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習近平的文化足跡|曲阜“三孔”:儒風千載文脈傳
更新時間:2023-6-26 8:13:4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濟南6月25日電 題:曲阜“三孔”:儒風千載文脈傳

  新華社記者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方向。

  兩千多年來,先賢孔子以學立身,成為“萬世師表”,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

  2014年9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論語》的開篇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與會各國嘉賓。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古城曲阜以孔府、孔廟、孔林“老三孔”為原點,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尼山聖境“新三孔”為延伸,深耕文化沃土,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在實踐中激發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啟迪新時代的哲思。

  走進“三孔”:感悟千年積澱文化殿堂

  古木參天,廟堂巍峨,宅院深深。夏至時節的山東曲阜,似火的驕陽沒有阻擋住人們拜謁先哲的腳步。孔府、孔廟、孔林氣勢恢宏、光芒璀璨,儒風千載、文脈相傳。

  坐落於曲阜南北城市中軸線上的孔廟古代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大成殿月台上,絲竹悅耳、雅樂悠揚,盡顯中華禮樂之美。

  孔廟東側,是以青磚灰瓦建築為主體的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

  曲阜城北,孔林——孔子的長眠之地,碑刻數量眾多,蒼鬆翠柏夾道侍立。神道長達千米,通往“至聖林”深處,仿佛伸向悠遠的曆史。

  1994年,“三孔”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國,應該從孔子開始;要更好地了解孔子,就要走進‘三孔’。”孔子研究院原院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說,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理念,時至今日仍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2013年11月,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時,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習近平總書記饒有興趣地拿起來:“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永續,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引用《論語》等儒學經典,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

  今天,人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足跡,徜徉在占地約240畝的孔府,感受九進院落、三路布局的堂皇威嚴,駐足於俯拾皆是的楹聯家訓前,汲取文化的力量。

  “今年以來,‘三孔’景區接待遊客數量明顯增加,已達360萬人次,其中許多是研學教育班次,成為了傳統文化研學遊重要目的地。”曲阜市三孔文化旅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磊說。

  鴻典皇皇:照亮中華盛世嶄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安身立命、治國安邦之根本。

  曲阜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每個周末,印社的篆刻老師帶領孩子們一筆一畫體驗印信文化的魅力。隨著一枚枚以儒家文化為主題的印章製作完成,蘸取印泥,落章為信。

  曲阜印社篆刻老師張國旗說:“以印為媒、弘揚誠信。學習篆刻不僅是一種文化陶冶,更是為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印刻在孩子們的心裏。”

  世事變遷,家風不移。《孔氏祖訓箴規》雲:“祖訓宗規,朝夕教訓子孫,務要讀書明理”。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孔府重光門政德教育現場教學點教員孔明慧向學員詳細講解儒家家風家教,包括孔家“詩禮傳家”家風等。

  一些參加培訓的學員說,家風是個人成長中的“護身符”。家風好,則民風好,國風好。儒家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積澱中華民族深沉的人文精神追求,也將照亮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篇章。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濟寧政德教育幹部學院教授李敬學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誌道忠誠、為民擔當、修身齊家等寶貴思想,對提高幹部執政能力和政德修養很有教益。近年來,濟寧政德教育幹部學院探索出一套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禮樂教學“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創作教學劇目,豐富教學方式,取得較好效果。

  “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千百年來,儒家思想所蘊含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為政以德、仁民愛物”的政治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修齊治平、經世致用”的家國情懷,“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的道德主張……不斷滋養著古城曲阜,乃至巍巍中華的每一寸土地。儒韻民風代代相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在時代發展中淬煉成金。

  返本開新:品味儒風雅韻時代新生

  孔廟神道南延伸線上,孔子研究院赫然矗立。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孔子研究院成為專門的儒學研究機構。

  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考察時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網羅經誥,玉振金聲。近年來,孔子研究院把儒學研究闡發作為基礎性、先導性工作,聚焦“論語學研究”“中華禮樂文明研究”“《孔子家語》研究”等學術專題,產生了一係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特別是由儒學大家領銜的“翻譯中國”項目,已推進6年多。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劉續兵說,“翻譯中國”項目旨在對儒學重要概念進行準確、完整翻譯,已出版係列專著,為中國對外講述儒學、世界了解儒學提供了跨文化闡釋哲學術語工具書。

