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張冬 見習記者劉培才)農曆二月初二,武陟縣龍源鎮青龍宮廟會開幕,眾多身懷絕技的民俗藝人、瀕臨失傳的民俗絕技悉數亮相,為當地民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文化大餐。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此次青龍宮廟會傾力打造民俗文化中心,為將武陟青龍宮廟會申報為廟會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足準備。
據了解,武陟青龍宮廟會設在武陟縣城西北一公裏龍源鎮萬花莊,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開始,前後5天,這裏的大街小巷人頭攢動,每天趕廟會的有10萬人次,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民間藝人獨製的泥泥狗、布老虎等絕活,配上色香味俱佳的小吃,說書逗唱,買進賣出,娛樂祈願無所不有。
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青龍宮,距今已有約600年曆史。據清道光年間的《武陟縣誌》記載,青龍神在明永樂年間化身為貧困少年,受雇於萬花莊高家。適逢大旱,青龍夜間現身行雨,高家感念,以女妻之。後青龍神歸隱於雲台青龍峽,高女逝後托夢與親人:凡遭遇旱災前去求雨,有求必應。高家為龍王奶奶建塚,官府為龍王建廟,香火旺盛。此後,中州大地老百姓為使四季風調雨順,因而常來祭祀。加上文人墨士碑石紀念,百姓口頭相傳,久而久之成為今天的廟會。
“近年來,我們對青龍宮進行開發的同時,也花大力氣進行了修繕修整。對青龍宮廟會,我們正向省裏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得到批準,對於活躍和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和諧社會建設,都將起到積極作用。”武陟縣龍源鎮黨委書記崔衛紅說,“此次青龍宮廟會集聚民俗元素,打造民俗文化中心,也為廟會積累更多的文化底蘊,為‘申遺’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