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山陽尋跡 > 山陽尋跡 > 正文

經典山陽

兩千年前,焦作遍布“摩天大樓”?
——焦作陶倉樓亮相亞洲文明展鉤沉一段失落的文明
更新時間:2019-5-31 16:08:49    來源:焦作晚報




 


  5月13日,首都北京,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來自我市的漢代五層彩繪陶倉樓在這一堪稱“文物領域的奧林匹克”上亮相。

  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人種,睜大眼睛端詳這座高1.29米、寬0.56米、通體彩繪、由陶製成的精致小樓時,怎麼也想象不到,2000年前,中華大地一個背靠太行、麵朝黃河,名叫山陽城的地方,已是莊園相望、倉樓林立。

  朝代更迭,戰火頻燃,千年繁華歸於塵土。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陶倉樓的出土,才讓兩漢山陽城之繁華重新走進人們視野。

  那麼,陶倉樓是如何被發現的?人們從埋藏地下2000多年的這一陪葬明器上窺探到了什麼信息?

   漢代古墓出土稀世珍寶

  2009年8月12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陽故城東部1公裏外,馬村區待王街道白莊村南水北調安置小區項目工地內,車輛穿梭,機器轟鳴。突然,挖掘機鐵鏟下傳來“轟隆”一聲響,地基塌陷,出現一個直徑近1米的大洞,漏出了墓頂的青磚。市文物工作隊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進行勘察和保護,一座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五層彩繪陶倉樓從這座漢代古墓中破土而出。

  這座陶倉樓外觀有紅色、白色、藍色彩繪,倉樓二層仍存有顆粒飽滿、形似小米的古代糧食,令人稱奇。不過,這些糧食早已碳化,“吹之成灰”。2013年,經專家鑒定,這些糧食至少包含四種農作物:麻、黍、穀子和麥。

  “陶倉樓的一、二層是能夠儲存糧食的糧倉,從第三層起才是供人居住的樓房。因質地為陶,故稱陶倉樓。其實,這座漢代五層彩繪陶倉樓隻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市發掘出土的近200座陶倉樓中的一件。”5月20日下午,記者采訪時,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韓長鬆說。

   40多年來,我市出土的陶倉樓有連閣式、聯倉式、樓院式、簡式、模擬式五種。出土陶倉樓的墓葬從西漢晚期一直延續到曹魏、西晉時期。其中,連閣式陶倉樓上有一個複道淩空連接於主副樓之間,形成一段封閉的長廊,堪稱陶倉樓中的藝術精品。“焦作是我國目前唯一發現連閣式陶倉樓的地區。”韓長鬆說。

  目前,我市出土的最高的陶倉樓——七層連閣彩繪陶倉樓高達1.99米,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摩天大廈”,被譽為“華夏第一陶倉樓”。

  “焦作陶倉樓無論從數量上、型製上,還是體量上,均居全國之首,可謂中國一絕。”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文物局考古專家組副組長郝本性曾如此評說。

  焦作兩千年前已高樓林立

  據了解,“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將持續到8月11日,為讓公眾更深入了解漢代五層彩繪陶倉樓的曆史和藝術價值,中國國家博物館還為我市出土的各式陶倉樓製作了宣傳展板。

  當人們驚歎各式陶倉樓製作之精美時,不禁要問:這些古墓的墓主是什麼人?他們為何用陶倉樓陪葬?

  韓長鬆說,在厚葬盛行的漢代,人們受“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支配,將生前居住過的建築製成模型帶到墓葬中,以求在死後繼續享用。

  “焦作地區出土的類型眾多的陶倉樓,是漢朝河內郡山陽縣建築形式的縮影,再現了山陽縣莊園相望、倉樓林立、阡陌縱橫的繁華場景。”韓長鬆說。

  2000多年過去了,墓主人早已化為塵土,連骨頭也難以尋覓。不過,墓主的身份可以確定。

  韓長鬆說,這些“高樓大廈”的主人,是兩漢時期的莊園主。西漢中後期,土地日益集中到大莊園主手中,地處河內郡的山陽縣土地兼並更是愈演愈烈,以豪強地主為主的莊園經濟成為漢代經濟的格局。當時,山陽城所在的焦作地區河澤縱橫、泉水遍地、土壤肥沃,是兩漢時期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莊園經濟壯大、財富積累,促使莊園主開始建造既能儲糧,又能改善居住條件,還能防禦等集多功能於一體的倉樓。

  我市出土的一座三層二聯倉彩繪陶倉樓的構件上,墨書有“囷(qūn)樓萬石”文字,是我市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有“囷樓”文字的陶倉樓。囷是古代一種圓形的穀倉。由此可知,兩漢時期的焦作已有“囷樓”的稱謂,可能是我國古代對“倉樓”最早的命名。

