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創建直播間 與文明同行 > 記憶之城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我的焦作我的城
更新時間:2020-11-23 16:01:10    來源:焦作晚報

  焦作,應該算是我的故鄉吧。故鄉的含義是什麼?流行的說法是:故鄉,是年輕時拚命想離去而不易離去、年老時拚命想回去而回不去的地方!夠詩意的,但對於我這個從小生活於斯、一晃大半輩子的“焦作人”來說,這種說法就顯得有點虛、有點作了。

  如必欲把故鄉歸結為一個可供眺望的村莊、一個有特定間隔的時間節點的話,我選擇洪洞縣大槐樹,時間就設定在大明洪武年間,我的祖先離開故鄉來到懷川落腳謀生……二十幾代了,那麼多先人們一直就“誤將他鄉作故鄉”,曾不起“思鄉”之情,曾不動“還鄉”之願?由此,我相信了:身安處,無分他鄉故土;心定時,有樹皆為鄉梓;而靈魂時時泊靠之岸,便是命定的故園!

  那麼,既安身立命於焦作,是不是就該說道說道焦作這座城呢?

  1961年,父親用一輛小推車就把我們全家從待王鎮的白莊搬到市區的幸福街,母親奉調幸福街小學任教,我入托馬路南的幸福街幼兒園,再後來,市委幼兒園、幸福街小學、市一中……直至參加工作,生活範圍幾乎就是太行路、新華街、民主路、解放路圍起的這個圈兒。那時候感覺老劇院、百貨樓、老郵電局、老新華書店、老公園那一帶就是市中心了,到那兒轉轉,就算“上大街”了。再往西走走,拐到新華街,有個老店——裕茂祥,那兒的點心、醬菜,味道好得沒齒不忘。

  不過,經常走過的還是太行路,我家就在幸福街住著嘛!這條山腳下的大路,好像就是焦作最忙的路了,要不1路車怎麼就首先通到這裏呢?它也是焦作最長的路了,往西直通中站,往東通到三門河口,我父親每周都要騎著他那輛老自行車在此轉彎,在幸福街的家與大南坡的單位之間穿梭。其實,三門河口再往東,還能通向更遠的地方,隻是我沒有去過罷了。

  說到路,就不得不說到車了。小時候感覺太行路上車多,老解放、吉普車、自行車、大板車、手推車、獨輪車……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種一二十人合力才能拉動的大板車,和那種由人駕轅、套著毛驢拉偏套的加長、加重的架子車,這兩種車都是拉重貨的,如大型機械、預製混凝土構件、煤、石頭等,拉車的都是壯勞力,都是靠一步一叩首、一個汗珠摔八瓣掙飯吃的人。小時候每逢號召學雷鋒,我們都蹲那馬路牙子上等,看見這類車過來時就跑上去幫助推車,然後回去寫一篇作文或日記上交了事。記得有一次,不知道是心急還是漫不經心,一輛套毛驢的架子車過來,我們幾個不由分說就上去幫忙推,結果那段路正好是下坡路,拉車人正使勁往後趔著呢,我們幾個挨了頓嗬斥,怏怏而去。

  車多了(尤其是拉煤、拉石料的車),帶起的灰塵就多了,加上路麵柏油碾壓破解,土、石子、灰都暴露出來,而往西到七四四七那一帶的路,本身就是用石子、爐渣、土、灰攪拌鋪成的,大車一過,灰天蕩地的,那年月,穿白襯衫、黑皮鞋,成了一種奢“拽”,要不了一天,管保你黑白倒置。

  上世紀80年代,剛工作不久,我頭回出差到省城開會,不得精神點,白的確良襯衣、藍西服褲、銅扣頭皮帶、三接頭黑皮鞋,剛改革開放那年頭兒不是興這套行頭嘛!

  休會期間,各地同行之間閑聊,恰與一藹然長者臨座,長者問我:“焦作的吧?”然後指了指我的衣袖、皮鞋,又幽幽地說:“我是焦作出來的,這黑、這灰,帶有煤的味道啊!”

