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昭通之變
——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跨越記
更新時間:2020-10-12 10:42:36    來源:新華社

  雲南昭通,地處烏蒙山腹地。它全境96.3%的地域是石漠化嚴重的山區,大山深處的人們生存困難。全市600多萬人口中,2014年底尚有貧困人口185萬,11個縣(市、區)有10個是國家級貧困縣,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從過去的“路不通、業不興、民生艱”,到建成立體交通新樞紐、36萬群眾搬出大山、崛起百億級產業……近年來,當地全力決戰脫貧攻堅,烏蒙之地變了容顏,從閉塞落後到跨越發展。

  閉塞不通之地化身立體交通新樞紐

  67歲的鹽津縣豆沙鎮銀廠村村民邵光前坐半小時摩托,來到豆沙關前的山腳下,沿著五尺道往上步行十來分鍾便進入古鎮趕集。前行中,五尺道、關河水道、內昆鐵路、G247公路、G85渝昆高速5條不同時期的交通線路以幾乎並行的姿態呈現在眼前。

  “以前村子不通公路,到豆沙關趕集要步行4小時。現在路通到家門口,摩托半個多小時就能到。”邵光前目睹了古道旁鐵路、國道和高速公路幾十年間陸續建成。他的孩子坐過火車,還沿高速公路坐汽車外出務工。

  交通不通,製約昭通。昭通“十三五”綜合交通規劃重點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近1400億元,得到了國家扶貧資金的支持,當地政府也籌措了配套投資。

  規劃新建的12條高速公路全部落地,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去年底成貴高鐵建成通車和渝昆高鐵開工建設,敘畢鐵路將於2022年建成;直飛北京、上海等地的9條航線已經開通;“萬裏長江第一港”水富港擴能工程穩步推進,建成後將成為雲南最大內陸港口和多式聯運的樞紐……“極不通暢”正逐漸變為“四通八達”。

  “難度超乎想象,在平原修一公裏高速公路需5000萬元左右,在烏蒙山區至少要7000萬元。”主管交通的鹽津縣副縣長鄧駒說,但為了改善百姓生活,再難也要建。

  昭通市有305萬農村勞動力,其中有240萬人外出務工。通達的公路鐵路極大便利了勞動力外出,這成了攻克貧困堡壘的巨大優勢。

  新冠疫情發生後,昭通自1月31日起即在全市開展核酸檢測,並最早於2月22日開通務工專列專車,由政府組織把勞動力輸送出去。鎮雄縣碗廠鎮黨委書記申時國說:“今年送人打工,我們派幹部用麵包車到農戶家接,到鎮上新建的客運中心換車,再到縣城坐大巴和高鐵。”

  交通的發展,不僅方便務工人員掙起了外地錢,還讓村民更加舒心地吃上了“本地飯”。2016年,昭通市昭陽區迤那村通了高速公路。村民李順才借機興辦農家樂,建活動室、魚塘和花園,如今月收入數萬元,還帶動村裏八名貧困戶就業。60歲的弓河村村民周邦誌是蘋果種植大戶,他種的蘋果也通過四通八達的道路行銷中外。

  以前,從昭陽區開車到鎮雄縣要6個小時,今年年底高速修通後,車程將少於2小時。以前各地到鎮雄縣緩慢難行,現在鎮雄縣全縣公路裏程達12800公裏,初步形成內聯外通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我們將來的目標,是打造雲貴川三省接合部的交通樞紐。”鎮雄縣委書記翟玉龍說。

  36萬群眾搬出大山城裏安家

  在鎮雄縣魯家院子易地搬遷安置點村史館的牆上,新舊照片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一位農婦站在大山中歪斜的茅草房前,另一邊是她搬入寬敞明亮的新樓房。

  照片中的老人是71歲的劉世珍,去年8月,她一家三口從大山搬入魯家院子,成為社區居民。她的變化是當地群眾挪出窮窩、斬斷窮根的寫照。

  2018年,在對129萬戶居民的貧困狀況進行核定的基礎上,昭通全麵啟動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探索中心城區安置、中心集鎮安置、跨縣安置等模式,因地製宜建設23個安置區,其中萬人以上的有9個。目前,全市36萬多貧困群眾全部搬入新居,實現從深山到城鎮的“跨越”。

  進城容易,紮根難。“最難的還是就業。”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表示,要通過創業、務工和發展產業,來改善搬遷民眾的生活。

  位於昭通市昭陽區的靖安新區,是當地的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在安置區廣場上,35歲的搬遷農民王仕坤在賣奶茶,這是他第一次創業,一天最多能賺700元。他說,新區住了幾萬人,有市場。“以前到深圳務工是為別人打工,回到家鄉是為自己打工。”他說。

  經過規劃,昭通將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周邊建設5318個蔬菜大棚、3791個食用菌大棚、60萬平方米扶貧車間和45萬平方米配套商業設施,提供崗位4.98萬個,開發公益性崗位1.18萬個,幫助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有了工作,還要有便利的生活。“現在不愁吃穿,但還要幫大家真正變成城裏人。”54歲的搬遷戶吳兆康主動申請擔任了靖安新區“樓棟長”,兼任保安,在記路、坐電梯、記家門等方麵幫助住戶。

