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焦點訪談:航天接力跑 天宮啟新程
更新時間:2023-6-1 8:24:44    來源:央視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此時此刻,在我們頭頂大約400公裏外的太空中,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五號乘組和神舟十六號乘組六名航天員正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其中神舟十六號乘組景海鵬、朱楊柱和桂海潮是昨天(5月30日)從發射塔架搭乘神舟十六號飛船,在長二F遙十六運載火箭的托舉之下前往中國空間站的。在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以來,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每過半年左右就有航天員出發,去往中國的太空之家,正是在一棒棒交接中,我們不斷拓展中國探索宇宙的能力和信心。

  5月30日上午,在一棒又一棒測控通信“正常”的呼號聲中,神舟十六號飛船搭乘長二F遙十六運載火箭一飛衝天,神十六乘組三名航天員盡情享受這趟脫離地球引力的旅程。10分鍾後,飛船與火箭順利分離,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此時,距離地麵36000公裏的天鏈中繼衛星也開始了對神舟十六號飛船的測控接力。

  一棒棒測控接力就像一根不會斷的線,牢牢牽住空間站和神舟飛船,讓地麵實時了解航天員和航天器的情況。在與空間站對接之前,神十六乘組繞地球飛行6個多小時,三名航天員中,隻有指令長景海鵬經曆過這樣的航天飛行。從2008年隨神舟七號第一次出征太空,到2012年神舟九號任務,再到2016年神舟十一號任務,景海鵬親曆了中國載人航天第一次出艙、第一次手動交會對接和第一次實現中期在軌駐留。這一次,他又刷新了中國航天員飛天次數新的紀錄。

  神舟十六號任務接過的是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後的第一棒,與以往不同,這一次三名航天員的職責進行了明確分工。指令長景海鵬是乘組的駕駛員,首次飛天的朱楊柱和桂海潮分別是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當第三批航天員與老大哥一同接過任務的接力棒,中國空間站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航天員朱楊柱:“我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主要對空間站整個飛行器平台係統進行日常維護、保養,同時也要照顧好很多試驗、實驗和一些艙內外的載荷、科學機櫃。”

  航天員桂海潮:“載荷專家這個角色主要負責空間站有效載荷的操作、管理、維修、維護,各項科學實驗、試驗的開展,之後是實驗數據、實驗結果的收集、整理、分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兩名新航天員的背景和過去第一批、第二批航天員不一樣,他們是工程師和科學家背景。因為我們需要航天員更多參與空間站的管理,更多參與科學的實驗。所以這也是我們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我們的航天員也出現了多種類別。”

  神十五與神十六的順利交接,還有重要的一關要過——交會對接。空間站階段以來,我國航天器雖然已經順利完成了十多次交會對接任務,但每一次新的任務,都是一次充滿風險的太空“萬裏穿針”。

  完成6次變軌,神舟十六號與空間站已進入同一軌道飛行。航天器飛到祖國上空,自西往東,從喀什測控站開始,地麵測控再次接力與航天器握手。在交會對接這樣的重要動作時,暢通的天地聯絡對任務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高級工程師肖勇:“它們交會的時候,這兩個航天器之間的距離要隨時保持高度監視狀態,類似接力棒一樣,我們會根據軌道飛行的可見關係,排布出來設備接力跟蹤保障任務模式。”

  神十六任務是空間站完成“T”字構型後,8噸重的神舟飛船第一次從下方不斷向上靠攏與近百噸的空間站組合體進行徑向交會對接。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飛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楊海峰:“飛船逐步逼近空間站組合體的時候,發動機會噴出一些羽流,噴出發動機的燃燒物。比如打在帆板上,我們也做了一些設置,包括帆板的一些狀態設置,保證它受到羽流力的影響最小。”

  作為中國最早設計的載人航天器,神舟飛船已經成為中國航天員往返太空最可靠的交通工具。盡管主要技術狀態和指標早已定型,當新一次飛行任務的接力棒交到神十六飛船時,航天工程師依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做了不少改進。

  楊海峰:“經過神十二、神十三、神十四、神十五,一棒一棒接力過來,神十六開始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新批次飛船,神十六飛船又是新批次裏邊的首發船,相對神十五做了一些升級,大概是115項。比如說,增加了北鬥兼容性,進一步提升交會對接技術對北鬥的兼容。”

  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後,神舟飛船不僅要安全地把航天員送到位,帶貨功能也越來越重要。

  楊海峰:“我們這次取消了食品加熱裝置,因為以前是兩天導引,航天員需要加熱什麼的,但是現在已經變快速交會對接了,用得比較少,簡化出來空間可以裝別的東西。上行一般按照300公斤,下行按照50公斤能力來設計,在這基礎上可以提高10%以上滿足空間站運營的需求。”

  從地麵啟程不到9個小時,神十六乘組就抵達了中國的太空之家。新航天員第一次進入核心艙,值班半年的老隊員細心地帶著他們慢慢活動,適應太空環境。在精心布置的空間站核心艙,六名航天員激動地分享著見麵的喜悅。