  我低頭一看,不禁澀然:挺新的行頭,這城北穿城南去搭車,就雪白變灰了,烏黑的也變灰了。

  打那兒以後,逢外地出差,我老是有一種臉沒洗淨的感覺,使勁洗幾回才踏實。

  不過,想想呢,也不盡然是自卑,新中國成立之初,強敵環伺,新中國要站穩、要無畏,靠啥?還不趕緊“把傳統的農業國變為現代工業國”?哪個後起國家要現代化,不得先搞工業化?不得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建設路子?這不僅涉及整個工業化的展開,還關乎到國防根底兒。一個戰略大國沒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底氣,能站得直、立得穩嗎?而煤、鐵、水泥……這些髒乎乎、硬邦邦的玩意兒是啥?那是工業化的根基啊!焦作有礦,又是二線建設的一個腰眼子,不得大力使勁搞這些東西嘛!髒是髒了點,可想想國家能強起來、壯起來,咱們的奉獻和犧牲是曆史使命使然,心裏不由得產生出一股自豪感來。

  其實,在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焦作有著相當的獨特之處:首先,這裏背山麵水,剛柔並濟,這是大自然最豐厚的饋贈,城市建設應須體現其自然性。其次,這裏有一種厚樸堅韌的特質,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王朝年代到民國,尤其是八年抗戰,太行山一半的石頭都經曆了刀光、火光、血浸!可每次災難之後,焦作人那種不舍家園、重建家園的堅韌勁兒,哪地方能比?每當看到鄉村農民稍有積蓄之後,就翻建房子、院子的那股子韌性、吃苦精神,都令人動容。第三,近現代焦作實際上是個移民城市,自清末大規模開礦,尤其是新中國二線建設,大批東北人、豫東人、四川人湧入,血融、俗融、味融、語融,以至於此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焦作話,既不是本地的懷慶土音兒,也不同於河南官話,質地硬、連讀多、語速快,它就那麼在懷慶土音裏浮著,彼此都懂、都通,又彼此不混、不合,環顧周遭城市,城郊語音油水分離的,焦作算是獨一份兒吧?這該算是這方土地的包容性的體現。

  既要符合本地特色,又需兼顧各方口味兒,焦作這塊兒文章不那麼容易做的,它是一篇大文章。

  於是,林立的煙囪、遮天蔽日的濃煙、徹夜不息的氣錘聲和重型機械來回撞擊的聲音、北山震耳欲聾的炸礦和炸石頭的炮聲,都漸漸刪除了,夜變得安詳起來,天也漸漸清了起來,樹木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越來越濃鬱,花花草草越來越鋪展、越來越滋潤。

  大沙河蘆葦叢生、蒲荷交映,沙鷗翔集,水光瀲灩,儼然一派南方澤國氣象。南水北調河麵波光粼粼,臨水而居已不是一句詩而已了。焦作的空氣明顯濕潤、幹淨起來,就像這座城市的脾氣,越來越清爽、溫潤。

  當然,這一切的變化,都是慢慢地、一步步實現的,“成如容易卻艱辛”,多少曲折、阻力、指責、詆毀……誰說得清?激進論者,總是徹變論者,總是提倡一錘定音、一步到位,論則高妙無雙,行則一籌莫展。往往是這座城市成長中的匆匆過客,他們不能理解,“現在”恰恰要從“過去”來認知、來理解的。

  要療山治水,內外相通,要將一座傳統的汙染嚴重的煤城變成碧水藍天,哪可能一步到位?這些符合《易經》提倡的“君子豹變”——而非暴變,我深刻同意:小豹子變換身上的花紋,總是一步步、一層層,由量變到質變的,這過程就是一種理解、適應,一種美。

  這麼一座身體和靈魂都實沉沉的城,它的現代性怎麼可能一步到位?

