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學習進行時)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習近平為何頻頻調研?】
更新時間:2021-3-24 15:15:12    來源:新華網

 【學習進行時】在地方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調研曆史文化保護,強調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曆史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梳理。

  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熹園,了解傳統文化傳承等情況。

  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成功道路。十八大以來,在地方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調研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闡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曆史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朱熹園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

  在朱熹園,習近平表示,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習近平清晰闡釋了中華文明、中國特色與我們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之間的緊密關係:“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習近平強調,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朱熹園中展示著這位思想大家的雋語名言。其中,“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這一句,也出現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的講話中。跨越近千年,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大運河

  “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大運河通達南北,溝通了中國五大河流水係;曆經兩千多個春秋,沉澱了興衰更迭的家國記憶。

  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在揚州考察調研時,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複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他強調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他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大運河森林公園時指出,通州有不少曆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曆史文化資源。

  大運河這一活態遺產千年不朽,正在古意盎然中孕育蓬勃生機。保護大運河就是保護我們的文化根脈,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嶽麓書院

  “充分運用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

  一座學府,位於嶽麓山腳下。山上,鬆濤陣陣,院內,書聲朗朗。它始建於北宋年間,至今已跨越千年。嶽麓書院作為湖湘文化體係的重要承載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2020年9月17日,在湖南省長沙市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了解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情況。

  麵對眾多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

  習近平寄語師生,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緊密聯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鬥曆程,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為什麼曆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雲岡石窟

  “曆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雲岡石窟始建於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

  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岡石窟考察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看到一件件藝術精湛的雕塑,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造像,習近平稱讚道。他強調,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曆史。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習近平強調,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莫高窟

  “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有“千佛洞”之稱的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顯著代表。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了敦煌市莫高窟。

  敦煌文化的獨樹一幟、美輪美奐讓習近平感慨“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彙的結果。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展現了中華民族深沉的文化自信。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習近平強調,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曆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保持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必將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嘉峪關

  “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曆史悠久的隴原大地上佇立著有“天下第一雄關”美稱的嘉峪關。

  嘉峪關是我國明代萬裏長城的西端起點。2019年8月,在甘肅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察看關城並聽取長城保護情況介紹。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誌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裏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裏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我們一定要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他要求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

  西安市博物院 

  “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期間,專程到西安市博物院參觀。

  習近平觀看了西安都城變遷圖、隋唐長安城模型、青銅器及漢唐金銀器文物展、漢唐代表性雕塑與唐三彩文物展,聽取了古代絲綢之路和長安曆史文化等介紹。

  西安作為中國的千年古都,絲綢之路的起點,它的曆史文化遺產濃縮了中華文明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精華。博物院裏陳列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曆史的印記。

  習近平指出,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曆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曲阜孔府

  “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專程來到山東曲阜孔府考察,並來到孔子研究院。桌上擺放著展示孔子研究院係列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饒有興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他拿起來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仔細看看”四個字足以顯示總書記對儒家思想的重視。2014年9月,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對曆史文化,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保護曆史文化遺產,不僅是保護古跡遺址,更是守護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文章編輯:楊銘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學習進行時)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習近平為何頻頻調研?】
2021-3-24 15:15:12    來源:新華網

 【學習進行時】在地方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調研曆史文化保護,強調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曆史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梳理。

  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熹園,了解傳統文化傳承等情況。

  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成功道路。十八大以來,在地方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調研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闡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曆史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朱熹園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

  在朱熹園,習近平表示,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習近平清晰闡釋了中華文明、中國特色與我們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之間的緊密關係:“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習近平強調,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朱熹園中展示著這位思想大家的雋語名言。其中,“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這一句,也出現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的講話中。跨越近千年,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大運河

  “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大運河通達南北,溝通了中國五大河流水係;曆經兩千多個春秋,沉澱了興衰更迭的家國記憶。

  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在揚州考察調研時,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複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他強調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他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大運河森林公園時指出,通州有不少曆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曆史文化資源。

  大運河這一活態遺產千年不朽,正在古意盎然中孕育蓬勃生機。保護大運河就是保護我們的文化根脈,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嶽麓書院

  “充分運用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

  一座學府,位於嶽麓山腳下。山上,鬆濤陣陣,院內,書聲朗朗。它始建於北宋年間,至今已跨越千年。嶽麓書院作為湖湘文化體係的重要承載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2020年9月17日,在湖南省長沙市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了解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情況。

  麵對眾多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

  習近平寄語師生,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緊密聯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鬥曆程,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為什麼曆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雲岡石窟

  “曆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雲岡石窟始建於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

  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岡石窟考察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看到一件件藝術精湛的雕塑,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造像,習近平稱讚道。他強調,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曆史。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習近平強調,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莫高窟

  “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有“千佛洞”之稱的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顯著代表。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了敦煌市莫高窟。

  敦煌文化的獨樹一幟、美輪美奐讓習近平感慨“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彙的結果。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展現了中華民族深沉的文化自信。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習近平強調,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曆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保持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必將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嘉峪關

  “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曆史悠久的隴原大地上佇立著有“天下第一雄關”美稱的嘉峪關。

  嘉峪關是我國明代萬裏長城的西端起點。2019年8月,在甘肅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察看關城並聽取長城保護情況介紹。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誌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裏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裏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我們一定要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他要求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

  西安市博物院 

  “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期間,專程到西安市博物院參觀。

  習近平觀看了西安都城變遷圖、隋唐長安城模型、青銅器及漢唐金銀器文物展、漢唐代表性雕塑與唐三彩文物展,聽取了古代絲綢之路和長安曆史文化等介紹。

  西安作為中國的千年古都,絲綢之路的起點,它的曆史文化遺產濃縮了中華文明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精華。博物院裏陳列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曆史的印記。

  習近平指出,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曆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曲阜孔府

  “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專程來到山東曲阜孔府考察,並來到孔子研究院。桌上擺放著展示孔子研究院係列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饒有興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他拿起來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仔細看看”四個字足以顯示總書記對儒家思想的重視。2014年9月,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對曆史文化,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保護曆史文化遺產,不僅是保護古跡遺址,更是守護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文章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