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八問兩會新聞發布
更新時間:2016-3-11 8:29: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
  圖②: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
  圖③:3月10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記者會後,繼續回答記者提問。
  圖④:3月8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人民日報社記者杜尚澤提問。
  視覺統籌:蔡華偉

 

圍繞兩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記者會,以及每年的壓軸戲——總理會見中外記者,都是媒體獲得信息、公眾了解政策的重要平台。這些活動從什麼時候開始舉行,有什麼樣的運行規範,如何選擇參與者……還有,記者獲得提問機會真的有絕招嗎?

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兩會新聞中心,全方位解讀兩會發布會、記者會的方方麵麵,和讀者一起走進新聞背後的新聞。

1問:兩會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會的傳統是從何時開始的?當時出於什麼樣的考慮?第一任新聞發言人是誰?

答: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舉行新聞發布會,始於1983年6月召開的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當時考慮是讓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了解中國人大和中國政協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兩會首屆新聞發言人分別由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副秘書長曾濤和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副秘書長孫起孟擔任。從那時起,每年兩會召開之前,都會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有關新聞,並回答記者提問,延續至今。

2問: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答:1988年召開七屆人大一次會議。4月13日下午,大會閉幕後,應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曾濤的邀請,新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和副總理姚依林、田紀雲、吳學謙,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400多名中外記者並回答提問。自此,在全國人大會議結束後,由國務院總理會見采訪兩會的中外記者的傳統延續下來。

3問:兩會期間,新聞中心還會組織若幹場記者會,每場記者會的主題和邀請對象是怎麼考慮安排的?

答:兩會召開記者會的傳統與建立新聞發言人製度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最早隻是由外交部長召開一場記者會,向國內外媒體介紹我國外交政策。隨著兩會的進一步開放、透明,記者會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財政部、發改委、人社部等國務院各職能部門負責人都相繼加入到記者會中來,直到現在還不斷有新的部門和新的領域加入進來。

今年兩會期間,除繼續邀請總理會見中外記者,還將舉辦19場記者會,其中15場為人大記者會,4場為政協記者會,外交部、發改委、財政部、國資委、環保部、人民銀行等部委主要負責人出席。

4問:召開記者會都要做哪些準備?部委參與的積極性怎麼樣?

答:每年兩會前4個月左右,兩會新聞報道組就已經開始了記者會的準備工作。工作人員要與國務院各部委反複協調溝通,詢問部委是否需要在兩會期間發布相關工作信息,回答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有的部委比較積極,樂於參加記者會。

5問:誰是記者會的常客?今年會有哪些“新麵孔”出現?

答:縱觀30多年的記者會曆史,外長記者會始終是兩會期間的傳統項目。近年來,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也成為記者會的常客。今年兩會期間,記者會又迎來一些新麵孔,包括教育部、交通部、住建部、國資委等。尤其是將於3月12日下午舉行的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記者會,新任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將首次公開亮相回答記者的提問。這已經引起了中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6問:人大記者會和政協記者會各自的側重點是什麼?

答:相較於人大記者會通常邀請國務院職能部門負責人參會,全國政協記者會則更加注重建言獻策,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就一些熱點話題回答記者提問。

今年3月6日,全國政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厲以寧、陳錫文以及全國政協委員易綱、常振明、許家印就“十三五”經濟發展問題回答記者提問。從提問情況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央行貨幣政策是最受關注的話題。在9日進行的全國政協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黃潔夫、李衛紅、劉長銘等都有十分精彩的發言,也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

7問:發布會、記者會能否成為兩會新聞的“富礦”?

答:隨著海內外對兩會關注度的持續高漲,記者會也成為信息發布、溝通交流的重要場所。受訪者的一言一行都讓記者們恨不得拿著放大鏡去逐字逐句審視。

比如,3月8日,外交部部長王毅受邀參加“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記者會。記者會尚在舉行,一些“金句”就已經風靡網絡。“南海軍事化這頂帽子扣不到中國頭上,有更合適的國家可以戴”“航行自由並不等於橫行自由”“對於這樣一場走了調、變了味的所謂仲裁,中國恕不奉陪”等等,讓現場媒體感到收獲頗豐。

外媒對這場記者會的評價也頗高。法新社刊發了題為《中國維護作為外交大國的影響力》的文章,認為王毅在記者會上堅定地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同時也表明中國的崛起對國際秩序沒有威脅。《聯合早報》則指出,王毅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公正、講道義、有誠意,以及維護和平的新型強國的形象。

8問:主持人選擇記者提問有什麼規律嗎?怎樣才能成功獲得提問機會?