  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發行量總計已達50多萬冊,被譯成英語、德語、韓語等16種文字,遠赴美國、韓國、吉爾吉斯斯坦等10餘個國家。

  2018年,北距孔廟4公裏處,一座融合了孔廟大成殿和漢唐風格的現代建築拔地而起,這就是展示孔子生平、思想以及孔氏後裔生活的孔子博物館。在這裏,70萬件珍貴文物得到妥善保護,並為學術研究提供不竭滋養。

  步入主展館,肅穆、莊重之感撲麵而來。記者看到,序廳內的巨大孔子像浮現在乳白色書牆上,在燈光變化下時隱時現,書牆展示了《論語》《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等諸多闡釋孔子思想的代表作;《孔子聖跡圖》大型互動廳內,通過VR等技術生動演繹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一部《論語》,藏著中國人的精神根脈”“儒家經典,是世界讀懂中國文明的密碼”……觀眾留言中,滿是自信與自豪。

  孔子博物館珍藏著具有鮮明中國傳統家族特色、極高曆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說:“這些藏品是孔氏家族傳承、中國曆史滄桑的見證,也是孔子和儒學對中國曆史產生深刻影響的記錄。”

  來自山東菏澤的大學生王子謙在孔子博物館禮樂研習所聆聽了兩千多年前的韶樂,身臨其境體會“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音樂,太震撼了,古韻悠長、餘音繞梁。”王子謙說,“我們年輕一代有義務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飽含深情,凝聚力量。

  在6月2日舉行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方向:“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新老“三孔”承前啟後,珠聯璧合,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寫照。

  6月25日至27日,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迎來一場觸摸時代前沿的對話——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2013年以來,曲阜舉辦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世界儒學大會、“國際儒學論壇·2019”等多個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世界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國際文化學術交流活動,為構建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世界提供中華智慧。

  曲阜市文物局局長孔德民說,我們將不斷探索讓優秀傳統文化新起來、活起來、興起來的有效途徑,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記者王念、楊守勇、孫曉輝、張昕怡、袁敏)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習近平的文化足跡|曲阜“三孔”:儒風千載文脈傳
    2023-6-26 8:13:4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濟南6月25日電 題:曲阜“三孔”:儒風千載文脈傳

      新華社記者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方向。

      兩千多年來,先賢孔子以學立身,成為“萬世師表”,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

      2014年9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論語》的開篇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與會各國嘉賓。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古城曲阜以孔府、孔廟、孔林“老三孔”為原點,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尼山聖境“新三孔”為延伸,深耕文化沃土,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在實踐中激發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啟迪新時代的哲思。

      走進“三孔”:感悟千年積澱文化殿堂

      古木參天,廟堂巍峨,宅院深深。夏至時節的山東曲阜,似火的驕陽沒有阻擋住人們拜謁先哲的腳步。孔府、孔廟、孔林氣勢恢宏、光芒璀璨,儒風千載、文脈相傳。

      坐落於曲阜南北城市中軸線上的孔廟古代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大成殿月台上,絲竹悅耳、雅樂悠揚,盡顯中華禮樂之美。

      孔廟東側,是以青磚灰瓦建築為主體的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

      曲阜城北,孔林——孔子的長眠之地,碑刻數量眾多,蒼鬆翠柏夾道侍立。神道長達千米,通往“至聖林”深處,仿佛伸向悠遠的曆史。

      1994年,“三孔”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國,應該從孔子開始;要更好地了解孔子,就要走進‘三孔’。”孔子研究院原院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說,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理念,時至今日仍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2013年11月,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時,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習近平總書記饒有興趣地拿起來:“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永續,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引用《論語》等儒學經典,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

      今天,人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足跡,徜徉在占地約240畝的孔府,感受九進院落、三路布局的堂皇威嚴,駐足於俯拾皆是的楹聯家訓前,汲取文化的力量。

      “今年以來,‘三孔’景區接待遊客數量明顯增加,已達360萬人次,其中許多是研學教育班次,成為了傳統文化研學遊重要目的地。”曲阜市三孔文化旅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磊說。

