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即時滾動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山陽尋跡 > 山陽尋跡 > 正文

經典山陽

石窟瑰寶——沁陽懸穀山真穀寺
更新時間:2018-5-11 10:11:59    來源:焦作晚報

 

     ①

 

   ②

 

    ③

    石刻造像是中國藝術的珍寶,因為是石刻,所以經得起千年風雨,至今我們仍能通過它來了解古人的藝術修養及雕刻技藝。沁陽懸穀山真穀寺石窟在地理位置上處於豫西北,與安陽靈泉寺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之間有著微妙的關係。此外,真穀寺遺留的碑刻,更是研究豫西北寺院變遷不可多得的實物文獻。此地三麵環山,地辟幽靜,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真穀往昔

  真穀寺位於沁陽市西北35公裏的紫陵村村北,北靠沐澗山,西連陽洛山,東邊是仙神穀,向南為懸崖、深穀。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懸穀山東南嶺路上,有宋開化寺鍾台遺址,此地又名大鍾嶺,大鍾毀於1945年左右。往北沿路而上,可到真穀寺山門。真穀寺山門東不遠處有老母寶殿一座,建造於高台之上,前有月台,背靠山體,麵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硬山前廊式建築,灰筒瓦覆頂。據門口碑記可知,此殿創建於清嘉慶三年。

  真穀寺山門為石砌券洞式建築,1935年沁陽遇仙堂創建,門上石額書“真穀寺”。據《創修真穀寺山門記》可知,山門原額書“開化寺”。

  進入山門往西走,轉彎處有石窟一間,名隱真洞,開鑿於清康熙乙卯年(1675年)。往西走,不遠處有一片開闊地帶,靠懸崖處,有山神土地殿、大聖宮、白衣大士閣。山神土地殿緊臨大聖宮,麵闊進深皆一間,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大聖宮,石造單簷硬山無梁殿,麵闊三間,進深一間,創建於1936年。

  大聖宮西邊有殘存建築,位於高台之上,名白衣大士閣,創建於宋代,明弘治三年重修,原在中佛殿左側,清康熙二年重修時隨中佛殿右移並升高台基。白衣大士閣遺址處,在明代弘治年複修時,有觀音殿、伽藍殿、地藏殿等,明鄭藩王親書匾額“大雄寶殿”,很可能是鄭簡王所書。此處正殿在清順治十四年複修時,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難、迦葉位於兩旁。清乾隆辛巳年,洪水為患,殿宇一並傾頹。

  從白衣大士閣西邊沿台階而上過涵洞可以走到一處廣闊的平台上,清乾隆五十六年,此處創建了齊雲亭六間、飽德廚三間、退藏密室一間,齊雲亭僅存殘基,飽德廚現存西山牆及後牆。飽德廚後麵是菩薩殿,清道光壬辰年,濟源裴村女善士重新金粧菩薩聖像並新塑仙女七尊,現僅殘存牆體。同期,真穀寺僧人及四方善士又重修了佛殿、配閣並觀音大士廟。據《河內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蘇州府管糧分府阜縣知縣李位東在此講學,李位東即紫陵鎮王村人。

  往西是大雄寶殿,麵闊三間,進深一間,最後一次修建是清光緒十四年。大雄寶殿後邊是五姑殿,創建年代不詳,1917年重修。大雄寶殿西邊有泉水湧出,泠泠若琴音。

  真穀寺在元代之前歸屬不詳,入明以後便成了紫陵牛氏家族的田產,在清代以後的曆次維修中,主修人都要與山主商量。

  石刻遺珍

  真穀寺最為珍貴的是石窟造像和曆代摩崖、碑刻。

  真穀寺北側為懸崖,懸崖下麵有高台,由西向東現存三窟八龕。除了隱真洞窟位於真穀寺東部崖體下端外,其餘均位於中部崖體處。最西端第一龕,高寬均145厘米,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陀頭部殘缺。往東第二龕,高寬均90厘米,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陀右側菩薩保存完整。第三龕,浮雕藥師佛,高338厘米,寬126厘米,藥師佛麵帶微笑,右手持錫杖,左手持缽盂,立於蓮花台上。第四龕,浮雕一佛二菩薩,殘缺不全,高290厘米,寬210厘米。第五龕位於千佛洞上方,風化嚴重。第六、七龕緊鄰並列,高寬均62厘米,兩龕相距14厘米。6號龕,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弟子為阿難、迦葉。7號龕,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二力士,二菩薩著裝與6號龕菩薩相似。第八龕,又名蓮花龕,高155厘米,寬125厘米,高浮雕一佛二菩薩,左側菩薩頭部殘缺。第一洞窟,位於藥師佛東側,石窟高209厘米,闊326厘米,進深326厘米。往東為第二洞窟,即千佛洞,洞高223厘米左右,進深230厘米,麵闊273厘米,除了開門處,其餘各麵均淺浮雕佛像,佛像旁邊陰刻該佛名號,東側牆壁風化殘損嚴重,就可辨識的佛名號來看,千佛與《賢劫千佛名經》所刊佛名號相同。千佛造像下部又有浮雕形體較大的25尊像,由可辨識的名號推測,此25尊像是《付法藏因緣傳》所刊25位傳法弟子。第三窟,即隱真洞,其內供奉圓雕禪師一尊。

  真穀寺現存摩崖由隋至明共24處,隋代1處,唐代8處,後晉1處,宋代9處,金代2處,明代2處,不詳年代1處。上述24處摩崖均刊刻在石窟、佛龕旁邊,摩崖內容有的是描述寺廟建設,有的是描述僧人修行生活,有的是記錄造像功德名單,有的是遊人題記,有的是佛經。在第六、七龕與第八號龕之間的上部崖壁上有線刻佛塔一處,分上、中、下三段,塔簷的中部刻有塔銘,塔身兩邊刻護法天王。

  真穀寺現存碑刻,除了2通磨泐無字及1通殘碑無法斷定年代外,有明代碑刻1通,清代碑刻15通,1912年至1949年之間5通。碑刻內容均為記述明代以來的寺廟建築毀壞及建設經過。由於寺內缺乏元代史料,不詳元代真穀寺的情況。入明以後,明弘治年間,在懷慶府官府及鄭藩王府的參與下開始重修,參與重修的有濟源、孟縣、溫縣、河內縣等縣信眾,山西的部分信眾也捐了錢。清乾隆辛巳年,一場洪水將殿宇衝毀,又經過30年的募化積資。乾隆五十六年,真穀寺迎來了最後一次大的修建,除了記錄此次修建的碑刻外,還有功德碑5通。1915年至1927年,沁陽城遇仙堂劉明彥與山主商榷重修真穀寺,未竣工而亡,其女劉金仙與其徒張修蓮踵其事,於1935年竣工,此次修建了大佛殿及山門。

  真穀寺三麵環山,穀深幽靜,林木茂盛,山泉清涼,石刻造像精美,被譽為“小龍門”,是一處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度假勝地。

牛永利

  圖① 1號、2號龕。

  圖② 隋代摩崖石刻拓片。

  圖③ 線刻唐塔。

  牛永利 攝

文章編輯:殷愛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廣告服務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網友幫忙團熱線:(0391)8797395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395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郵編:454002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 舉報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號 報業·國貿大廈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