答:隨著參加記者會的記者越來越多,如何獲得主持人的青睞,得到寶貴的提問機會,也成為一項必修課。據曾經擔任過記者會主持人的人大新聞局負責人介紹,主持人選擇記者遵循著平衡的原則:境內媒體和境外媒體要適當平衡,前區、後區、左邊、右邊、中間的記者要適當平衡,男記者和女記者要適當平衡等等。“記者的著裝和熟悉程度,對於在記者會上獲得提問的概率沒有關係。”

盡管如此,一些曾經表現優秀的記者還是更容易獲得提問體會。“記者提出的問題往往反映出對這個話題的熟悉程度。”這位負責人表示,有些記者做足了功課,一開口就讓人很佩服,部委負責人更願意回答這類具有專業視角的問題。“而有些記者泛泛而談,甚至與記者會主題離題萬裏,這樣的提問等於浪費了一次寶貴的機會。”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郭軍代表:

兩會期間的記者會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坦誠務實的態度。回答記者會的無論是部長官員,還是委員代表,都能用準確的事實、詳實的數據、切身的感受和感人的故事來說話。不繞彎子、不兜圈子,不回避敏感話題、不遮掩存在問題。熱點問題在這裏都能得到解答。直麵敏感問題,回應社會關切,這也是新聞發布會的應有之義。兩會集中的新聞發布會含金量十足,但仍不夠“解渴”,還應建立信息發布的常態化機製,讓開放透明的力度不斷加強。

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董事長王亞非代表:

近年來,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也在不斷的變化。首先是事先預熱、準備更充足了。從發言人的回答上能夠感覺到事先做了很多功課,各個政府部門、相關機構都會就熱點關注問題進行更多的梳理準備。此外,發布會內容傳播的活躍性、及時性也比以往更強了。希望未來的記者會能更充分地利用新媒體優勢,增強與網民的互動。新聞發布會的記者提問也可以更有針對性,不必就所有問題麵麵俱到。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建軍委員:

今年國內國際形勢都比較複雜,大家都希望能夠獲得權威的解讀和聲音。兩會的記者會都有針對性地對一些熱點問題解讀,主動答疑解惑,有效地引導了輿論,堵住了謠言,凝聚了民心。參加記者會的無論是官員還是專業人士,回答都非常接地氣,實事求是,正視問題,直麵難題。今年兩會,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報道上相比於過去,花邊新聞少了,主流問題的關注更多了。媒體的作用不可小視,如果隻是炒作、吸引眼球,那隻會讓人一笑而過,並沒有解決問題,隻有當下存在的問題,才是媒體真正應該關注的話題。

本報記者 何 璐 朱少軍 鍾自煒 孫 振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11日 16 版)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八問兩會新聞發布
2016-3-11 8:29: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
  圖②: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
  圖③:3月10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記者會後,繼續回答記者提問。
  圖④:3月8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人民日報社記者杜尚澤提問。
  視覺統籌:蔡華偉

 

圍繞兩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記者會,以及每年的壓軸戲——總理會見中外記者,都是媒體獲得信息、公眾了解政策的重要平台。這些活動從什麼時候開始舉行,有什麼樣的運行規範,如何選擇參與者……還有,記者獲得提問機會真的有絕招嗎?

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兩會新聞中心,全方位解讀兩會發布會、記者會的方方麵麵,和讀者一起走進新聞背後的新聞。

1問:兩會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會的傳統是從何時開始的?當時出於什麼樣的考慮?第一任新聞發言人是誰?

答: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舉行新聞發布會,始於1983年6月召開的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當時考慮是讓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了解中國人大和中國政協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兩會首屆新聞發言人分別由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副秘書長曾濤和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副秘書長孫起孟擔任。從那時起,每年兩會召開之前,都會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有關新聞,並回答記者提問,延續至今。

2問: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答:1988年召開七屆人大一次會議。4月13日下午,大會閉幕後,應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曾濤的邀請,新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和副總理姚依林、田紀雲、吳學謙,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400多名中外記者並回答提問。自此,在全國人大會議結束後,由國務院總理會見采訪兩會的中外記者的傳統延續下來。

3問:兩會期間,新聞中心還會組織若幹場記者會,每場記者會的主題和邀請對象是怎麼考慮安排的?

答:兩會召開記者會的傳統與建立新聞發言人製度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最早隻是由外交部長召開一場記者會,向國內外媒體介紹我國外交政策。隨著兩會的進一步開放、透明,記者會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財政部、發改委、人社部等國務院各職能部門負責人都相繼加入到記者會中來,直到現在還不斷有新的部門和新的領域加入進來。

今年兩會期間,除繼續邀請總理會見中外記者,還將舉辦19場記者會,其中15場為人大記者會,4場為政協記者會,外交部、發改委、財政部、國資委、環保部、人民銀行等部委主要負責人出席。

4問:召開記者會都要做哪些準備?部委參與的積極性怎麼樣?

答:每年兩會前4個月左右,兩會新聞報道組就已經開始了記者會的準備工作。工作人員要與國務院各部委反複協調溝通,詢問部委是否需要在兩會期間發布相關工作信息,回答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有的部委比較積極,樂於參加記者會。

5問:誰是記者會的常客?今年會有哪些“新麵孔”出現?

