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山陽尋跡 > 山陽尋跡 > 正文

經典山陽

於姓始祖是周武王之子 於姓發源地在今河南沁陽
更新時間:2015-1-5 10:06:56    來源:河南商報

 

    山東煙台牟平市一處於氏宗祠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的一個兒子被封在邘國,稱作邘叔,而其子孫以國為氏,是為於姓。邘國的位置,大致就在今天河南沁陽市北部一帶。人口分布上,山東、東北三省、陝西、山西六省的於姓人口占了全國於姓人口的近七成,因此,於姓屬於典型的北方姓氏。

    姓氏源流

    於姓始祖是周武王之子

    對於於姓的起源,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於氏文化研究會主要負責人於敏欣說,目前各方比較認可的是三支。

    第一支由姬姓而來,是周武王姬發的後代。周武王滅商之後,大舉分封諸侯,西周初年,周武王把他的一個兒子封在了邘國,這個兒子被稱為邘叔。後來邘國被滅,邘叔的子孫、臣民就用國名當姓氏來紀念祖國,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姓於。曆史上,這也被視為於姓的正宗,這一支於氏至少已有3000年曆史。

    第二支是出自古時的複姓“淳於”,唐代為避諱皇帝李純的“純”字改成了單姓於。曆史上,淳於公的子孫  以國名為姓,稱為淳於氏。唐憲宗李純即位時,為避諱“純”字與“淳”字同音,複姓淳於改成了單姓於。到了宋朝,一部分於姓恢複了淳於姓,但也有一部分人沒有改回去,就形成了這一支於氏。

    第三支則是出自北魏時的萬忸於氏。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本是山東的於姓人,後來隨著鮮卑改了姓,到孝文帝時施行漢化改革,他們又恢複了於姓。這一支於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於氏改過來的,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在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於姓的後代。“後世於姓,基本是尊邘叔為於姓得姓始祖。”於敏欣介紹。除這三支外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人歸化到漢地後,被皇帝賜姓“於”,這部分人的來源就複雜一些了。

    根在沁陽

    於姓發源地在今天河南沁陽

    於姓產生在曆史上的邘國,而對邘國的位置,我國著名姓氏研究專家謝鈞祥在其著作中稱,各種辭書記載是非常明確的,包括《水經注》、《辭海》等,均印證邘國在今天河南沁陽邘邰一帶。

    而與文獻記載相吻合的是,在今天沁陽市西萬鎮有個邘邰村,該村現在仍然保存有邘國故城,城址分為東城與西城,現存夯土城牆長800多米,寬20到25米,殘高2到7米。據調查顯示,該城夯層結構及包含物可以早到商代。

    對於姓頗有研究的沁陽市文物局退休幹部鄧宏禮說,直到今天,邘邰村的村名曆經3000多年沒有改變,在邘邰隻設壇祭社稷而沒有“於氏宗祠”的祭習也仍然沒有改變。

    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馬世之在他的《於姓知足根源探討》中曾稱,從《左傳》、《水經注》、《括地誌》等史籍上可以考證到,邘國故城大約是在今天沁陽市西北15公裏的西萬鎮邘邰村東。

    在邘國故城,河南商報記者看到一個大土堆,據介紹,這個大土堆被稱為“釣魚台”,高有八九米,曾有專家前來觀看,推斷應是邘國宮殿建築的基址。

 

[1] [2] 下一頁

文章編輯: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於姓始祖是周武王之子 於姓發源地在今河南沁陽
    2015-1-5 10:06:56    來源:河南商報

     

        山東煙台牟平市一處於氏宗祠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的一個兒子被封在邘國,稱作邘叔,而其子孫以國為氏,是為於姓。邘國的位置,大致就在今天河南沁陽市北部一帶。人口分布上,山東、東北三省、陝西、山西六省的於姓人口占了全國於姓人口的近七成,因此,於姓屬於典型的北方姓氏。

        姓氏源流

        於姓始祖是周武王之子

        對於於姓的起源,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於氏文化研究會主要負責人於敏欣說,目前各方比較認可的是三支。

        第一支由姬姓而來,是周武王姬發的後代。周武王滅商之後,大舉分封諸侯,西周初年,周武王把他的一個兒子封在了邘國,這個兒子被稱為邘叔。後來邘國被滅,邘叔的子孫、臣民就用國名當姓氏來紀念祖國,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姓於。曆史上,這也被視為於姓的正宗,這一支於氏至少已有3000年曆史。

        第二支是出自古時的複姓“淳於”,唐代為避諱皇帝李純的“純”字改成了單姓於。曆史上,淳於公的子孫  以國名為姓,稱為淳於氏。唐憲宗李純即位時,為避諱“純”字與“淳”字同音,複姓淳於改成了單姓於。到了宋朝,一部分於姓恢複了淳於姓,但也有一部分人沒有改回去,就形成了這一支於氏。

        第三支則是出自北魏時的萬忸於氏。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本是山東的於姓人,後來隨著鮮卑改了姓,到孝文帝時施行漢化改革,他們又恢複了於姓。這一支於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於氏改過來的,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在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於姓的後代。“後世於姓,基本是尊邘叔為於姓得姓始祖。”於敏欣介紹。除這三支外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人歸化到漢地後,被皇帝賜姓“於”,這部分人的來源就複雜一些了。

        根在沁陽

        於姓發源地在今天河南沁陽

        於姓產生在曆史上的邘國,而對邘國的位置,我國著名姓氏研究專家謝鈞祥在其著作中稱,各種辭書記載是非常明確的,包括《水經注》、《辭海》等,均印證邘國在今天河南沁陽邘邰一帶。

        而與文獻記載相吻合的是,在今天沁陽市西萬鎮有個邘邰村,該村現在仍然保存有邘國故城,城址分為東城與西城,現存夯土城牆長800多米,寬20到25米,殘高2到7米。據調查顯示,該城夯層結構及包含物可以早到商代。

        對於姓頗有研究的沁陽市文物局退休幹部鄧宏禮說,直到今天,邘邰村的村名曆經3000多年沒有改變,在邘邰隻設壇祭社稷而沒有“於氏宗祠”的祭習也仍然沒有改變。

        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馬世之在他的《於姓知足根源探討》中曾稱,從《左傳》、《水經注》、《括地誌》等史籍上可以考證到,邘國故城大約是在今天沁陽市西北15公裏的西萬鎮邘邰村東。

        在邘國故城,河南商報記者看到一個大土堆,據介紹,這個大土堆被稱為“釣魚台”,高有八九米,曾有專家前來觀看,推斷應是邘國宮殿建築的基址。

     

    [1] [2] 下一頁

    文章編輯:wxj 
     
    相關信息:
    焦作2000名書友在行動
    耍姓:遺落在修武的元代貴族
    紫陵牛氏:白溝河大戰鼎立紫陵牛氏家族
    焦作梁氏: 焦作“銅錘梁”的由來
    青龍宮
    武王伐紂與焦作地名傳說
    卜 商
    向 秀
    王 弼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