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大江煥新顏——人文經濟學視野下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觀察
更新時間:2023-6-30 14:55:52    來源:新華社



開欄的話: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長江流域省份考察,並先後在重慶、武漢、南京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為新時代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謀篇布局、把脈定向,形成治江方略。

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的引領下,長江沿線省份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當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中華民族母親河生機盎然、煥發新顏,正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新華社擬推出“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行進式報道,圍繞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社會“五位一體”,係統梳理長江經濟帶發生的滄桑巨變。

萬裏長江飄玉帶,大潮奔湧繪宏圖。

從三江源頭到三峽庫區,再到黃浦江畔,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中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形成完整的自然經濟社會大係統,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

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長江中遊城市群,再到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麵推動”,站在曆史和全局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謀篇布局、把脈定向,強調要“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06:06

人水和諧: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夜深,湖北宜昌,三峽大壩上遊的秭歸港茅坪遊輪碼頭寧靜祥和。雖然聞不到刺鼻的柴油味、聽不到發動機轟鳴聲,但停靠在這裏的“長江三峽10”號遊輪上卻燈火通明。

宜昌是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所在地,2015年起,當地開始探索岸電建設。“截至今年5月底,長江宜昌段各類船舶累計使用岸電達2634萬千瓦時,相當於替代燃油6190噸,減少有害氣體排放19500噸,為船舶節約用能成本3000萬元以上。”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服務人員李興衡說,汙染排放降低,三峽庫區環境更好了,旅遊品質也大幅度提升。

船舶行駛在三峽大壩上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水域(2023年6月10日攝)。新華社發(鄭家裕 攝)

夜幕下,高峽平湖,波瀾不興。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1000多年前唐朝詩人杜甫詩中描繪的情景,如今在壯闊的三峽庫區再現人水和諧新篇章。

在湖北省宜昌市,船舶有序通過三峽樞紐五級船閘(2023年1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罡 攝)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由於汙水直排入江、化工企業圍江、碼頭砂石堆積等原因,長江一度水質持續惡化、生態功能退化,生態係統敲響警鍾。

治好“長江病”,要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係統治療。

貴州省畢節市烏江源百裏畫廊景色(2022年5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烏江流域,因磷化工生產基地密集曾被汙染事件所困擾。貴州省按照“標本兼治、源頭優先、末端兜底”思路,關閉一批工藝技術落後、資源開采效率低下的中小型磷礦;積極利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改造提升磷化工業精細化水平;在全國率先實施“以渣定產”,倒逼磷化工企業提高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率……2022年,烏江水係92個監測斷麵中,Ⅰ類至Ⅲ類水質斷麵占比達96.7%,總體水質為“優”。

長江岸線綜合整治攻堅、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綠色轉型、長江入河排汙口溯源整治、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製定頒布長江保護法……一場場生態保護修複攻堅戰接連打響。

市民在湖北省宜昌市濱江公園燈塔廣場遊玩(2022年10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該廣場是在實施岸線複綠等綜合措施後,由老舊碼頭改造而成。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治汙、減排、淨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加速整改;護山、豐草、清湖,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麵比例為98.1%,同比上升了1個百分點;2020年以來,長江幹流水質連續3年保持Ⅱ類。

要“治標”,更要“治本”。綠色轉型是關鍵所在。

記者走進位於重慶市長壽區長江之濱的國內最大天然氣化工企業中國石化集團重慶川維化工有限公司,隻見其汙水處理廠的排口處水流清澈。

“2022年產生的危險廢物同比下降5.96%,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川維化工安全環保部副經理王峰說,生產甲醇的副產品雜醇油,是該企業產量最大的危險廢物。2020年通過建設精餾裝置回收,將其變成工業燃料,2022年川維化工產生並回收雜醇油約17000噸、收益約3000萬元。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係,綠水青山迸發出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大江流日夜,山水有清音。

“10年來,我們大力推進生態航道建設,護岸工程綠化率達80%以上,生態固灘麵積超300萬平方米。”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副局長李江說,長江岸線整治全麵推進,1361座非法碼頭徹底整改,兩岸綠色生態廊道逐步形成。

在湖北省宜昌市江邊,長江江豚在水中嬉戲(2023年2月27日攝)。根據農業農村部2月28日公布的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結果,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249頭。與2017年上一次科學考察相比,江豚數量出現了止跌回升的曆史性轉折。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從巴山蜀水到荊楚大地,再到江南水鄉,煙囪林立的化工廠整治了,“灰頭土臉”的砂碼頭消失了,“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等珍稀生物回來了……步入仲夏,長江兩岸曾經的工業岸線逐漸成為沿線居民休閑遊玩的好去處。