  在各搬遷新區,像吳兆康一樣的樓棟長有827名。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新增44所學校、33個醫療服務機構。9個臨時黨工委(管委會)、111個黨支部、537名社區幹部共同構建起社區綜合服務體係。

  “群眾搬到哪裏,黨組織就跟進到哪裏,便民服務就延伸到哪裏。”楊亞林說。

  烏蒙大地崛起百億級產業助脫貧

  8月18日,一場特殊的視頻會議在昭通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遠在加拿大的世界馬鈴薯大會主席羅曼·庫爾斯宣布,世界馬鈴薯大會授予昭通市“世界馬鈴薯高原種薯之都”的稱號。

  目前,昭通市完成馬鈴薯種植260萬畝。在昭陽區和永善縣交界處海拔2200米的大山上,可以看到5萬畝馬鈴薯高標準示範基地,伸展鋪陳,一望無際,盛開著紫色和白色的花朵。

  50歲的種植大戶羅石富帶領村民種了2200畝馬鈴薯。他說,當地采取“黨支部+合作社”模式,黨員帶頭,統一標準,集中種植,並利用了省農科院提供的先進技術和種子。“這樣種出的馬鈴薯口感好,適應性和抗病性強,已賣到四川、重慶和廣東,還有東南亞和中東。”

  利用日照充足的條件,蘋果產業也發展到80萬畝。記者在果園裏看到,樹上的標牌注明由哪個合作社長負責、技術員是誰、果農是誰等。同樣是規模化和統一化種植。

  竹子種植達到383萬畝。這個新產業既能幫助農民增收,又能通過退耕還林保護長江上遊生態。鎮雄縣碗廠鎮官房村60歲的竹農王應學說,以前種烤煙和玉米,收入少,2017年響應政府號召,種了近50畝竹子,畝產600斤筍,1斤賣3元多。他說:“政府關心我們,我們也要努力。老百姓要靠自己勞動致富。”

  馬鈴薯、蘋果、竹子、特色養殖、天麻、花椒“6個百億元”成了昭通具有高原特色的產業。

  截至去年底,昭通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末的185.07萬人降至15.9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4.8%下降至3.4%。今年上半年動態監測顯示,未脫貧人口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昭通,史稱“烏蒙”。當地群眾說,以前有人曲解“烏蒙”為黑暗和蒙蔽之意,後改為“昭通”。如今的昭通正在一天天更加明亮、通達起來。


(記者 王長山、林碧鋒、彭韻佳、姚均芳、華洪立)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昭通之變
    ——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跨越記
    2020-10-12 10:42:36    來源:新華社

      雲南昭通,地處烏蒙山腹地。它全境96.3%的地域是石漠化嚴重的山區,大山深處的人們生存困難。全市600多萬人口中,2014年底尚有貧困人口185萬,11個縣(市、區)有10個是國家級貧困縣,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從過去的“路不通、業不興、民生艱”,到建成立體交通新樞紐、36萬群眾搬出大山、崛起百億級產業……近年來,當地全力決戰脫貧攻堅,烏蒙之地變了容顏,從閉塞落後到跨越發展。

      閉塞不通之地化身立體交通新樞紐

      67歲的鹽津縣豆沙鎮銀廠村村民邵光前坐半小時摩托,來到豆沙關前的山腳下,沿著五尺道往上步行十來分鍾便進入古鎮趕集。前行中,五尺道、關河水道、內昆鐵路、G247公路、G85渝昆高速5條不同時期的交通線路以幾乎並行的姿態呈現在眼前。

      “以前村子不通公路,到豆沙關趕集要步行4小時。現在路通到家門口,摩托半個多小時就能到。”邵光前目睹了古道旁鐵路、國道和高速公路幾十年間陸續建成。他的孩子坐過火車,還沿高速公路坐汽車外出務工。

      交通不通,製約昭通。昭通“十三五”綜合交通規劃重點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近1400億元,得到了國家扶貧資金的支持,當地政府也籌措了配套投資。

      規劃新建的12條高速公路全部落地,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去年底成貴高鐵建成通車和渝昆高鐵開工建設,敘畢鐵路將於2022年建成;直飛北京、上海等地的9條航線已經開通;“萬裏長江第一港”水富港擴能工程穩步推進,建成後將成為雲南最大內陸港口和多式聯運的樞紐……“極不通暢”正逐漸變為“四通八達”。

      “難度超乎想象,在平原修一公裏高速公路需5000萬元左右,在烏蒙山區至少要7000萬元。”主管交通的鹽津縣副縣長鄧駒說,但為了改善百姓生活,再難也要建。

      昭通市有305萬農村勞動力,其中有240萬人外出務工。通達的公路鐵路極大便利了勞動力外出,這成了攻克貧困堡壘的巨大優勢。

      新冠疫情發生後,昭通自1月31日起即在全市開展核酸檢測,並最早於2月22日開通務工專列專車,由政府組織把勞動力輸送出去。鎮雄縣碗廠鎮黨委書記申時國說:“今年送人打工,我們派幹部用麵包車到農戶家接,到鎮上新建的客運中心換車,再到縣城坐大巴和高鐵。”

