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習語品讀|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
更新時間:2023-6-25 14:16:11    來源:央視網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文章,風格鮮明、思想深邃、內涵深刻,用曆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這些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充滿魅力的語言,是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動體現。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推出“習語品讀”係列,以“新聞漫畫+文字品讀”的形式,帶您從不同維度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家,糧食安全一直被視為“國之大者”。地為糧之本,想要牢牢端穩中國飯碗,保護好耕地是核心要義。

  每年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自2019年以來,“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已連續五年成為全國“土地日”的宣傳主題,旨在號召全社會樹立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意識,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而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之所係的頭等大事。

  2020年12月28日,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

  2022年3月6日,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再次強調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麵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總書記連續兩次用“長牙齒”來巧喻能“咬人”的嚴格措施,要求保護耕地的措施要夠“剛”、夠“硬核”,能夠真正“咬得疼”違規者,體現出他“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堅定決心和戰略定力。

  這份對耕地保護真抓實幹的良苦用心,可以一直追溯到習近平年輕的時候。

  習近平當知青的梁家河村是典型的陝北黃土高原地貌,溝壑縱橫、常年幹旱,需要靠天吃飯。1974年1月,20歲的習近平成為了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社員們淤地造田,攔河打壩,增加農田麵積。

  在和村民在聊天時,他若有所思:“黑子,你說咱梁家河為啥窮?為啥吃不飽飯?就是因為土地太少了。這裏打上壩,增加這麼大麵積的水澆地,以後梁家河的子子孫孫都會受益。咱說啥也得幹成這個事!”

  言出必行。在他的帶動下,村裏增加了幾十畝耕地。他帶領大家打出的壩頂的土地,成為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於灌溉的土地,至今仍是梁家河最肥沃的一方良田。

  在河北正定,習近平作出了“要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須向荒灘進軍”的決策部署,一直沉睡的荒灘種上了果樹、花生、小雜糧,正定的人均收入實現了翻一番。

  在福建,習近平曾先後5次到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長汀調研指導,發出了徹底消滅荒山的動員令,讓“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的舊貌換了新顏。

  在浙江,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撰文指出,土地要素製約是一個硬製約,在土地問題上要“長期從緊過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回望習近平總書記的國內考察足跡,他幾乎走遍了主要農區,多次深入田間地頭看收成,反複強調保護耕地的重要性。截至2022年底,全國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任重道遠。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璿

  編 輯丨魯楊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孟利錚 孫潔 範立君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習語品讀|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
2023-6-25 14:16:11    來源:央視網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文章,風格鮮明、思想深邃、內涵深刻,用曆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這些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充滿魅力的語言,是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動體現。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推出“習語品讀”係列,以“新聞漫畫+文字品讀”的形式,帶您從不同維度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家,糧食安全一直被視為“國之大者”。地為糧之本,想要牢牢端穩中國飯碗,保護好耕地是核心要義。

  每年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自2019年以來,“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已連續五年成為全國“土地日”的宣傳主題,旨在號召全社會樹立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意識,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而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之所係的頭等大事。

  2020年12月28日,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

  2022年3月6日,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再次強調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麵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總書記連續兩次用“長牙齒”來巧喻能“咬人”的嚴格措施,要求保護耕地的措施要夠“剛”、夠“硬核”,能夠真正“咬得疼”違規者,體現出他“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堅定決心和戰略定力。

  這份對耕地保護真抓實幹的良苦用心,可以一直追溯到習近平年輕的時候。

  習近平當知青的梁家河村是典型的陝北黃土高原地貌,溝壑縱橫、常年幹旱,需要靠天吃飯。1974年1月,20歲的習近平成為了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社員們淤地造田,攔河打壩,增加農田麵積。

  在和村民在聊天時,他若有所思:“黑子,你說咱梁家河為啥窮?為啥吃不飽飯?就是因為土地太少了。這裏打上壩,增加這麼大麵積的水澆地,以後梁家河的子子孫孫都會受益。咱說啥也得幹成這個事!”

  言出必行。在他的帶動下,村裏增加了幾十畝耕地。他帶領大家打出的壩頂的土地,成為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於灌溉的土地,至今仍是梁家河最肥沃的一方良田。

  在河北正定,習近平作出了“要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須向荒灘進軍”的決策部署,一直沉睡的荒灘種上了果樹、花生、小雜糧,正定的人均收入實現了翻一番。

  在福建,習近平曾先後5次到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長汀調研指導,發出了徹底消滅荒山的動員令,讓“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的舊貌換了新顏。

  在浙江,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撰文指出,土地要素製約是一個硬製約,在土地問題上要“長期從緊過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回望習近平總書記的國內考察足跡,他幾乎走遍了主要農區,多次深入田間地頭看收成,反複強調保護耕地的重要性。截至2022年底,全國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任重道遠。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璿

  編 輯丨魯楊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孟利錚 孫潔 範立君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