  此外,焦作漢墓出土陶倉樓的同時,還出土了負糧俑、瞭望俑、侍女俑、陶狗、陶磨、推磨俑、圈廁等文物,真實再現了漢代莊園經濟的場景。

  那麼,漢代的倉樓有多高?據了解,以漢製每層一丈五尺(3.45米)計,七層倉樓建築高達24米。即便在當代,建設一座如此規模的混凝土建築,也不是一件易事。更不用說,興建如此高大壯觀、結構複雜的古典樓閣了。

  “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山陽城內竟然存在著一個數以百計、建築精美的倉樓建築群,不能不說這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韓長鬆說。

  然而,由於戰火頻燃,人口流亡,中央政權遠遷,山陽城日漸荒廢。“山陽故城,遺趾數雉。四百之運,終於此墟。”唐代劉禹錫的《山陽城賦》,道盡了山陽城的淒涼落寞。

   巍巍倉樓能否重現山陽大地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2000多年後的20世紀,河內郡山陽縣城變成了河南焦作。如今的焦作市依然是全國糧食高產區。然而,這個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中,再也難覓一個高聳的倉樓。

  隻有走進市博物館,一座座精致的陶倉樓可帶你穿越2000餘年的時空,看到兩漢時期山陽城的繁華。

  近年來,陶倉樓作為我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出訪”了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比利時……它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焦作走向世界、世界了解焦作的文化之橋、友誼之橋。在世界人民麵前,陶倉樓已成為焦作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

  “大家別隻把陶倉樓當成古代明器來看待,它是漢代的建築模型,非常有焦作地域文化特色。我特別希望焦作市能夠複建倉樓,再現漢代山陽城的輝煌!”我市文史研究者宋寶塘說。

  市博物館館長郭繼賓認為,根據陶倉樓模型,複建具有焦作地域特色的倉樓完全可行。

  “焦作一直缺乏一個地標性建築,以漢代七層連閣彩繪陶倉樓為建築原型,複建漢代山陽城的倉樓,對提高焦作城市形象及品位有很大幫助。”記者采訪中,多位文物保護工作者建議。

(記者 李曉軍)

   圖① 五層彩繪陶倉樓。

   圖② 市博物館館長郭繼賓介紹陶倉樓的不同類型。

  圖③ 簡式陶倉樓。

  記者 李曉軍 攝

文章編輯:殷愛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兩千年前,焦作遍布“摩天大樓”?
    ——焦作陶倉樓亮相亞洲文明展鉤沉一段失落的文明
    2019-5-31 16:08:49    來源:焦作晚報




     


      5月13日,首都北京,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來自我市的漢代五層彩繪陶倉樓在這一堪稱“文物領域的奧林匹克”上亮相。

      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人種,睜大眼睛端詳這座高1.29米、寬0.56米、通體彩繪、由陶製成的精致小樓時,怎麼也想象不到,2000年前,中華大地一個背靠太行、麵朝黃河,名叫山陽城的地方,已是莊園相望、倉樓林立。

      朝代更迭,戰火頻燃,千年繁華歸於塵土。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陶倉樓的出土,才讓兩漢山陽城之繁華重新走進人們視野。

      那麼,陶倉樓是如何被發現的?人們從埋藏地下2000多年的這一陪葬明器上窺探到了什麼信息?

       漢代古墓出土稀世珍寶

      2009年8月12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陽故城東部1公裏外,馬村區待王街道白莊村南水北調安置小區項目工地內,車輛穿梭,機器轟鳴。突然,挖掘機鐵鏟下傳來“轟隆”一聲響,地基塌陷,出現一個直徑近1米的大洞,漏出了墓頂的青磚。市文物工作隊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進行勘察和保護,一座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五層彩繪陶倉樓從這座漢代古墓中破土而出。

      這座陶倉樓外觀有紅色、白色、藍色彩繪,倉樓二層仍存有顆粒飽滿、形似小米的古代糧食,令人稱奇。不過,這些糧食早已碳化,“吹之成灰”。2013年,經專家鑒定,這些糧食至少包含四種農作物:麻、黍、穀子和麥。

      “陶倉樓的一、二層是能夠儲存糧食的糧倉,從第三層起才是供人居住的樓房。因質地為陶,故稱陶倉樓。其實,這座漢代五層彩繪陶倉樓隻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市發掘出土的近200座陶倉樓中的一件。”5月20日下午,記者采訪時,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韓長鬆說。

       40多年來,我市出土的陶倉樓有連閣式、聯倉式、樓院式、簡式、模擬式五種。出土陶倉樓的墓葬從西漢晚期一直延續到曹魏、西晉時期。其中,連閣式陶倉樓上有一個複道淩空連接於主副樓之間,形成一段封閉的長廊,堪稱陶倉樓中的藝術精品。“焦作是我國目前唯一發現連閣式陶倉樓的地區。”韓長鬆說。

