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雲介紹,慢性疼痛是指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疼痛。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全球成年人慢性疼痛的平均發病率約為30%,在中國至少有一億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接受治療的卻不到三成。隨著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因骨質疏鬆、頸椎病、類風濕關節炎、肌肉勞損、腫瘤等引發慢性疼痛的人群日益增多。
郭瑞雲表示,慢性疼痛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最為關心的一個健康話題。2004年10月11日,國際疼痛研究學會把每年10月第三周的第一天定為“世界鎮痛日”,旨在喚起全社會對慢性疼痛的重視。
“一些慢性疼痛不僅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還常常伴隨著精神障礙,如焦慮、抑鬱等;疼痛導致肌肉緊張勞損引發肌筋膜觸發點加劇病痛,如此反複,形成惡性循環。”郭瑞雲說,長期慢性疼痛會造成睡眠障礙、精神障礙,進而引起人體神經、內分泌、心血管、消化等多係統功能失調,誘發各種並發症。據權威機構調查,每年由於慢性疼痛的支出,超過心髒疾病和腫瘤疾病花費的總和。
郭瑞雲介紹,過去醫生多把疼痛當成一種症狀來對待,但現在認為慢性疼痛是一種病,需要專科來治療,因此不少醫院專門成立了疼痛科,收治這些慢性疼痛患者,其治療範圍主要包括頭痛、神經痛、骨關節痛、軟組織疼痛、非疼痛性疾病等。其中,頭痛包括頸椎原性頭痛、偏頭痛、外傷性頭痛;神經痛包括三叉神經痛、臂叢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帶狀皰疹神經痛、神經損傷性疼痛、幻肢痛、殘端痛、糖尿病性神經痛、複雜的局部疼痛綜合征;骨關節痛包括頸椎病,頸、胸、腰椎間盤突出症,尾骨痛,膝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軟組織疼痛包括急慢性腰扭傷、棘上棘間韌帶炎、腰背肌筋膜炎、腱鞘炎、肩周炎、網球肘及軟組織損害所引起的頸肩腰腿痛;非疼痛性疾病包括頑固性呃逆、急性麵神經炎(麵癱)、麵肌痙攣、突發性耳聾、頸性眩暈、睡眠障礙等。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疼痛的認識逐漸深入,疼痛醫學發展呈現快速發展勢頭,治療疼痛的手段越來越多,疼痛患者無須再忍痛。
最後,郭瑞雲提醒,遇到疼痛,千萬不要盲目用止痛藥。止痛藥並不能消滅所有疼痛,急性疼痛服用止痛藥容易掩蓋病情,慢性疼痛服用止痛藥多是治標不治本,長期服用止痛藥會對身體產生巨大副作用。當身體出現疼痛時,應當盡快就診,明確疼痛疾病的類型後,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止痛藥物並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
(記者 朱傳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