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小圖左 > 正文

經典山陽

明贈“忠烈公”張昺墓
更新時間:2015-1-12 8:59:26    來源:焦作網-焦作晚報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昺墓,位於焦作市中站區府城街道北朱村西200米處,是明初北平布政使張昺及其曾孫張璉的陵園。

    張昺(公元1358年~1399年),山西澤州人,明洪武年間進士及第,累官工部右侍郎。建文帝初朝廷議削藩,張昺以“人忠直,有心計”出任北平布政使,彈壓燕藩,被燕王所執而遇害。明仁宗時為其平反昭雪。後明朝廷多有封贈,被賜為都城隍,明英宗正統年間追贈兵部尚書,諡號忠烈。明末朱由菘南京稱帝後又贈張昺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諡號“節湣”。

    《明史》載:“初,昺被殺,喪得還,靖難後,出昺屍焚之,家人及近戚皆死”。又據清代《張氏族譜》:“公五子,長、次居河內縣之朱村,兄南弟北,宗支繁衍。”說明張昺之長子與次子幸免於難,後寄居朱村。張昺墓當為其宗祖墓塋。陵園內主要建築有牌樓、神道、饗堂、碑廊、涼亭、花架等。園內蒼鬆翠柏遒勁向上,綠樹成蔭鬱鬱蔥蔥,其氣盎然。整個陵園占地麵積約2.7萬平方米。

    張昺陵園坐北朝南,牌樓雄偉壯觀,上方正中鐫刻“張昺陵園”,左右以“浩氣長存”“忠貞不屈”突出張昺的精神特征。大門銘刻兩副對聯:“祖功宗德忠烈丹心參天地,福根惠源節湣義氣潤古今”;“忠義豪氣似鬆淩霜雪,節烈風範如水照汗青”。以此來詮釋張昺忠義節烈的曆史價值。從牌樓到墓塚前修有神道,神道兩側建有忠烈亭、報國亭及八角亭,古樸幽雅。中間是饗堂,前有寬闊的小廣場,饗堂麵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筒瓦覆頂,上有脊獸。過饗堂往北前行,即可見張昺墓,處在整個陵園最北部。墓塚前立碑樓一座,內鑲3米高石碑一通,上書“明贈兵部尚書諡忠烈張公諱昺之墓”。碑樓上鐫刻“乾坤正氣”,兩側刻對聯:“金陵受丹詔奉命效忠公列首,燕山凜大節亡身殉難誰爭先”。碑後墓塚高約4米,直徑13米,四周以青石圍砌。相傳,凡到陵園前來祭拜張昺的人,一到牌樓就要下轎下馬,沿著神道步行到墓前,以表尊崇與恭敬。因張昺一生忠烈,非同凡響,為河南省著名曆史人物,故省政府在2000年將張昺墓祠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昺墓東南20米處是其曾孫張璉墓。張璉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間,任教育官長,為政清廉,治學嚴謹有令名。張璉墓塚高3米,直徑9米,四周以青石圍砌。塚前有碑樓,內鑲明萬曆十一年的墓碑,上鐫“明故山東安丘縣訓導張公諱璉孺人王氏合葬之墓”。碑樓兩側有聯雲“一官兩任清遍地頌多士,六子三叨祿繼武屬何人”,匾額為“清正廉明”。墓南為明清時期張氏後裔的家族墓地,墓塚數百,多立有墓碑,文革中塚碑被毀,現有墓塚碑樓是1991年冬重建。

    陵園西部建有碑廊,長80米,寬3米,有明清時期墓碑86通,其中有明代碑5通。

    張昺陵園是北朱村張氏先祖長眠的地方,又是對後代進行傳統道德教育的場所,還是村民休閑、晨練的好去處。人們身在莊嚴地,潛移默化中接收品格洗禮,修身養性,將祖宗的忠義節烈發揚光大。

    □ 王明琴

 

 

文章編輯:wxj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明贈“忠烈公”張昺墓
2015-1-12 8:59:26    來源:焦作網-焦作晚報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昺墓,位於焦作市中站區府城街道北朱村西200米處,是明初北平布政使張昺及其曾孫張璉的陵園。

