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衛星視角丨五年五圖看長三角一體化成績單
更新時間:2023-12-2 9:17:43    來源:新華社

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舉措。

自2018年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蹄疾步穩。我們選取五個方麵,通過衛星等視角看五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

2023年與2018年相比,上海張江科學城內的張江人工智能島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長三角是我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量子科技到人工智能,從生物醫藥到新能源汽車……近年來,三省一市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攜手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推動科技供給轉化為創新動能。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統計顯示,2022年長三角集聚高新技術企業11.6萬家,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科創板掛牌上市236家硬科技企業,占全國比重47.1%。

從太空俯瞰上海及周邊地區,璀璨燈火記錄著一體化發展迸發出的強勁活力。

長三角經濟腹地廣闊、產業豐富、發展動力強勁,擁有眾多知名企業,形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產業集群,是我國經濟發展極具活力的區域。

近年來,隨著一體化進程持續推進,“反向飛地”、兩地互設的“雙向飛地”等新模式不斷湧現。“一體化”帶動“高質量”發展,促進長三角區域內要素流動和產業鏈供需對接。區域GDP從2018年的22.1萬億元增至2022年的29萬億元,以不到4%的國土麵積,創造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橫跨江浙滬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內,三地合力打造的“水鄉客廳”正在建設。

長三角山水相連、河湖相通、生態相依。聯合河長常態化、生態補償踏前一步、治綠標準齊步走……隨著國家戰略的升級實施,生態環境聯保共治駛進快車道,長三角正在碧水煙波中奏響生態綠色的協奏曲。

2022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0%,較2018年上升7.3個百分點;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麵水質優良比例為89.4%,全麵消除劣Ⅴ類斷麵。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至2022年底共任命或聘請310餘名聯合河湖長,覆蓋所有省際交界河湖。

2023年與2018年相比,安徽發送至江浙滬的貨運量顯著增長,長三角物流更為密集。

融合發展,交通先行。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絡,成為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初步成型。

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高鐵裏程超過6700公裏,占全國六分之一,是全國高鐵網絡最密集、交通最便捷的地區之一。“軌道上的長三角”呼嘯而來,“1小時生活圈”照進現實。同時,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加快構建,2022年長三角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占全國比重約38%;主要機場貨郵吞吐量占全國比重約35%。

2023年與2018年相比,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從一片荒地到建成投用。該項目是安徽省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衛生健康領域的重大項目,也是安徽首批落地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長三角一體化,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群眾更美好的生活。在硬基建的基礎上,一係列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層麵的“軟聯通”項目,也在加速推開。

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已有140項政務服務事項在41個城市跨省市通辦;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37類高頻電子證照實現共享互認;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覆蓋長三角41個城市1.5萬餘家醫療機構,累計結算1300餘萬人次;協同立法支持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軌道交通“一碼通行”已實現長三角10個城市乘客軌道交通掃碼便捷通行……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從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鄰居”,到共謀創新、共抓發展的“夥伴”。站在新起點上,攜手高質量一體化,奮進中國式現代化,長三角未來可期。

總策劃:任衛東

策劃:孫承斌 徐壯誌

監製:常愛玲 齊慧傑 周寧 令偉家

統籌:何欣榮 程瑛 張紫贇 黃慶華

終審:曹建禮 周年鈞

記者:楊紹功 水金辰 周蕊

編輯:王浩程 薑子煒 胡碧霞

設計:趙丹陽

技術:密雅琪

衛星遙感與技術支持:曾迎迎 喬柯 王嘉棟

衛星數據:星圖地圖今日影像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安徽分社

新華社上海分社

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係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聯合出品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衛星視角丨五年五圖看長三角一體化成績單
2023-12-2 9:17:43    來源:新華社

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舉措。

自2018年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蹄疾步穩。我們選取五個方麵,通過衛星等視角看五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

2023年與2018年相比,上海張江科學城內的張江人工智能島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長三角是我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量子科技到人工智能,從生物醫藥到新能源汽車……近年來,三省一市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攜手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推動科技供給轉化為創新動能。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統計顯示,2022年長三角集聚高新技術企業11.6萬家,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科創板掛牌上市236家硬科技企業,占全國比重47.1%。

從太空俯瞰上海及周邊地區,璀璨燈火記錄著一體化發展迸發出的強勁活力。

長三角經濟腹地廣闊、產業豐富、發展動力強勁,擁有眾多知名企業,形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產業集群,是我國經濟發展極具活力的區域。

近年來,隨著一體化進程持續推進,“反向飛地”、兩地互設的“雙向飛地”等新模式不斷湧現。“一體化”帶動“高質量”發展,促進長三角區域內要素流動和產業鏈供需對接。區域GDP從2018年的22.1萬億元增至2022年的29萬億元,以不到4%的國土麵積,創造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橫跨江浙滬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內,三地合力打造的“水鄉客廳”正在建設。

長三角山水相連、河湖相通、生態相依。聯合河長常態化、生態補償踏前一步、治綠標準齊步走……隨著國家戰略的升級實施,生態環境聯保共治駛進快車道,長三角正在碧水煙波中奏響生態綠色的協奏曲。

2022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0%,較2018年上升7.3個百分點;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麵水質優良比例為89.4%,全麵消除劣Ⅴ類斷麵。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至2022年底共任命或聘請310餘名聯合河湖長,覆蓋所有省際交界河湖。

2023年與2018年相比,安徽發送至江浙滬的貨運量顯著增長,長三角物流更為密集。

融合發展,交通先行。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絡,成為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初步成型。

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高鐵裏程超過6700公裏,占全國六分之一,是全國高鐵網絡最密集、交通最便捷的地區之一。“軌道上的長三角”呼嘯而來,“1小時生活圈”照進現實。同時,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加快構建,2022年長三角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占全國比重約38%;主要機場貨郵吞吐量占全國比重約35%。

2023年與2018年相比,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從一片荒地到建成投用。該項目是安徽省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衛生健康領域的重大項目,也是安徽首批落地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長三角一體化,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群眾更美好的生活。在硬基建的基礎上,一係列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層麵的“軟聯通”項目,也在加速推開。

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已有140項政務服務事項在41個城市跨省市通辦;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37類高頻電子證照實現共享互認;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覆蓋長三角41個城市1.5萬餘家醫療機構,累計結算1300餘萬人次;協同立法支持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軌道交通“一碼通行”已實現長三角10個城市乘客軌道交通掃碼便捷通行……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從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鄰居”,到共謀創新、共抓發展的“夥伴”。站在新起點上,攜手高質量一體化,奮進中國式現代化,長三角未來可期。

總策劃:任衛東

策劃:孫承斌 徐壯誌

監製:常愛玲 齊慧傑 周寧 令偉家

統籌:何欣榮 程瑛 張紫贇 黃慶華

終審:曹建禮 周年鈞

記者:楊紹功 水金辰 周蕊

編輯:王浩程 薑子煒 胡碧霞

設計:趙丹陽

技術:密雅琪

衛星遙感與技術支持:曾迎迎 喬柯 王嘉棟

衛星數據:星圖地圖今日影像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安徽分社

新華社上海分社

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係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聯合出品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