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古城悠悠
更新時間:2023-6-27 8:15:16    來源:央視網

編者按:“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登古城、訪書院、尋文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探尋中華文明、守護中華文化始終飽含深情、念茲在茲。央視網《聯播+》欄目特別策劃《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係列稿件,與您一起感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聯播+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

古城,是外鄉人眼中的風景,也是故鄉人心中的鄉愁,一直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

一次次踏訪古城,一次次觸摸曆史,總書記一以貫之強調保護的重要性。在他心中,“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產”。

四十多年前,不滿29歲的習近平來到河北正定縣任職。當時正定有多處國家級文物年久失修,習近平很痛心:“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後人。”他身體力行推動文物搶救和保護工作:組織文物普查、修複古寺古碑、健全保護製度……如今,正定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有記憶的城”——古街古樓、古寺古塔,一磚一瓦都是文化,城牆街巷皆有故事。 

正定古城始建於1600多年前,在曆史上有“燕南古郡,京師屏障”之稱,也被稱為北方雄鎮。在正定城內,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各個曆史時期的文物、建築遺跡都能找到,有文物遺存“九朝不斷代”的美譽。

2015年2月15日傍晚,正在西安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古城牆考察城牆保護狀況。在南門的城牆博物館,一張南門護城河的新水景圖吸引了總書記的注意。總書記在這裏停留時間最長。聽說西安把“八水繞長安”改成“八水潤長安”,總書記稱讚改得好。在南門內西甬道,總書記撫摸著一塊塊浸潤著曆史的牆磚由衷讚歎:“城牆如此堅固、巍峨,很有古都氣勢!”他鄭重囑托:“這是世界級的寶貝,要保護傳承好。”

西安,古稱長安,十三朝古都,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赫赫宗周、巍巍秦漢、泱泱盛唐……中華文明悠遠厚重的曆史在這裏留下了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產。其中,始建於隋唐、擴建於明代的西安城牆,是我國現存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

2019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北京胡同考察。他從草廠四條北口下車,踏著青石板往胡同裏走,感受著老北京特有的京味民俗撲麵而來。考察中,總書記對北京開展舊城保護整治的思路和做法表示肯定。他強調,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跡、保存曆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北京老城作為我國數千年曆史上唯一保存下來的古都,是曆史文脈的承載。胡同、四合院被稱為北京的魂,也是這座古城發展變遷的縮影,蘊含著濃鬱的文化氣息。

2020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潮州古城考察。總書記沿著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的廣濟橋步行,察看橋亭、浮橋,聽取廣濟橋修複保護情況介紹。步行穿過廣濟橋畔的廣濟門後,總書記沿石階登上廣濟樓。考察中,總書記囑托:“我們愛這個城市,就要嗬護好她、建設好她。”“要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曆史和當代相得益彰。”

潮州之名,始於隋朝開皇十一年(591年),是“潮文化”的發祥地。這座古城素有“嶺東首邑”“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的美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作為有著16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擁有文物景點1300餘處,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22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遙古城,自迎薰門步行入城,登上城牆俯瞰全貌,又先後參觀平遙縣署、日昇昌票號博物館,隨後來到古城南大街,沿街巷察看古城風貌。這次考察平遙古城時,總書記再談“三個敬畏”。他說,曆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走進平遙,就如同走進一座大型曆史博物館。精美的木雕、華彩的琉璃、靈動的石刻……步步有曆史,處處見文化。1997年,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古城悠悠
2023-6-27 8:15:16    來源:央視網

編者按:“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登古城、訪書院、尋文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探尋中華文明、守護中華文化始終飽含深情、念茲在茲。央視網《聯播+》欄目特別策劃《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係列稿件,與您一起感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聯播+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

古城,是外鄉人眼中的風景,也是故鄉人心中的鄉愁,一直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

一次次踏訪古城,一次次觸摸曆史,總書記一以貫之強調保護的重要性。在他心中,“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產”。

四十多年前,不滿29歲的習近平來到河北正定縣任職。當時正定有多處國家級文物年久失修,習近平很痛心:“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後人。”他身體力行推動文物搶救和保護工作:組織文物普查、修複古寺古碑、健全保護製度……如今,正定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有記憶的城”——古街古樓、古寺古塔,一磚一瓦都是文化,城牆街巷皆有故事。 

正定古城始建於1600多年前,在曆史上有“燕南古郡,京師屏障”之稱,也被稱為北方雄鎮。在正定城內,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各個曆史時期的文物、建築遺跡都能找到,有文物遺存“九朝不斷代”的美譽。

2015年2月15日傍晚,正在西安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古城牆考察城牆保護狀況。在南門的城牆博物館,一張南門護城河的新水景圖吸引了總書記的注意。總書記在這裏停留時間最長。聽說西安把“八水繞長安”改成“八水潤長安”,總書記稱讚改得好。在南門內西甬道,總書記撫摸著一塊塊浸潤著曆史的牆磚由衷讚歎:“城牆如此堅固、巍峨,很有古都氣勢!”他鄭重囑托:“這是世界級的寶貝,要保護傳承好。”

西安,古稱長安,十三朝古都,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赫赫宗周、巍巍秦漢、泱泱盛唐……中華文明悠遠厚重的曆史在這裏留下了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產。其中,始建於隋唐、擴建於明代的西安城牆,是我國現存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

2019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北京胡同考察。他從草廠四條北口下車,踏著青石板往胡同裏走,感受著老北京特有的京味民俗撲麵而來。考察中,總書記對北京開展舊城保護整治的思路和做法表示肯定。他強調,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跡、保存曆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北京老城作為我國數千年曆史上唯一保存下來的古都,是曆史文脈的承載。胡同、四合院被稱為北京的魂,也是這座古城發展變遷的縮影,蘊含著濃鬱的文化氣息。

2020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潮州古城考察。總書記沿著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的廣濟橋步行,察看橋亭、浮橋,聽取廣濟橋修複保護情況介紹。步行穿過廣濟橋畔的廣濟門後,總書記沿石階登上廣濟樓。考察中,總書記囑托:“我們愛這個城市,就要嗬護好她、建設好她。”“要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曆史和當代相得益彰。”

潮州之名,始於隋朝開皇十一年(591年),是“潮文化”的發祥地。這座古城素有“嶺東首邑”“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的美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作為有著16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擁有文物景點1300餘處,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22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遙古城,自迎薰門步行入城,登上城牆俯瞰全貌,又先後參觀平遙縣署、日昇昌票號博物館,隨後來到古城南大街,沿街巷察看古城風貌。這次考察平遙古城時,總書記再談“三個敬畏”。他說,曆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走進平遙,就如同走進一座大型曆史博物館。精美的木雕、華彩的琉璃、靈動的石刻……步步有曆史,處處見文化。1997年,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