為,這座城的發現為解決夏商關係以及商代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因此,2000年6月,國家文物局公布府城遺址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自始至終參與府城遺址考古發掘的焦作文物工作隊原隊長楊貴金先生認為,府城作為先商軍事重鎮的形成,得力於古焦作一帶獨特的地理形勢。當時的焦作地區,分布著太行八關中的三關以及黃河上的一個渡口。三關分別是位於濟源的軹關、位於沁陽的太行關以及位於修武與輝縣交界處的白陘關,這三關可以說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通道。一個渡口,則是黃河上的孟津渡口。據楊貴金先生推斷,有可能在仰韶文化時期,孟津渡口就已經成為人們來往於黃河南北的一個重要渡口。楊貴金先生在數十年的焦作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個有趣而奇特的文化麵貌:以沁河為界,在沁河以西,分布的主要是夏文化;而沁河以東,分布的主要是商文化,確切地說,應該是先商文化,也就是商人未取得政權以前所創造出的文化類型。具體說來,在沁河以西的濟源、沁陽、溫縣一帶的文化遺存,是以二裏頭夏文化為主,以先商文化為輔,在這些地方經常可以看到夏人常用的橄欖形罐、平底盤等;而在沁河以東的焦作、修武到新鄉的輝縣一帶的文化遺存,則是以先商文化為主,以夏文化為輔,這些地方經常可以看到先商人常用的三足鬲等炊器,而像小牛角一樣的足鬲在這裏的灰坑中比比皆是。

    修武縣的先商文化遺存,還有商家和李屯遺址。商塚在修武縣城東,現存麵積近50畝,其遺址與商的七世祖王亥有關,王亥以販牛壯大了商部落,後其渡河來到這裏的有易部落,與有易國的女人發生戀情,被有易酋長綿臣奪牛殺人,王亥被葬的地方,就得名為商塚。李屯遺址在修武縣周莊鄉李屯村東,遺址是一個地勢緩慢抬高的漫丘地,台地邊沿隨處可見陶器殘片。1984年文物普查時在此采集的標本有素麵陶盆、印文陶罐、粗繩紋陶罐以及方格紋陶片,大部分為灰陶,少量為紅陶。

    有人曾經調查統計,安陽、新鄉、焦作、濟源、洛陽一帶的湯帝廟有100多座,與考古發現的商代遺址相吻合,也與商湯進攻夏桀的攻擊路線大致相符。而府城的湯帝廟,雖已毀於“文革”後期,但它卻在周邊地區享有很大名氣。按照村民所說,湯帝廟所處位置正在古商城東門外一個九龍朝聖龍脈的風水寶地上。村民們傳說,湯帝廟是在商朝中興時期,人們為了紀念湯王爺在商城起兵一統天下的豐功偉績而修建的一座大型廟宇。它和商城古城一脈相承,是一個有3000年曆史的古廟。如果此傳說為真,那麼它還是我國曆史最為悠久的湯帝廟。

    先商文化曾在古修武一帶醞釀和延存數百年,到商湯時期,它在現在的府城村進行了一次集中噴發。它的文化井噴,使我們對遙遠的夏商交替那段曆史的了解從模糊到逐漸清晰,同時也改變了焦作的曆史,把焦作的曆史追溯到了3600多年以前。2001年6月,府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編輯:wxj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府城遺址——商湯滅夏的軍事重鎮
2014-10-31 16:01:55    來源:焦作日報

    府城村,古屬修武縣,今屬焦作市中站區朱村鄉,是一個有著三四千人的大村子。關於府城村名的來曆,修武縣舊誌記載東魏時曾在這裏設太平郡,故而得名府城。舊誌又載,這裏還是西周初年雍國的所在地:“修武有雍城,舊誌雲在清化東,修武縣西。今考縣西五十裏有村曰府城,居民數百家,西北裏許有廢址舊址,僅存西、北二麵,東距山陽城二十裏,西距清化二十五裏。”這一記載,將府城村的曆史推到了3000多年前,其曆史不可謂不悠久。然而,上世紀末的一場考古發掘,卻將這座古城的曆史追溯到3600多年前商王朝建立之前的先商時期。