  它必然要具有漸變性,是一邊思考一邊幹的,有誤差、有修正,甚至有返工,再正常不過了。我們修整自己的家,不也是這樣嘛!東倒騰、西倒騰,添了換,換了再換,總有許多新觀念、新元素、新感受被融入,而“新”的,也總是在慢慢地變異。就像這太行路,總是挖了鋪、鋪了挖,多少次都記不清了,可是每次之後都不一樣,都會有新的內涵和新的感受。

  現如今,這太行路,名兒是沒有變化,但這路上的景兒是大不一樣了,路上跑的車變了:拉鋼材、拉大機器的大板車消失了,嘿嘿喲喲的號子聲也消失了;拉著我全家進城的那種小推車也沒了蹤跡,騾子和驢、馬都退到了書本上;蔚為大觀的自行車少了,小轎車、三輪機動車、電動車多了,步行的人還那麼多……

  它們在這條路上展示了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體會。路旁的綠化帶越拓越飽滿,各種設置也越來越幹淨、越來越精美,走累了,我就坐在馬路牙子上看啊、想啊,感慨萬千,卻又說不清個啥滋味……就像此刻,一位瘦長的老兄拎了把二胡,坐在花壇邊上拉了起來,臉上的褶子比我還晦澀呢,曲子也隱隱約約聽不十分清楚,但肯定是老歌曲。不過,匆匆人流中,他拉得倒是超然、盎然,像冬日雪地中的梅花,“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這老兄,是把這裏誤作公園了?還是就把這裏當成公園了?也許,都是吧!

  這兩天,焦作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消息如春風一樣吹遍全城,滿大街的市民走在路上,渾身都帶著一股精氣神。這時,一隊小青年兒,扛著某電動車的廣告旗子,走過我身邊,白襯衣、黑褲、黑皮鞋,盡管衣服汗津津的,但白是白、黑是黑,沒有混淆於灰色。

  是啊!這麼多年了,我與這座城市一起成長,就在這長長的太行路上走啊走……走著走著,越走越幹淨,越走越愜意、越大氣……


(楊光黎)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我的焦作我的城
    2020-11-23 16:01:10    來源:焦作晚報

      焦作,應該算是我的故鄉吧。故鄉的含義是什麼?流行的說法是:故鄉,是年輕時拚命想離去而不易離去、年老時拚命想回去而回不去的地方!夠詩意的,但對於我這個從小生活於斯、一晃大半輩子的“焦作人”來說,這種說法就顯得有點虛、有點作了。

      如必欲把故鄉歸結為一個可供眺望的村莊、一個有特定間隔的時間節點的話,我選擇洪洞縣大槐樹,時間就設定在大明洪武年間,我的祖先離開故鄉來到懷川落腳謀生……二十幾代了,那麼多先人們一直就“誤將他鄉作故鄉”,曾不起“思鄉”之情,曾不動“還鄉”之願?由此,我相信了:身安處,無分他鄉故土;心定時,有樹皆為鄉梓;而靈魂時時泊靠之岸,便是命定的故園!

      那麼,既安身立命於焦作,是不是就該說道說道焦作這座城呢?

      1961年,父親用一輛小推車就把我們全家從待王鎮的白莊搬到市區的幸福街,母親奉調幸福街小學任教,我入托馬路南的幸福街幼兒園,再後來,市委幼兒園、幸福街小學、市一中……直至參加工作,生活範圍幾乎就是太行路、新華街、民主路、解放路圍起的這個圈兒。那時候感覺老劇院、百貨樓、老郵電局、老新華書店、老公園那一帶就是市中心了,到那兒轉轉,就算“上大街”了。再往西走走,拐到新華街,有個老店——裕茂祥,那兒的點心、醬菜,味道好得沒齒不忘。

      不過,經常走過的還是太行路,我家就在幸福街住著嘛!這條山腳下的大路,好像就是焦作最忙的路了,要不1路車怎麼就首先通到這裏呢?它也是焦作最長的路了,往西直通中站,往東通到三門河口,我父親每周都要騎著他那輛老自行車在此轉彎,在幸福街的家與大南坡的單位之間穿梭。其實,三門河口再往東,還能通向更遠的地方,隻是我沒有去過罷了。