      目前,我市出土的最高的陶倉樓——七層連閣彩繪陶倉樓高達1.99米,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摩天大廈”,被譽為“華夏第一陶倉樓”。

      “焦作陶倉樓無論從數量上、型製上,還是體量上,均居全國之首,可謂中國一絕。”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文物局考古專家組副組長郝本性曾如此評說。

      焦作兩千年前已高樓林立

      據了解,“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將持續到8月11日,為讓公眾更深入了解漢代五層彩繪陶倉樓的曆史和藝術價值,中國國家博物館還為我市出土的各式陶倉樓製作了宣傳展板。

      當人們驚歎各式陶倉樓製作之精美時,不禁要問:這些古墓的墓主是什麼人?他們為何用陶倉樓陪葬?

      韓長鬆說,在厚葬盛行的漢代,人們受“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支配,將生前居住過的建築製成模型帶到墓葬中,以求在死後繼續享用。

      “焦作地區出土的類型眾多的陶倉樓,是漢朝河內郡山陽縣建築形式的縮影,再現了山陽縣莊園相望、倉樓林立、阡陌縱橫的繁華場景。”韓長鬆說。

      2000多年過去了,墓主人早已化為塵土,連骨頭也難以尋覓。不過,墓主的身份可以確定。

      韓長鬆說,這些“高樓大廈”的主人,是兩漢時期的莊園主。西漢中後期,土地日益集中到大莊園主手中,地處河內郡的山陽縣土地兼並更是愈演愈烈,以豪強地主為主的莊園經濟成為漢代經濟的格局。當時,山陽城所在的焦作地區河澤縱橫、泉水遍地、土壤肥沃,是兩漢時期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莊園經濟壯大、財富積累,促使莊園主開始建造既能儲糧,又能改善居住條件,還能防禦等集多功能於一體的倉樓。

      我市出土的一座三層二聯倉彩繪陶倉樓的構件上,墨書有“囷(qūn)樓萬石”文字,是我市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有“囷樓”文字的陶倉樓。囷是古代一種圓形的穀倉。由此可知,兩漢時期的焦作已有“囷樓”的稱謂,可能是我國古代對“倉樓”最早的命名。

      此外,焦作漢墓出土陶倉樓的同時,還出土了負糧俑、瞭望俑、侍女俑、陶狗、陶磨、推磨俑、圈廁等文物,真實再現了漢代莊園經濟的場景。

      那麼,漢代的倉樓有多高?據了解,以漢製每層一丈五尺(3.45米)計,七層倉樓建築高達24米。即便在當代,建設一座如此規模的混凝土建築,也不是一件易事。更不用說,興建如此高大壯觀、結構複雜的古典樓閣了。

      “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山陽城內竟然存在著一個數以百計、建築精美的倉樓建築群,不能不說這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韓長鬆說。

      然而,由於戰火頻燃,人口流亡,中央政權遠遷,山陽城日漸荒廢。“山陽故城,遺趾數雉。四百之運,終於此墟。”唐代劉禹錫的《山陽城賦》,道盡了山陽城的淒涼落寞。

       巍巍倉樓能否重現山陽大地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2000多年後的20世紀,河內郡山陽縣城變成了河南焦作。如今的焦作市依然是全國糧食高產區。然而,這個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中,再也難覓一個高聳的倉樓。

      隻有走進市博物館,一座座精致的陶倉樓可帶你穿越2000餘年的時空,看到兩漢時期山陽城的繁華。

      近年來,陶倉樓作為我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出訪”了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比利時……它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焦作走向世界、世界了解焦作的文化之橋、友誼之橋。在世界人民麵前,陶倉樓已成為焦作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

      “大家別隻把陶倉樓當成古代明器來看待,它是漢代的建築模型,非常有焦作地域文化特色。我特別希望焦作市能夠複建倉樓,再現漢代山陽城的輝煌!”我市文史研究者宋寶塘說。

      市博物館館長郭繼賓認為,根據陶倉樓模型,複建具有焦作地域特色的倉樓完全可行。

      “焦作一直缺乏一個地標性建築,以漢代七層連閣彩繪陶倉樓為建築原型,複建漢代山陽城的倉樓,對提高焦作城市形象及品位有很大幫助。”記者采訪中,多位文物保護工作者建議。

    (記者 李曉軍)

       圖① 五層彩繪陶倉樓。

       圖② 市博物館館長郭繼賓介紹陶倉樓的不同類型。

      圖③ 簡式陶倉樓。

      記者 李曉軍 攝

    文章編輯:殷愛萍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