    1997年至1998年,中日考古人員曆時近兩年的發掘,確定府城遺址是一座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先商時期軍事重鎮。城址平麵為方形,城牆周長約1200米,麵積不足9萬平方米,西、北城牆保存較好,現存2至3米高。從發掘情況看,城牆是用比較小的集束木棍夯砸而成,每捆約由15個到20個小木棍組成。城址內還發現了四座大型宮殿基址,其中1號宮殿麵積最大,保存較為完整。它分為前後兩個院落,中間是正殿,它與周圍的配殿、回廊連為一體,這種建築形製在商代考古中還是首次發現。考古工作者還在這裏發現了二裏頭時期,商代早期、晚期以及西周、漢代多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有100餘件。中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考察後認為,這座城的發現為解決夏商關係以及商代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因此,2000年6月,國家文物局公布府城遺址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自始至終參與府城遺址考古發掘的焦作文物工作隊原隊長楊貴金先生認為,府城作為先商軍事重鎮的形成,得力於古焦作一帶獨特的地理形勢。當時的焦作地區,分布著太行八關中的三關以及黃河上的一個渡口。三關分別是位於濟源的軹關、位於沁陽的太行關以及位於修武與輝縣交界處的白陘關,這三關可以說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通道。一個渡口,則是黃河上的孟津渡口。據楊貴金先生推斷,有可能在仰韶文化時期,孟津渡口就已經成為人們來往於黃河南北的一個重要渡口。楊貴金先生在數十年的焦作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個有趣而奇特的文化麵貌:以沁河為界,在沁河以西,分布的主要是夏文化;而沁河以東,分布的主要是商文化,確切地說,應該是先商文化,也就是商人未取得政權以前所創造出的文化類型。具體說來,在沁河以西的濟源、沁陽、溫縣一帶的文化遺存,是以二裏頭夏文化為主,以先商文化為輔,在這些地方經常可以看到夏人常用的橄欖形罐、平底盤等;而在沁河以東的焦作、修武到新鄉的輝縣一帶的文化遺存,則是以先商文化為主,以夏文化為輔,這些地方經常可以看到先商人常用的三足鬲等炊器,而像小牛角一樣的足鬲在這裏的灰坑中比比皆是。

    修武縣的先商文化遺存,還有商家和李屯遺址。商塚在修武縣城東,現存麵積近50畝,其遺址與商的七世祖王亥有關,王亥以販牛壯大了商部落,後其渡河來到這裏的有易部落,與有易國的女人發生戀情,被有易酋長綿臣奪牛殺人,王亥被葬的地方,就得名為商塚。李屯遺址在修武縣周莊鄉李屯村東,遺址是一個地勢緩慢抬高的漫丘地,台地邊沿隨處可見陶器殘片。1984年文物普查時在此采集的標本有素麵陶盆、印文陶罐、粗繩紋陶罐以及方格紋陶片,大部分為灰陶,少量為紅陶。

    有人曾經調查統計,安陽、新鄉、焦作、濟源、洛陽一帶的湯帝廟有100多座,與考古發現的商代遺址相吻合,也與商湯進攻夏桀的攻擊路線大致相符。而府城的湯帝廟,雖已毀於“文革”後期,但它卻在周邊地區享有很大名氣。按照村民所說,湯帝廟所處位置正在古商城東門外一個九龍朝聖龍脈的風水寶地上。村民們傳說,湯帝廟是在商朝中興時期,人們為了紀念湯王爺在商城起兵一統天下的豐功偉績而修建的一座大型廟宇。它和商城古城一脈相承,是一個有3000年曆史的古廟。如果此傳說為真,那麼它還是我國曆史最為悠久的湯帝廟。

    先商文化曾在古修武一帶醞釀和延存數百年,到商湯時期,它在現在的府城村進行了一次集中噴發。它的文化井噴,使我們對遙遠的夏商交替那段曆史的了解從模糊到逐漸清晰,同時也改變了焦作的曆史,把焦作的曆史追溯到了3600多年以前。2001年6月,府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編輯:wxj 
 
相關信息:
刻在枝頭上的甜蜜
執著於藝術的“多麵手”
讓鄉村文化舞台亮起來
一部弘揚主旋律的佳作
李曾伯名垂《襄樊銘》
布好一顆“子” 走活“全盤棋”
我國現代國防雷達事業的奠基人劉永福
清高宗(乾隆)巡幸明月山
恩村北地蟒圪嶺星星石傳說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