      說到路,就不得不說到車了。小時候感覺太行路上車多,老解放、吉普車、自行車、大板車、手推車、獨輪車……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種一二十人合力才能拉動的大板車,和那種由人駕轅、套著毛驢拉偏套的加長、加重的架子車,這兩種車都是拉重貨的,如大型機械、預製混凝土構件、煤、石頭等,拉車的都是壯勞力,都是靠一步一叩首、一個汗珠摔八瓣掙飯吃的人。小時候每逢號召學雷鋒,我們都蹲那馬路牙子上等,看見這類車過來時就跑上去幫助推車,然後回去寫一篇作文或日記上交了事。記得有一次,不知道是心急還是漫不經心,一輛套毛驢的架子車過來,我們幾個不由分說就上去幫忙推,結果那段路正好是下坡路,拉車人正使勁往後趔著呢,我們幾個挨了頓嗬斥,怏怏而去。

      車多了(尤其是拉煤、拉石料的車),帶起的灰塵就多了,加上路麵柏油碾壓破解,土、石子、灰都暴露出來,而往西到七四四七那一帶的路,本身就是用石子、爐渣、土、灰攪拌鋪成的,大車一過,灰天蕩地的,那年月,穿白襯衫、黑皮鞋,成了一種奢“拽”,要不了一天,管保你黑白倒置。

      上世紀80年代,剛工作不久,我頭回出差到省城開會,不得精神點,白的確良襯衣、藍西服褲、銅扣頭皮帶、三接頭黑皮鞋,剛改革開放那年頭兒不是興這套行頭嘛!

      休會期間,各地同行之間閑聊,恰與一藹然長者臨座,長者問我:“焦作的吧?”然後指了指我的衣袖、皮鞋,又幽幽地說:“我是焦作出來的,這黑、這灰,帶有煤的味道啊!”

      我低頭一看,不禁澀然:挺新的行頭,這城北穿城南去搭車,就雪白變灰了,烏黑的也變灰了。

      打那兒以後,逢外地出差,我老是有一種臉沒洗淨的感覺,使勁洗幾回才踏實。

      不過,想想呢,也不盡然是自卑,新中國成立之初,強敵環伺,新中國要站穩、要無畏,靠啥?還不趕緊“把傳統的農業國變為現代工業國”?哪個後起國家要現代化,不得先搞工業化?不得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建設路子?這不僅涉及整個工業化的展開,還關乎到國防根底兒。一個戰略大國沒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底氣,能站得直、立得穩嗎?而煤、鐵、水泥……這些髒乎乎、硬邦邦的玩意兒是啥?那是工業化的根基啊!焦作有礦,又是二線建設的一個腰眼子,不得大力使勁搞這些東西嘛!髒是髒了點,可想想國家能強起來、壯起來,咱們的奉獻和犧牲是曆史使命使然,心裏不由得產生出一股自豪感來。

      其實,在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焦作有著相當的獨特之處:首先,這裏背山麵水,剛柔並濟,這是大自然最豐厚的饋贈,城市建設應須體現其自然性。其次,這裏有一種厚樸堅韌的特質,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王朝年代到民國,尤其是八年抗戰,太行山一半的石頭都經曆了刀光、火光、血浸!可每次災難之後,焦作人那種不舍家園、重建家園的堅韌勁兒,哪地方能比?每當看到鄉村農民稍有積蓄之後,就翻建房子、院子的那股子韌性、吃苦精神,都令人動容。第三,近現代焦作實際上是個移民城市,自清末大規模開礦,尤其是新中國二線建設,大批東北人、豫東人、四川人湧入,血融、俗融、味融、語融,以至於此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焦作話,既不是本地的懷慶土音兒,也不同於河南官話,質地硬、連讀多、語速快,它就那麼在懷慶土音裏浮著,彼此都懂、都通,又彼此不混、不合,環顧周遭城市,城郊語音油水分離的,焦作算是獨一份兒吧?這該算是這方土地的包容性的體現。