答:縱觀30多年的記者會曆史,外長記者會始終是兩會期間的傳統項目。近年來,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也成為記者會的常客。今年兩會期間,記者會又迎來一些新麵孔,包括教育部、交通部、住建部、國資委等。尤其是將於3月12日下午舉行的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記者會,新任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將首次公開亮相回答記者的提問。這已經引起了中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6問:人大記者會和政協記者會各自的側重點是什麼?

答:相較於人大記者會通常邀請國務院職能部門負責人參會,全國政協記者會則更加注重建言獻策,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就一些熱點話題回答記者提問。

今年3月6日,全國政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厲以寧、陳錫文以及全國政協委員易綱、常振明、許家印就“十三五”經濟發展問題回答記者提問。從提問情況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央行貨幣政策是最受關注的話題。在9日進行的全國政協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黃潔夫、李衛紅、劉長銘等都有十分精彩的發言,也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

7問:發布會、記者會能否成為兩會新聞的“富礦”?

答:隨著海內外對兩會關注度的持續高漲,記者會也成為信息發布、溝通交流的重要場所。受訪者的一言一行都讓記者們恨不得拿著放大鏡去逐字逐句審視。

比如,3月8日,外交部部長王毅受邀參加“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記者會。記者會尚在舉行,一些“金句”就已經風靡網絡。“南海軍事化這頂帽子扣不到中國頭上,有更合適的國家可以戴”“航行自由並不等於橫行自由”“對於這樣一場走了調、變了味的所謂仲裁,中國恕不奉陪”等等,讓現場媒體感到收獲頗豐。

外媒對這場記者會的評價也頗高。法新社刊發了題為《中國維護作為外交大國的影響力》的文章,認為王毅在記者會上堅定地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同時也表明中國的崛起對國際秩序沒有威脅。《聯合早報》則指出,王毅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公正、講道義、有誠意,以及維護和平的新型強國的形象。

8問:主持人選擇記者提問有什麼規律嗎?怎樣才能成功獲得提問機會?

答:隨著參加記者會的記者越來越多,如何獲得主持人的青睞,得到寶貴的提問機會,也成為一項必修課。據曾經擔任過記者會主持人的人大新聞局負責人介紹,主持人選擇記者遵循著平衡的原則:境內媒體和境外媒體要適當平衡,前區、後區、左邊、右邊、中間的記者要適當平衡,男記者和女記者要適當平衡等等。“記者的著裝和熟悉程度,對於在記者會上獲得提問的概率沒有關係。”

盡管如此,一些曾經表現優秀的記者還是更容易獲得提問體會。“記者提出的問題往往反映出對這個話題的熟悉程度。”這位負責人表示,有些記者做足了功課,一開口就讓人很佩服,部委負責人更願意回答這類具有專業視角的問題。“而有些記者泛泛而談,甚至與記者會主題離題萬裏,這樣的提問等於浪費了一次寶貴的機會。”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郭軍代表:

兩會期間的記者會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坦誠務實的態度。回答記者會的無論是部長官員,還是委員代表,都能用準確的事實、詳實的數據、切身的感受和感人的故事來說話。不繞彎子、不兜圈子,不回避敏感話題、不遮掩存在問題。熱點問題在這裏都能得到解答。直麵敏感問題,回應社會關切,這也是新聞發布會的應有之義。兩會集中的新聞發布會含金量十足,但仍不夠“解渴”,還應建立信息發布的常態化機製,讓開放透明的力度不斷加強。

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董事長王亞非代表:

近年來,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也在不斷的變化。首先是事先預熱、準備更充足了。從發言人的回答上能夠感覺到事先做了很多功課,各個政府部門、相關機構都會就熱點關注問題進行更多的梳理準備。此外,發布會內容傳播的活躍性、及時性也比以往更強了。希望未來的記者會能更充分地利用新媒體優勢,增強與網民的互動。新聞發布會的記者提問也可以更有針對性,不必就所有問題麵麵俱到。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建軍委員:

今年國內國際形勢都比較複雜,大家都希望能夠獲得權威的解讀和聲音。兩會的記者會都有針對性地對一些熱點問題解讀,主動答疑解惑,有效地引導了輿論,堵住了謠言,凝聚了民心。參加記者會的無論是官員還是專業人士,回答都非常接地氣,實事求是,正視問題,直麵難題。今年兩會,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報道上相比於過去,花邊新聞少了,主流問題的關注更多了。媒體的作用不可小視,如果隻是炒作、吸引眼球,那隻會讓人一笑而過,並沒有解決問題,隻有當下存在的問題,才是媒體真正應該關注的話題。

本報記者 何 璐 朱少軍 鍾自煒 孫 振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11日 16 版)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