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新聞多一點丨中國曆史研究院:知古鑒今,資政育人
更新時間:2023-6-4 10:30:57    來源:新華社

  6月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中國曆史研究院。

  中國曆史研究院是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國家級曆史學研究機構,主要職責是統籌指導全國曆史研究工作,整合資源和力量製定新時代中國曆史研究規劃,組織實施國家史學重大學術項目,於2019年1月3日在京成立。習近平總書記致信表示祝賀,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係統研究中國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曆史規律,在對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此次到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希望你們繼承優良傳統,團結凝聚全國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不斷提高研究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中國史學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曆史研究院坐落在連通古今的“文化之脊”——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文化綜合區,建築總麵積約10萬平方米。古意盎然的樓宇上,一個碩大的篆書“史”字懸掛其間,古樸而厚重,彰顯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這是5月23日拍攝的中國曆史研究院內景。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曆史是一麵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中國曆史研究院的成立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標誌著中國史學擁有了一個集合性、全要素、體係化、國家級學術中心,而且為展開更具融合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史學研究開辟了嶄新路徑。

  統籌史林,建章立製。2019年9月,中國曆史研究院組建由全國58位著名史學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和學術谘詢委員會,我國曆史學科權威的學術指導、學術評價、學術鑒定和學術谘詢機構應運而生。2019年5月,中國曆史研究院牽頭組建“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聯席會議”,首批32個成員單位凝聚力量、相互協作,全國史學研究形成“一盤棋”的濃厚氛圍。

  學術成果,書寫新篇。四年多來,中國曆史研究院啟動《(新編)中國通史》(《中華民族史》)纂修工程,成為新時代中國史學步入高質量發展黃金期的重要標誌;組織開展“中華民族複興史”“清代國家統一史”“中國曆代治理體係研究”等一批重大項目;實施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曆史研究院重大曆史問題研究專項,研究內容涵蓋中華文明起源、中國文化基因、中華文化生命力、國家治理體係等重大前沿理論問題。

  這是5月23日拍攝的中國曆史研究院內景。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讓史學走出象牙塔、走近人民群眾。中國曆史研究院麵向公眾推出公益性“蘭台講堂”,主編出版《十件文物裏的中國故事》《世界簡史》等史學類普及讀物,參與製作大型曆史文化類節目《典籍裏的中國》《中國考古大會》等,讓厚重的曆史、深邃的思想通過創造性轉化,穿越時空,飛入尋常百姓家。

  讓文物講述,讓曆史言說。在中國曆史研究院,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這是我國第一家國家級考古博物館,展區麵積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全館以“曆史中國 鼎鑄文明”為主題,以“倉儲式陳列、沉浸式體驗”為特點,主要展品為中國曆史研究院珍藏的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和珍貴古籍文獻資料,融文物展陳、遺產保護、學術研究為一體。重點展示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代各個時期我國的珍貴文物文獻,集中呈現我國社會形態形成發展的曆史脈絡,突出展現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演進和中外文明交流的曆史圖景。

  經世致用、古為今用,從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曆史長河中汲取回應時代發展要求、把握未來發展大勢的智慧,中國曆史研究院正奮力書寫新時代中國史學的燦爛華章!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新聞多一點丨中國曆史研究院:知古鑒今,資政育人
    2023-6-4 10:30:57    來源:新華社

      6月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中國曆史研究院。

      中國曆史研究院是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國家級曆史學研究機構,主要職責是統籌指導全國曆史研究工作,整合資源和力量製定新時代中國曆史研究規劃,組織實施國家史學重大學術項目,於2019年1月3日在京成立。習近平總書記致信表示祝賀,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係統研究中國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曆史規律,在對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此次到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希望你們繼承優良傳統,團結凝聚全國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不斷提高研究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中國史學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曆史研究院坐落在連通古今的“文化之脊”——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文化綜合區,建築總麵積約10萬平方米。古意盎然的樓宇上,一個碩大的篆書“史”字懸掛其間,古樸而厚重,彰顯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這是5月23日拍攝的中國曆史研究院內景。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曆史是一麵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中國曆史研究院的成立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標誌著中國史學擁有了一個集合性、全要素、體係化、國家級學術中心,而且為展開更具融合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史學研究開辟了嶄新路徑。

      統籌史林,建章立製。2019年9月,中國曆史研究院組建由全國58位著名史學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和學術谘詢委員會,我國曆史學科權威的學術指導、學術評價、學術鑒定和學術谘詢機構應運而生。2019年5月,中國曆史研究院牽頭組建“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聯席會議”,首批32個成員單位凝聚力量、相互協作,全國史學研究形成“一盤棋”的濃厚氛圍。

      學術成果,書寫新篇。四年多來,中國曆史研究院啟動《(新編)中國通史》(《中華民族史》)纂修工程,成為新時代中國史學步入高質量發展黃金期的重要標誌;組織開展“中華民族複興史”“清代國家統一史”“中國曆代治理體係研究”等一批重大項目;實施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曆史研究院重大曆史問題研究專項,研究內容涵蓋中華文明起源、中國文化基因、中華文化生命力、國家治理體係等重大前沿理論問題。

      這是5月23日拍攝的中國曆史研究院內景。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讓史學走出象牙塔、走近人民群眾。中國曆史研究院麵向公眾推出公益性“蘭台講堂”,主編出版《十件文物裏的中國故事》《世界簡史》等史學類普及讀物,參與製作大型曆史文化類節目《典籍裏的中國》《中國考古大會》等,讓厚重的曆史、深邃的思想通過創造性轉化,穿越時空,飛入尋常百姓家。

      讓文物講述,讓曆史言說。在中國曆史研究院,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這是我國第一家國家級考古博物館,展區麵積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全館以“曆史中國 鼎鑄文明”為主題,以“倉儲式陳列、沉浸式體驗”為特點,主要展品為中國曆史研究院珍藏的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和珍貴古籍文獻資料,融文物展陳、遺產保護、學術研究為一體。重點展示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代各個時期我國的珍貴文物文獻,集中呈現我國社會形態形成發展的曆史脈絡,突出展現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演進和中外文明交流的曆史圖景。

      經世致用、古為今用,從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曆史長河中汲取回應時代發展要求、把握未來發展大勢的智慧,中國曆史研究院正奮力書寫新時代中國史學的燦爛華章!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