      既要符合本地特色,又需兼顧各方口味兒,焦作這塊兒文章不那麼容易做的,它是一篇大文章。

      於是,林立的煙囪、遮天蔽日的濃煙、徹夜不息的氣錘聲和重型機械來回撞擊的聲音、北山震耳欲聾的炸礦和炸石頭的炮聲,都漸漸刪除了,夜變得安詳起來,天也漸漸清了起來,樹木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越來越濃鬱,花花草草越來越鋪展、越來越滋潤。

      大沙河蘆葦叢生、蒲荷交映,沙鷗翔集,水光瀲灩,儼然一派南方澤國氣象。南水北調河麵波光粼粼,臨水而居已不是一句詩而已了。焦作的空氣明顯濕潤、幹淨起來,就像這座城市的脾氣,越來越清爽、溫潤。

      當然,這一切的變化,都是慢慢地、一步步實現的,“成如容易卻艱辛”,多少曲折、阻力、指責、詆毀……誰說得清?激進論者,總是徹變論者,總是提倡一錘定音、一步到位,論則高妙無雙,行則一籌莫展。往往是這座城市成長中的匆匆過客,他們不能理解,“現在”恰恰要從“過去”來認知、來理解的。

      要療山治水,內外相通,要將一座傳統的汙染嚴重的煤城變成碧水藍天,哪可能一步到位?這些符合《易經》提倡的“君子豹變”——而非暴變,我深刻同意:小豹子變換身上的花紋,總是一步步、一層層,由量變到質變的,這過程就是一種理解、適應,一種美。

      這麼一座身體和靈魂都實沉沉的城,它的現代性怎麼可能一步到位?

      它必然要具有漸變性,是一邊思考一邊幹的,有誤差、有修正,甚至有返工,再正常不過了。我們修整自己的家,不也是這樣嘛!東倒騰、西倒騰,添了換,換了再換,總有許多新觀念、新元素、新感受被融入,而“新”的,也總是在慢慢地變異。就像這太行路,總是挖了鋪、鋪了挖,多少次都記不清了,可是每次之後都不一樣,都會有新的內涵和新的感受。

      現如今,這太行路,名兒是沒有變化,但這路上的景兒是大不一樣了,路上跑的車變了:拉鋼材、拉大機器的大板車消失了,嘿嘿喲喲的號子聲也消失了;拉著我全家進城的那種小推車也沒了蹤跡,騾子和驢、馬都退到了書本上;蔚為大觀的自行車少了,小轎車、三輪機動車、電動車多了,步行的人還那麼多……

      它們在這條路上展示了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體會。路旁的綠化帶越拓越飽滿,各種設置也越來越幹淨、越來越精美,走累了,我就坐在馬路牙子上看啊、想啊,感慨萬千,卻又說不清個啥滋味……就像此刻,一位瘦長的老兄拎了把二胡,坐在花壇邊上拉了起來,臉上的褶子比我還晦澀呢,曲子也隱隱約約聽不十分清楚,但肯定是老歌曲。不過,匆匆人流中,他拉得倒是超然、盎然,像冬日雪地中的梅花,“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這老兄,是把這裏誤作公園了?還是就把這裏當成公園了?也許,都是吧!

      這兩天,焦作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消息如春風一樣吹遍全城,滿大街的市民走在路上,渾身都帶著一股精氣神。這時,一隊小青年兒,扛著某電動車的廣告旗子,走過我身邊,白襯衣、黑褲、黑皮鞋,盡管衣服汗津津的,但白是白、黑是黑,沒有混淆於灰色。

      是啊!這麼多年了,我與這座城市一起成長,就在這長長的太行路上走啊走……走著走著,越走越幹淨,越走越愜意、越大氣……


    (楊光黎)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