  五天時間裏,神十六航天員在一圈圈繞地飛行中逐漸熟悉中國空間站的運行,與神十五航天員在軌交接空間站的物資儲備、各項工作。這寶貴的當麵交流,將為接下來五個月裏神十六乘組出艙活動、空間科學實驗試驗以及艙內外設備安裝、調試、維護、維修等各項任務提供不少幫助。

  從去年11月30日進入空間站,神舟十五號乘組已經在軌駐留六個月,成功完成四次出艙活動,在軌開展了70多項實驗、試驗,為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空間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開端。在此次神舟十六號飛船裏,就裝載了5個生命科學實驗的6個載荷貨包,其中一些載荷上天後接棒之前已經開始的實驗,繼續展開更加深入的探索。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空間科學實驗顧問倉懷興:“其中有一個實驗樣品,聽名字來說以前也做過,比方說擬南芥的實驗,但是擬南芥苗、種子用的樣品跟以前的有所不同,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科學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擬南芥跟通常接觸的油菜、油料作物有些相似性,所以研究擬南芥不隻有基礎的科學研究意義,對於農業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隨著空間站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實驗操作的複雜度也在不斷提高,精準操作、實時觀察實驗樣品情況,需要航天員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次剛剛進入空間站的線蟲暴露實驗就需要及時觀察生物暴露在宇宙環境中可能受到的影響。

  大連海事大學副教授、空間輻射暴露引起線蟲發育過程研究項目負責人王巍:“我們想讓線蟲個體在軌發育,生長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夠探測到它身體對輻射環境的變化,而不是說樣品上去,返回地麵以後再觀測,這樣可能在軌效應就沒有了。”

  倉懷興:“有了科學實驗專門的載荷專家,航天員就可以從這個裏麵解放出來,載荷專家在這個地方進行科學實驗操作的話,也可以更專業,做更複雜的操作。”

  新的乘組,新的開始,剛剛接過棒的神十六乘組對接下來的太空生活充滿期待。

  在中國空間站裏,神舟十五號乘組在和神舟十六號乘組完成工作的交接班之後,即將返回地麵,在測發指揮控製樓裏也正在進行工作的交接班,馬上這裏就要從發射模式切換成應急救援模式。在它後麵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裏,隨著長二F遙十六運載火箭的發射,長二F遙十七運載火箭也已經接棒,進行應急值班,後續它將會平移到旁邊正對塔架的測試大廳裏,隨時待命出發。正是因為各個係統通力合作、有條不紊地棒棒交接,才讓我們的中國空間站有了最可靠的長期運行的保障。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焦點訪談:航天接力跑 天宮啟新程
2023-6-1 8:24:44    來源:央視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此時此刻,在我們頭頂大約400公裏外的太空中,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五號乘組和神舟十六號乘組六名航天員正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其中神舟十六號乘組景海鵬、朱楊柱和桂海潮是昨天(5月30日)從發射塔架搭乘神舟十六號飛船,在長二F遙十六運載火箭的托舉之下前往中國空間站的。在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以來,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每過半年左右就有航天員出發,去往中國的太空之家,正是在一棒棒交接中,我們不斷拓展中國探索宇宙的能力和信心。

  5月30日上午,在一棒又一棒測控通信“正常”的呼號聲中,神舟十六號飛船搭乘長二F遙十六運載火箭一飛衝天,神十六乘組三名航天員盡情享受這趟脫離地球引力的旅程。10分鍾後,飛船與火箭順利分離,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此時,距離地麵36000公裏的天鏈中繼衛星也開始了對神舟十六號飛船的測控接力。

  一棒棒測控接力就像一根不會斷的線,牢牢牽住空間站和神舟飛船,讓地麵實時了解航天員和航天器的情況。在與空間站對接之前,神十六乘組繞地球飛行6個多小時,三名航天員中,隻有指令長景海鵬經曆過這樣的航天飛行。從2008年隨神舟七號第一次出征太空,到2012年神舟九號任務,再到2016年神舟十一號任務,景海鵬親曆了中國載人航天第一次出艙、第一次手動交會對接和第一次實現中期在軌駐留。這一次,他又刷新了中國航天員飛天次數新的紀錄。

  神舟十六號任務接過的是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後的第一棒,與以往不同,這一次三名航天員的職責進行了明確分工。指令長景海鵬是乘組的駕駛員,首次飛天的朱楊柱和桂海潮分別是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當第三批航天員與老大哥一同接過任務的接力棒,中國空間站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航天員朱楊柱:“我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主要對空間站整個飛行器平台係統進行日常維護、保養,同時也要照顧好很多試驗、實驗和一些艙內外的載荷、科學機櫃。”

  航天員桂海潮:“載荷專家這個角色主要負責空間站有效載荷的操作、管理、維修、維護,各項科學實驗、試驗的開展,之後是實驗數據、實驗結果的收集、整理、分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兩名新航天員的背景和過去第一批、第二批航天員不一樣,他們是工程師和科學家背景。因為我們需要航天員更多參與空間站的管理,更多參與科學的實驗。所以這也是我們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我們的航天員也出現了多種類別。”

