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網絡募捐存流向不明等問題 如何守好“安全門”?
更新時間:2018-5-2 9:22:14    來源:工人日報

     傳播快、效率高,但也存在資格審核不清、捐款流向不明等問題

  如何守好網絡募捐“安全門”?

  近日,一則河南周口太康夫妻疑似利用3歲女兒詐捐的消息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今年4月中旬,有知名網友在網上發文稱,周口太康縣一名2歲女童被確診患有眼部腫瘤後,其家長多次利用孩子直播,並在水滴籌上籌款,卻未給孩子進行正規治療。直到幾位愛心人士登門強烈要求陪同,其母親才帶孩子去做了檢查,但剛檢查完又帶著女童“失蹤”。 一時間,“父母疑似利用子女詐捐”引發多方關注,而當地警方也正在調查。 “是互聯網慈善解除了我們家的困境”

  隨著“互聯網+慈善”的興起,網絡募捐和網絡眾籌更加便捷化、快速化和社會化,微博、微信等互動性較強、參與度較高的社交平台在推廣網絡慈善活動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網絡募捐成本低、傳播快、效率高,讓一些無法支付醫藥費的困難家庭,能夠得到社會的幫助,從而有效緩解“因病致貧”的困境。 民政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3家指定互聯網信息募捐平台共為全國200多家公募慈善組織及其合作機構發布募捐信息超過1萬條,總籌款額超過7.5億元。

 

  “網絡募捐平台是有積極意義的,這點不能否認。”上海一所大學的研究生陳芳介紹說,2016年,她同學高健的父親在外地打工時被砸成重傷,雖然有新農合醫保解決了一部分治療費用,但他家裏仍然拿不出看病的錢。在這種情況下,高健就在一家網絡募捐平台上發布了求助信息。 “編輯文字,輸入基本信息,提交身份證複印件、醫院病曆證明等,接著發布到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社交軟件上,讓大家看到。”高健說,在各方的幫助下,他們在短短一周內共籌得10萬元,解決了父親一大部分的醫療費用,可以說“是互聯網慈善解除了我們家的困境”。 “騙捐”“詐捐”事件透支愛心

  然而,網絡募捐的快速發展與監督管理的相對滯後,以及募捐平台核查能力和約束機製的匱乏,同樣導致一些“騙捐”“詐捐”事件屢見不鮮:2016年1月,“知乎女神”童瑤假扮患病女大學生“ck小小”,騙取15萬餘元愛心款,被拆穿後投案自首;2017年12月底,“同一天出生的你”眾籌項目火爆,項目鼓勵網友向與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貧困兒童捐款1元,隨後有網友發現,該活動信息混亂,涉嫌詐捐…… “雖然之前也看到不少詐捐的情況,但對網絡求助,大家總是有一種心理:萬一是真的呢?萬一有人真的需要幫助呢?我寧願用不多的錢財,換一個安心。”在北京一家科研機構上班兩年的李博文說,自己如果看到網絡募捐,沒有捐款,心裏就會不好受。 相對於李博文的“道德掙紮”,不少人的愛心已經被網絡上的“騙捐”“詐捐”事件嚴重透支。

  “我身邊有一個人,生病做手術大概需要幾萬元。即使家裏有閑錢,他還是選擇用網絡平台籌款,虛假編造了自己的經濟狀況,我覺得太不道德了。”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白冰說,受此影響,她再也沒有在網絡募捐平台上捐過款。她隻保持原來每年為四川山區兒童捐贈衣物和學習用品的習慣,但從未收到過反饋。 有必要公布善款去哪了 網絡募捐誠信度遭質疑,將網絡慈善監管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特別是由於網絡慈善監管不力,導致被救濟的一方容易將錢挪用或私吞,甚至變相“用愛心撈錢”。這不僅讓網絡募捐陷入被質疑的境地,整個社會的慈善信任感也受到嚴重影響。

  為了規範網絡募捐,民政部於去年公布了《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術規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規範》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對募捐主體、平台責任進行了規定。盡管兩項行業標準對網絡募捐相關問題作了明確規定,但現實中仍不時出現一些問題。 “資格審核不清、捐款流向不明,是當前網絡募捐最突出的兩個問題。”河南省學生安全基金會主任張露說,現實中發生的“詐捐”事件,一是募捐信息作假,二是善款未專款專用,這都涉及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的管理。 曾目睹網絡募捐全過程的陳芳也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求助者隻要提供資料,很簡單就可以通過審核,平台動作似乎超乎尋常的快。而且,有些人提交的病曆雖然是真的,但是籌到款項的實際去向審核並不是很嚴格。錢花到哪裏去了,我們不知道。”

  “籌到的錢要提現,平台會收取相應的手續費。”來自湖南長沙的律師章熊認為,平台既然收取了手續費,就應該去實地考察情況是否屬實,保證公眾的風險降到最低,不能隻收手續費卻不負責任。同時,平台應公布必要的費用清單,讓善款“有來有去”。這是捐款人應有的權利,也是求助人和募捐平台應履行的責任。 “麵對網絡募捐的亂象叢生,有關部門應該主動出擊:建立健全網絡募捐體製機製,加強對相關網絡平台的監督,當好網絡募捐‘守門員’,讓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救助。”章熊說。

文章編輯:殷愛萍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網絡募捐存流向不明等問題 如何守好“安全門”?
2018-5-2 9:22:14    來源:工人日報

     傳播快、效率高,但也存在資格審核不清、捐款流向不明等問題

  如何守好網絡募捐“安全門”?