    張昺(公元1358年~1399年),山西澤州人,明洪武年間進士及第,累官工部右侍郎。建文帝初朝廷議削藩,張昺以“人忠直,有心計”出任北平布政使,彈壓燕藩,被燕王所執而遇害。明仁宗時為其平反昭雪。後明朝廷多有封贈,被賜為都城隍,明英宗正統年間追贈兵部尚書,諡號忠烈。明末朱由菘南京稱帝後又贈張昺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諡號“節湣”。

    《明史》載:“初,昺被殺,喪得還,靖難後,出昺屍焚之,家人及近戚皆死”。又據清代《張氏族譜》:“公五子,長、次居河內縣之朱村,兄南弟北,宗支繁衍。”說明張昺之長子與次子幸免於難,後寄居朱村。張昺墓當為其宗祖墓塋。陵園內主要建築有牌樓、神道、饗堂、碑廊、涼亭、花架等。園內蒼鬆翠柏遒勁向上,綠樹成蔭鬱鬱蔥蔥,其氣盎然。整個陵園占地麵積約2.7萬平方米。

    張昺陵園坐北朝南,牌樓雄偉壯觀,上方正中鐫刻“張昺陵園”,左右以“浩氣長存”“忠貞不屈”突出張昺的精神特征。大門銘刻兩副對聯:“祖功宗德忠烈丹心參天地,福根惠源節湣義氣潤古今”;“忠義豪氣似鬆淩霜雪,節烈風範如水照汗青”。以此來詮釋張昺忠義節烈的曆史價值。從牌樓到墓塚前修有神道,神道兩側建有忠烈亭、報國亭及八角亭,古樸幽雅。中間是饗堂,前有寬闊的小廣場,饗堂麵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筒瓦覆頂,上有脊獸。過饗堂往北前行,即可見張昺墓,處在整個陵園最北部。墓塚前立碑樓一座,內鑲3米高石碑一通,上書“明贈兵部尚書諡忠烈張公諱昺之墓”。碑樓上鐫刻“乾坤正氣”,兩側刻對聯:“金陵受丹詔奉命效忠公列首,燕山凜大節亡身殉難誰爭先”。碑後墓塚高約4米,直徑13米,四周以青石圍砌。相傳,凡到陵園前來祭拜張昺的人,一到牌樓就要下轎下馬,沿著神道步行到墓前,以表尊崇與恭敬。因張昺一生忠烈,非同凡響,為河南省著名曆史人物,故省政府在2000年將張昺墓祠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昺墓東南20米處是其曾孫張璉墓。張璉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間,任教育官長,為政清廉,治學嚴謹有令名。張璉墓塚高3米,直徑9米,四周以青石圍砌。塚前有碑樓,內鑲明萬曆十一年的墓碑,上鐫“明故山東安丘縣訓導張公諱璉孺人王氏合葬之墓”。碑樓兩側有聯雲“一官兩任清遍地頌多士,六子三叨祿繼武屬何人”,匾額為“清正廉明”。墓南為明清時期張氏後裔的家族墓地,墓塚數百,多立有墓碑,文革中塚碑被毀,現有墓塚碑樓是1991年冬重建。

    陵園西部建有碑廊,長80米,寬3米,有明清時期墓碑86通,其中有明代碑5通。

    張昺陵園是北朱村張氏先祖長眠的地方,又是對後代進行傳統道德教育的場所,還是村民休閑、晨練的好去處。人們身在莊嚴地,潛移默化中接收品格洗禮,修身養性,將祖宗的忠義節烈發揚光大。

    □ 王明琴

 

 

文章編輯:wxj 
 
相關信息:
刻在枝頭上的甜蜜
執著於藝術的“多麵手”
讓鄉村文化舞台亮起來
一部弘揚主旋律的佳作
李曾伯名垂《襄樊銘》
布好一顆“子” 走活“全盤棋”
我國現代國防雷達事業的奠基人劉永福
清高宗(乾隆)巡幸明月山
恩村北地蟒圪嶺星星石傳說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