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社會新聞 > 社會新聞 > 正文

社會新聞

一家三代蒜農 撥響致富“蒜”盤
更新時間:2020-5-15 10:15:2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石家莊5月14日電 “今年的大蒜長勢喜人,死棵爛苗的情況基本沒有出現,現在趕緊再澆澆水讓大蒜更快生長。”河北省清河縣油坊鎮前魏村的王強仁說。

  油坊鎮地處冀東南平原,緊鄰大運河。油坊鎮農辦主任包國瑞說,當地土壤肥沃,便於灌溉,大蒜種植曆史悠久。

  20世紀80年代初,前魏村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王強仁家分到了10多畝地。“為了改善生活,當時主要利用宅前屋後的閑置地種些大蒜售賣。”王強仁的父親王其全回憶,當時他把100頭蒜編成1掛,每天吃完晚飯帶上10多掛蒜,騎一晚上自行車到近百公裏外的地方售賣,賣完再騎車回家,休息一天後繼續重複,往返30多次才能把蒜賣完。

  父親賣蒜的收入幫助王強仁順利念完了中專,畢業後王強仁也開始和土地打交道。他發現山東不少地方通過種植大蒜致富,他堅信自己家鄉也可以做到。

  2010年,他從山東引入蒜種,當年大蒜的畝產量由之前的600多公斤增長到1400公斤,不少村民開始跟著他種大蒜。到2012年,當地大蒜種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2012年,王強仁當選為村主任,為了給大蒜找銷路,他去北京、內蒙古、黑龍江等地跑市場,逐漸吸引來不少批發商。 

  市場逐漸打開,然而蒜的個頭卻始終比一些大蒜優質產區小,一頭半徑6厘米的蒜有時要比半徑4厘米的價格高出一倍。王強仁開始思考,為什麼氣候條件差不多,蒜種、肥料、管理方法都類似,他們卻種不出最好的大蒜?

  2014年,王強仁從邢台市找到一家機構,對全鎮土地進行了係統檢測,發現這裏的土壤鉀含量相對較低。於是王強仁又帶頭試驗有機鉀肥,成效在當年就得到顯現。

  周圍村鎮開始到前魏村學習種蒜技術。如今,油坊鎮大蒜種植麵積近2萬畝,畝產1500公斤,2019年每畝純收入1萬餘元。

  王強仁的兒子王興義是一名“90後”,他種大蒜的方法讓父親很不理解:行距從15厘米擴大到21厘米,株距從7厘米增加到10厘米,畝種植大蒜從3.6萬頭減少到3萬頭。

  “大家為了多收,能多種就多種,你種這麼少不是瞎鬧嗎?”王強仁質疑說。

  王興義有自己的道理:種植上的這個微調讓他們家當年所產的大蒜形狀好、個頭大,每畝收益提高了1000元。

  更讓王強仁驚訝的是,兒子上上網就將自家的大蒜銷售一空。

  王興義說,新蒜銷售一般從5月底到7月底,季節性很強,他有電商銷售經驗,2019年2個多月時間就在線上售出了50多萬公斤大蒜。談到將來,王興義打算對村裏的年輕人進行電商培訓,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把蒜賣到全國各地,另外還要繼續研究種蒜新技術,提高大蒜收益。

文章編輯:殷愛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一家三代蒜農 撥響致富“蒜”盤
    2020-5-15 10:15:2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石家莊5月14日電 “今年的大蒜長勢喜人,死棵爛苗的情況基本沒有出現,現在趕緊再澆澆水讓大蒜更快生長。”河北省清河縣油坊鎮前魏村的王強仁說。

      油坊鎮地處冀東南平原,緊鄰大運河。油坊鎮農辦主任包國瑞說,當地土壤肥沃,便於灌溉,大蒜種植曆史悠久。

      20世紀80年代初,前魏村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王強仁家分到了10多畝地。“為了改善生活,當時主要利用宅前屋後的閑置地種些大蒜售賣。”王強仁的父親王其全回憶,當時他把100頭蒜編成1掛,每天吃完晚飯帶上10多掛蒜,騎一晚上自行車到近百公裏外的地方售賣,賣完再騎車回家,休息一天後繼續重複,往返30多次才能把蒜賣完。

      父親賣蒜的收入幫助王強仁順利念完了中專,畢業後王強仁也開始和土地打交道。他發現山東不少地方通過種植大蒜致富,他堅信自己家鄉也可以做到。

      2010年,他從山東引入蒜種,當年大蒜的畝產量由之前的600多公斤增長到1400公斤,不少村民開始跟著他種大蒜。到2012年,當地大蒜種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2012年,王強仁當選為村主任,為了給大蒜找銷路,他去北京、內蒙古、黑龍江等地跑市場,逐漸吸引來不少批發商。 

      市場逐漸打開,然而蒜的個頭卻始終比一些大蒜優質產區小,一頭半徑6厘米的蒜有時要比半徑4厘米的價格高出一倍。王強仁開始思考,為什麼氣候條件差不多,蒜種、肥料、管理方法都類似,他們卻種不出最好的大蒜?

      2014年,王強仁從邢台市找到一家機構,對全鎮土地進行了係統檢測,發現這裏的土壤鉀含量相對較低。於是王強仁又帶頭試驗有機鉀肥,成效在當年就得到顯現。

      周圍村鎮開始到前魏村學習種蒜技術。如今,油坊鎮大蒜種植麵積近2萬畝,畝產1500公斤,2019年每畝純收入1萬餘元。

      王強仁的兒子王興義是一名“90後”,他種大蒜的方法讓父親很不理解:行距從15厘米擴大到21厘米,株距從7厘米增加到10厘米,畝種植大蒜從3.6萬頭減少到3萬頭。

      “大家為了多收,能多種就多種,你種這麼少不是瞎鬧嗎?”王強仁質疑說。

      王興義有自己的道理:種植上的這個微調讓他們家當年所產的大蒜形狀好、個頭大,每畝收益提高了1000元。

      更讓王強仁驚訝的是,兒子上上網就將自家的大蒜銷售一空。

      王興義說,新蒜銷售一般從5月底到7月底,季節性很強,他有電商銷售經驗,2019年2個多月時間就在線上售出了50多萬公斤大蒜。談到將來,王興義打算對村裏的年輕人進行電商培訓,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把蒜賣到全國各地,另外還要繼續研究種蒜新技術,提高大蒜收益。

    文章編輯:殷愛萍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