  近日,一則河南周口太康夫妻疑似利用3歲女兒詐捐的消息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今年4月中旬,有知名網友在網上發文稱,周口太康縣一名2歲女童被確診患有眼部腫瘤後,其家長多次利用孩子直播,並在水滴籌上籌款,卻未給孩子進行正規治療。直到幾位愛心人士登門強烈要求陪同,其母親才帶孩子去做了檢查,但剛檢查完又帶著女童“失蹤”。 一時間,“父母疑似利用子女詐捐”引發多方關注,而當地警方也正在調查。 “是互聯網慈善解除了我們家的困境”

  隨著“互聯網+慈善”的興起,網絡募捐和網絡眾籌更加便捷化、快速化和社會化,微博、微信等互動性較強、參與度較高的社交平台在推廣網絡慈善活動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網絡募捐成本低、傳播快、效率高,讓一些無法支付醫藥費的困難家庭,能夠得到社會的幫助,從而有效緩解“因病致貧”的困境。 民政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3家指定互聯網信息募捐平台共為全國200多家公募慈善組織及其合作機構發布募捐信息超過1萬條,總籌款額超過7.5億元。

 

  “網絡募捐平台是有積極意義的,這點不能否認。”上海一所大學的研究生陳芳介紹說,2016年,她同學高健的父親在外地打工時被砸成重傷,雖然有新農合醫保解決了一部分治療費用,但他家裏仍然拿不出看病的錢。在這種情況下,高健就在一家網絡募捐平台上發布了求助信息。 “編輯文字,輸入基本信息,提交身份證複印件、醫院病曆證明等,接著發布到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社交軟件上,讓大家看到。”高健說,在各方的幫助下,他們在短短一周內共籌得10萬元,解決了父親一大部分的醫療費用,可以說“是互聯網慈善解除了我們家的困境”。 “騙捐”“詐捐”事件透支愛心

  然而,網絡募捐的快速發展與監督管理的相對滯後,以及募捐平台核查能力和約束機製的匱乏,同樣導致一些“騙捐”“詐捐”事件屢見不鮮:2016年1月,“知乎女神”童瑤假扮患病女大學生“ck小小”,騙取15萬餘元愛心款,被拆穿後投案自首;2017年12月底,“同一天出生的你”眾籌項目火爆,項目鼓勵網友向與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貧困兒童捐款1元,隨後有網友發現,該活動信息混亂,涉嫌詐捐…… “雖然之前也看到不少詐捐的情況,但對網絡求助,大家總是有一種心理:萬一是真的呢?萬一有人真的需要幫助呢?我寧願用不多的錢財,換一個安心。”在北京一家科研機構上班兩年的李博文說,自己如果看到網絡募捐,沒有捐款,心裏就會不好受。 相對於李博文的“道德掙紮”,不少人的愛心已經被網絡上的“騙捐”“詐捐”事件嚴重透支。

  “我身邊有一個人,生病做手術大概需要幾萬元。即使家裏有閑錢,他還是選擇用網絡平台籌款,虛假編造了自己的經濟狀況,我覺得太不道德了。”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白冰說,受此影響,她再也沒有在網絡募捐平台上捐過款。她隻保持原來每年為四川山區兒童捐贈衣物和學習用品的習慣,但從未收到過反饋。 有必要公布善款去哪了 網絡募捐誠信度遭質疑,將網絡慈善監管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特別是由於網絡慈善監管不力,導致被救濟的一方容易將錢挪用或私吞,甚至變相“用愛心撈錢”。這不僅讓網絡募捐陷入被質疑的境地,整個社會的慈善信任感也受到嚴重影響。

  為了規範網絡募捐,民政部於去年公布了《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術規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規範》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對募捐主體、平台責任進行了規定。盡管兩項行業標準對網絡募捐相關問題作了明確規定,但現實中仍不時出現一些問題。 “資格審核不清、捐款流向不明,是當前網絡募捐最突出的兩個問題。”河南省學生安全基金會主任張露說,現實中發生的“詐捐”事件,一是募捐信息作假,二是善款未專款專用,這都涉及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的管理。 曾目睹網絡募捐全過程的陳芳也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求助者隻要提供資料,很簡單就可以通過審核,平台動作似乎超乎尋常的快。而且,有些人提交的病曆雖然是真的,但是籌到款項的實際去向審核並不是很嚴格。錢花到哪裏去了,我們不知道。”

  “籌到的錢要提現,平台會收取相應的手續費。”來自湖南長沙的律師章熊認為,平台既然收取了手續費,就應該去實地考察情況是否屬實,保證公眾的風險降到最低,不能隻收手續費卻不負責任。同時,平台應公布必要的費用清單,讓善款“有來有去”。這是捐款人應有的權利,也是求助人和募捐平台應履行的責任。 “麵對網絡募捐的亂象叢生,有關部門應該主動出擊:建立健全網絡募捐體製機製,加強對相關網絡平台的監督,當好網絡募捐‘守門員’,讓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救助。”章熊說。

文章編輯:殷愛萍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