      鴻典皇皇:照亮中華盛世嶄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安身立命、治國安邦之根本。

      曲阜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每個周末,印社的篆刻老師帶領孩子們一筆一畫體驗印信文化的魅力。隨著一枚枚以儒家文化為主題的印章製作完成,蘸取印泥,落章為信。

      曲阜印社篆刻老師張國旗說:“以印為媒、弘揚誠信。學習篆刻不僅是一種文化陶冶,更是為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印刻在孩子們的心裏。”

      世事變遷,家風不移。《孔氏祖訓箴規》雲:“祖訓宗規,朝夕教訓子孫,務要讀書明理”。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孔府重光門政德教育現場教學點教員孔明慧向學員詳細講解儒家家風家教,包括孔家“詩禮傳家”家風等。

      一些參加培訓的學員說,家風是個人成長中的“護身符”。家風好,則民風好,國風好。儒家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積澱中華民族深沉的人文精神追求,也將照亮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篇章。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濟寧政德教育幹部學院教授李敬學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誌道忠誠、為民擔當、修身齊家等寶貴思想,對提高幹部執政能力和政德修養很有教益。近年來,濟寧政德教育幹部學院探索出一套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禮樂教學“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創作教學劇目,豐富教學方式,取得較好效果。

      “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千百年來,儒家思想所蘊含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為政以德、仁民愛物”的政治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修齊治平、經世致用”的家國情懷,“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的道德主張……不斷滋養著古城曲阜,乃至巍巍中華的每一寸土地。儒韻民風代代相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在時代發展中淬煉成金。

      返本開新:品味儒風雅韻時代新生

      孔廟神道南延伸線上,孔子研究院赫然矗立。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孔子研究院成為專門的儒學研究機構。

      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考察時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網羅經誥,玉振金聲。近年來,孔子研究院把儒學研究闡發作為基礎性、先導性工作,聚焦“論語學研究”“中華禮樂文明研究”“《孔子家語》研究”等學術專題,產生了一係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特別是由儒學大家領銜的“翻譯中國”項目,已推進6年多。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劉續兵說,“翻譯中國”項目旨在對儒學重要概念進行準確、完整翻譯,已出版係列專著,為中國對外講述儒學、世界了解儒學提供了跨文化闡釋哲學術語工具書。

      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發行量總計已達50多萬冊,被譯成英語、德語、韓語等16種文字,遠赴美國、韓國、吉爾吉斯斯坦等10餘個國家。

      2018年,北距孔廟4公裏處,一座融合了孔廟大成殿和漢唐風格的現代建築拔地而起,這就是展示孔子生平、思想以及孔氏後裔生活的孔子博物館。在這裏,70萬件珍貴文物得到妥善保護,並為學術研究提供不竭滋養。

      步入主展館,肅穆、莊重之感撲麵而來。記者看到,序廳內的巨大孔子像浮現在乳白色書牆上,在燈光變化下時隱時現,書牆展示了《論語》《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等諸多闡釋孔子思想的代表作;《孔子聖跡圖》大型互動廳內,通過VR等技術生動演繹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一部《論語》,藏著中國人的精神根脈”“儒家經典,是世界讀懂中國文明的密碼”……觀眾留言中,滿是自信與自豪。

      孔子博物館珍藏著具有鮮明中國傳統家族特色、極高曆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說:“這些藏品是孔氏家族傳承、中國曆史滄桑的見證,也是孔子和儒學對中國曆史產生深刻影響的記錄。”

      來自山東菏澤的大學生王子謙在孔子博物館禮樂研習所聆聽了兩千多年前的韶樂,身臨其境體會“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音樂,太震撼了,古韻悠長、餘音繞梁。”王子謙說,“我們年輕一代有義務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飽含深情,凝聚力量。

      在6月2日舉行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方向:“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新老“三孔”承前啟後,珠聯璧合,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寫照。

      6月25日至27日,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迎來一場觸摸時代前沿的對話——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2013年以來,曲阜舉辦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世界儒學大會、“國際儒學論壇·2019”等多個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世界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國際文化學術交流活動,為構建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世界提供中華智慧。

      曲阜市文物局局長孔德民說,我們將不斷探索讓優秀傳統文化新起來、活起來、興起來的有效途徑,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記者王念、楊守勇、孫曉輝、張昕怡、袁敏)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