  神十五與神十六的順利交接,還有重要的一關要過——交會對接。空間站階段以來,我國航天器雖然已經順利完成了十多次交會對接任務,但每一次新的任務,都是一次充滿風險的太空“萬裏穿針”。

  完成6次變軌,神舟十六號與空間站已進入同一軌道飛行。航天器飛到祖國上空,自西往東,從喀什測控站開始,地麵測控再次接力與航天器握手。在交會對接這樣的重要動作時,暢通的天地聯絡對任務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高級工程師肖勇:“它們交會的時候,這兩個航天器之間的距離要隨時保持高度監視狀態,類似接力棒一樣,我們會根據軌道飛行的可見關係,排布出來設備接力跟蹤保障任務模式。”

  神十六任務是空間站完成“T”字構型後,8噸重的神舟飛船第一次從下方不斷向上靠攏與近百噸的空間站組合體進行徑向交會對接。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飛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楊海峰:“飛船逐步逼近空間站組合體的時候,發動機會噴出一些羽流,噴出發動機的燃燒物。比如打在帆板上,我們也做了一些設置,包括帆板的一些狀態設置,保證它受到羽流力的影響最小。”

  作為中國最早設計的載人航天器,神舟飛船已經成為中國航天員往返太空最可靠的交通工具。盡管主要技術狀態和指標早已定型,當新一次飛行任務的接力棒交到神十六飛船時,航天工程師依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做了不少改進。

  楊海峰:“經過神十二、神十三、神十四、神十五,一棒一棒接力過來,神十六開始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新批次飛船,神十六飛船又是新批次裏邊的首發船,相對神十五做了一些升級,大概是115項。比如說,增加了北鬥兼容性,進一步提升交會對接技術對北鬥的兼容。”

  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後,神舟飛船不僅要安全地把航天員送到位,帶貨功能也越來越重要。

  楊海峰:“我們這次取消了食品加熱裝置,因為以前是兩天導引,航天員需要加熱什麼的,但是現在已經變快速交會對接了,用得比較少,簡化出來空間可以裝別的東西。上行一般按照300公斤,下行按照50公斤能力來設計,在這基礎上可以提高10%以上滿足空間站運營的需求。”

  從地麵啟程不到9個小時,神十六乘組就抵達了中國的太空之家。新航天員第一次進入核心艙,值班半年的老隊員細心地帶著他們慢慢活動,適應太空環境。在精心布置的空間站核心艙,六名航天員激動地分享著見麵的喜悅。

  五天時間裏,神十六航天員在一圈圈繞地飛行中逐漸熟悉中國空間站的運行,與神十五航天員在軌交接空間站的物資儲備、各項工作。這寶貴的當麵交流,將為接下來五個月裏神十六乘組出艙活動、空間科學實驗試驗以及艙內外設備安裝、調試、維護、維修等各項任務提供不少幫助。

  從去年11月30日進入空間站,神舟十五號乘組已經在軌駐留六個月,成功完成四次出艙活動,在軌開展了70多項實驗、試驗,為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空間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開端。在此次神舟十六號飛船裏,就裝載了5個生命科學實驗的6個載荷貨包,其中一些載荷上天後接棒之前已經開始的實驗,繼續展開更加深入的探索。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空間科學實驗顧問倉懷興:“其中有一個實驗樣品,聽名字來說以前也做過,比方說擬南芥的實驗,但是擬南芥苗、種子用的樣品跟以前的有所不同,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科學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擬南芥跟通常接觸的油菜、油料作物有些相似性,所以研究擬南芥不隻有基礎的科學研究意義,對於農業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隨著空間站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實驗操作的複雜度也在不斷提高,精準操作、實時觀察實驗樣品情況,需要航天員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次剛剛進入空間站的線蟲暴露實驗就需要及時觀察生物暴露在宇宙環境中可能受到的影響。

  大連海事大學副教授、空間輻射暴露引起線蟲發育過程研究項目負責人王巍:“我們想讓線蟲個體在軌發育,生長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夠探測到它身體對輻射環境的變化,而不是說樣品上去,返回地麵以後再觀測,這樣可能在軌效應就沒有了。”

  倉懷興:“有了科學實驗專門的載荷專家,航天員就可以從這個裏麵解放出來,載荷專家在這個地方進行科學實驗操作的話,也可以更專業,做更複雜的操作。”

  新的乘組,新的開始,剛剛接過棒的神十六乘組對接下來的太空生活充滿期待。

  在中國空間站裏,神舟十五號乘組在和神舟十六號乘組完成工作的交接班之後,即將返回地麵,在測發指揮控製樓裏也正在進行工作的交接班,馬上這裏就要從發射模式切換成應急救援模式。在它後麵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裏,隨著長二F遙十六運載火箭的發射,長二F遙十七運載火箭也已經接棒,進行應急值班,後續它將會平移到旁邊正對塔架的測試大廳裏,隨時待命出發。正是因為各個係統通力合作、有條不紊地棒棒交接,才讓我們的中國空間站有了最可靠的長期運行的保障。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