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學習·知行 和諧共生丨守護藍色星球 習近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更新時間:2024-4-23 8:33: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地球是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需要全世界共同珍愛和嗬護。今年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保護這顆藍色星球、共同建設綠色家園,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共同的責任。

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世界攜手共建清潔美麗地球家園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智慧點亮前行之路

時針撥回2021年的世界地球日,這一天,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用“六個堅持”全麵係統闡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展,堅持係統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2021年4月22日晚,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 響攝

2021年4月22日晚,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汙染,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為地球當前麵臨的三個全球性危機。

這些年來,習近平多次站在統籌“長遠”與“當下”的全局視角,倡導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加強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2015年,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習近平呼籲“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深刻、全麵、係統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2022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中,習近平提出了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點主張”。

“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生態環境領域延展開來,為人類文明永續發展進步提供中國方案。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根植於古老中華文明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共同守護地球家園必行之路。

中國實踐貢獻治理之策

“40多年前,我在中國西部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勞動生活多年,當時那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曾因過度開發而受到嚴重破壞,老百姓生活也陷於貧困。我從那時起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

從這封給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的學生代表回信中可以看出,習近平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早早就根植於心,並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

202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陝西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在位於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陝西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在位於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循足跡——在陝西親自“驗收”秦嶺生態保護、在雲南洱海留下“立此存照”的約定、在青海叮囑要保護好“中華水塔”、在內蒙古部署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習近平考察調研的足跡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主題貫穿始終。

作部署——習近平反複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持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等一係列開創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看實踐——中國生態文明實踐成績,獲得越來越多的世界讚譽。“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先後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沙地變林海、江河變清流,世界見證一個個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列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目前,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麵積“雙減少”;2012年至2021年,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一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中國式現代化圖景正在中華大地徐徐鋪展。

中國以自身的綠色發展之路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可行、可複製的借鑒。

中國方案共擔全球挑戰

共走綠色發展之路,中國既是倡導者也是行動派。

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以實際行動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而不懈努力。

助力“綠色能源”——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網絡,成為全球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同時盡己所能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在發展中國家啟動10個低碳示範區,實施了200多個應對氣候變化的援外項目。

推動“綠色合作”——

中國持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於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2017-2022)》,與3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環保合作協議。

從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到推動建立全球清潔能源合作夥伴關係……中國始終積極開展綠色雙多邊合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在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上,中國步履鏗鏘。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學習·知行 和諧共生丨守護藍色星球 習近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4-4-23 8:33: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地球是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需要全世界共同珍愛和嗬護。今年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保護這顆藍色星球、共同建設綠色家園,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共同的責任。

    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世界攜手共建清潔美麗地球家園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智慧點亮前行之路

    時針撥回2021年的世界地球日,這一天,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用“六個堅持”全麵係統闡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展,堅持係統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2021年4月22日晚,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 響攝

    2021年4月22日晚,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汙染,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為地球當前麵臨的三個全球性危機。

    這些年來,習近平多次站在統籌“長遠”與“當下”的全局視角,倡導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加強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2015年,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習近平呼籲“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深刻、全麵、係統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2022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中,習近平提出了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點主張”。

    “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生態環境領域延展開來,為人類文明永續發展進步提供中國方案。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根植於古老中華文明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共同守護地球家園必行之路。

    中國實踐貢獻治理之策

    “40多年前,我在中國西部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勞動生活多年,當時那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曾因過度開發而受到嚴重破壞,老百姓生活也陷於貧困。我從那時起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

    從這封給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的學生代表回信中可以看出,習近平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早早就根植於心,並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

    202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陝西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在位於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陝西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在位於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循足跡——在陝西親自“驗收”秦嶺生態保護、在雲南洱海留下“立此存照”的約定、在青海叮囑要保護好“中華水塔”、在內蒙古部署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習近平考察調研的足跡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主題貫穿始終。

    作部署——習近平反複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持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等一係列開創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看實踐——中國生態文明實踐成績,獲得越來越多的世界讚譽。“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先後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沙地變林海、江河變清流,世界見證一個個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列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目前,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麵積“雙減少”;2012年至2021年,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一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中國式現代化圖景正在中華大地徐徐鋪展。

    中國以自身的綠色發展之路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可行、可複製的借鑒。

    中國方案共擔全球挑戰

    共走綠色發展之路,中國既是倡導者也是行動派。

    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以實際行動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而不懈努力。

    助力“綠色能源”——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網絡,成為全球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同時盡己所能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在發展中國家啟動10個低碳示範區,實施了200多個應對氣候變化的援外項目。

    推動“綠色合作”——

    中國持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於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2017-2022)》,與3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環保合作協議。

    從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到推動建立全球清潔能源合作夥伴關係……中國始終積極開展綠色雙多邊合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在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上,中國步履鏗鏘。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