      交通的發展,不僅方便務工人員掙起了外地錢,還讓村民更加舒心地吃上了“本地飯”。2016年,昭通市昭陽區迤那村通了高速公路。村民李順才借機興辦農家樂,建活動室、魚塘和花園,如今月收入數萬元,還帶動村裏八名貧困戶就業。60歲的弓河村村民周邦誌是蘋果種植大戶,他種的蘋果也通過四通八達的道路行銷中外。

      以前,從昭陽區開車到鎮雄縣要6個小時,今年年底高速修通後,車程將少於2小時。以前各地到鎮雄縣緩慢難行,現在鎮雄縣全縣公路裏程達12800公裏,初步形成內聯外通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我們將來的目標,是打造雲貴川三省接合部的交通樞紐。”鎮雄縣委書記翟玉龍說。

      36萬群眾搬出大山城裏安家

      在鎮雄縣魯家院子易地搬遷安置點村史館的牆上,新舊照片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一位農婦站在大山中歪斜的茅草房前,另一邊是她搬入寬敞明亮的新樓房。

      照片中的老人是71歲的劉世珍,去年8月,她一家三口從大山搬入魯家院子,成為社區居民。她的變化是當地群眾挪出窮窩、斬斷窮根的寫照。

      2018年,在對129萬戶居民的貧困狀況進行核定的基礎上,昭通全麵啟動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探索中心城區安置、中心集鎮安置、跨縣安置等模式,因地製宜建設23個安置區,其中萬人以上的有9個。目前,全市36萬多貧困群眾全部搬入新居,實現從深山到城鎮的“跨越”。

      進城容易,紮根難。“最難的還是就業。”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表示,要通過創業、務工和發展產業,來改善搬遷民眾的生活。

      位於昭通市昭陽區的靖安新區,是當地的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在安置區廣場上,35歲的搬遷農民王仕坤在賣奶茶,這是他第一次創業,一天最多能賺700元。他說,新區住了幾萬人,有市場。“以前到深圳務工是為別人打工,回到家鄉是為自己打工。”他說。

      經過規劃,昭通將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周邊建設5318個蔬菜大棚、3791個食用菌大棚、60萬平方米扶貧車間和45萬平方米配套商業設施,提供崗位4.98萬個,開發公益性崗位1.18萬個,幫助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有了工作,還要有便利的生活。“現在不愁吃穿,但還要幫大家真正變成城裏人。”54歲的搬遷戶吳兆康主動申請擔任了靖安新區“樓棟長”,兼任保安,在記路、坐電梯、記家門等方麵幫助住戶。

      在各搬遷新區,像吳兆康一樣的樓棟長有827名。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新增44所學校、33個醫療服務機構。9個臨時黨工委(管委會)、111個黨支部、537名社區幹部共同構建起社區綜合服務體係。

      “群眾搬到哪裏,黨組織就跟進到哪裏,便民服務就延伸到哪裏。”楊亞林說。

      烏蒙大地崛起百億級產業助脫貧

      8月18日,一場特殊的視頻會議在昭通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遠在加拿大的世界馬鈴薯大會主席羅曼·庫爾斯宣布,世界馬鈴薯大會授予昭通市“世界馬鈴薯高原種薯之都”的稱號。

      目前,昭通市完成馬鈴薯種植260萬畝。在昭陽區和永善縣交界處海拔2200米的大山上,可以看到5萬畝馬鈴薯高標準示範基地,伸展鋪陳,一望無際,盛開著紫色和白色的花朵。

      50歲的種植大戶羅石富帶領村民種了2200畝馬鈴薯。他說,當地采取“黨支部+合作社”模式,黨員帶頭,統一標準,集中種植,並利用了省農科院提供的先進技術和種子。“這樣種出的馬鈴薯口感好,適應性和抗病性強,已賣到四川、重慶和廣東,還有東南亞和中東。”

      利用日照充足的條件,蘋果產業也發展到80萬畝。記者在果園裏看到,樹上的標牌注明由哪個合作社長負責、技術員是誰、果農是誰等。同樣是規模化和統一化種植。

      竹子種植達到383萬畝。這個新產業既能幫助農民增收,又能通過退耕還林保護長江上遊生態。鎮雄縣碗廠鎮官房村60歲的竹農王應學說,以前種烤煙和玉米,收入少,2017年響應政府號召,種了近50畝竹子,畝產600斤筍,1斤賣3元多。他說:“政府關心我們,我們也要努力。老百姓要靠自己勞動致富。”

      馬鈴薯、蘋果、竹子、特色養殖、天麻、花椒“6個百億元”成了昭通具有高原特色的產業。

      截至去年底,昭通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末的185.07萬人降至15.9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4.8%下降至3.4%。今年上半年動態監測顯示,未脫貧人口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昭通,史稱“烏蒙”。當地群眾說,以前有人曲解“烏蒙”為黑暗和蒙蔽之意,後改為“昭通”。如今的昭通正在一天天更加明亮、通達起來。


    (記者 王長山、林碧鋒、彭韻佳、姚均芳、華洪立)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