素有“萬裏長江第一城”美譽的四川宜賓,大力推進長江、岷江、金沙江生態保護廊道建設。全長192公裏的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6億元,建成生態廊道約82公裏以及親水節點、休閑驛站、公園15個,新增沿江綠地約300公頃。三江六岸,花草叢生,鷗鳥翩躚。

在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長江竹島,市民在由河中村改造成的綠色生態公園裏跑步(2023年5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水與人、水與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互利共榮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這是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黃鶴樓(2023年6月14日攝,無人機拚接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長江之畔,武漢黃鶴樓下,觀“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上海黃浦江邊,望“十八潮頭最壯觀,觀潮第一浦江灘”……新時代的“綠色交響曲”,在黃金水道上奏響。

內聯外通:構築高水平開放新高地

6月22日,來自武漢的20標箱、540噸重的硫酸銨運抵湖南懷化國際陸港,貨物將沿著中老鐵路一路南下,最終到達老撾琅勃拉邦。

開往老撾萬象的中老鐵路(懷化—萬象)國際貨運列車在湖南懷化國際陸港準備發車(2023年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這批貨物的發運是鄂湘贛三省合力推動東盟班列開行的首例成功探索。此批貨物,在疊加享受各項補貼政策後,運輸成本預計比此前的運輸方式降低近50%。

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長江經濟帶沿線省份正合力繪就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的宏闊藍圖。

接納百川,彙聚千流,穿巴蜀,過荊楚,行贛皖,經吳越,奔流不息的長江本就有著開放包容、兼容並蓄的特質。

協同聯動,區域交通大網絡日益暢通——

6月24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正式投入運營,並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實現無縫換乘,長三角核心城市間首次實現地鐵係統跨省互聯互通。

乘客在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花橋站進站乘車(2023年6月24日攝)。當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正式投入運營,並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實現無縫換乘,長三角核心城市間首次實現地鐵係統跨省互聯互通。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是長江流域深化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俯瞰長江流域,鐵路、公路建設工地星羅棋布,水運、航運線路越織越密,江海聯運、鐵水聯運等多式聯運架起立體交通網。

長江上遊,成渝中線高鐵、成達萬高鐵被納入國家規劃;長江中遊,鄂湘贛三省加快打造長江中遊城市群“組合港”;長江下遊,杭紹台鐵路、合杭高鐵湖杭段開通……

長江經濟帶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的效益開始顯現,尤其是長江黃金水道功能顯著提升,幹線擁有億噸大港15個,幹支線高等級航道裏程達上萬公裏,實現5萬噸級海輪直達南京、萬噸級船舶直達武漢、3000噸級船舶直達重慶。

據介紹,2022年,長江幹線貨物吞吐量達35.9億噸,占全國內河的64.6%,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要通道。

互聯互通,流域經濟互動日益強化——

塔吊林立,舟船穿梭。

江蘇太倉港碼頭(2023年3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6月初的江蘇太倉港正和集裝箱碼頭,一片繁忙生產景象。“除了水深條件和地理位置好,太倉港還與作為世界最大集裝箱港口之一的上海形成了聯動發展。”太倉港口管委會副主任周曉荷向記者介紹,上海港不但參與了太倉港的碼頭投資,太倉和上海之間還開通了“太申快航”,源源不斷的集裝箱從太倉港出發,乘坐“水上巴士”運至上海港,再發往全球。

協同發展步伐加快,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動提速。

據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統計,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已有140項政務服務事項在41個城市跨省市通辦。

開放為先,輻射全球聯運網絡日益構建——

5月31日,一天內7列返程中歐班列滿載物資抵達武漢吳家山車站。這個漢丹線上曾經不起眼的貨運三等站,因中歐班列而變得越來越繁忙。

吳家山車站貨運負責人劉宏濤告訴記者,中歐班列(武漢)今年以來的開行量已超去年全年,開往歐洲的中歐班列數和從歐洲返回的單日列數不斷創新高。

船舶在湖北省武漢市陽邏港區水域行駛(2023年6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雖深居內陸,武漢立足黃金水道,正加快與世界融合。走陸路,中歐班列(武漢)通過48條跨境運輸線路,輻射亞歐大陸40個國家、112個城市,聯通歐洲、覆蓋中亞、銜接日韓、連接東盟。走水路,陽邏港以自身為物流節點,以長江幹線為軸,形成長江內支線及多式聯運通道為“內陸輻”,江海聯運漢亞直航和中歐班列為“遠洋輻”的全球性多式聯運網絡。

江海暢流,天地廣闊;大江奔流,巨龍起舞。

看東部,長三角一體化騰飛;看中部,長江中遊城市群崛起;看西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興盛……沿江省市聯動發展,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創新驅動: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從古至今,浩蕩長江時刻葆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進取的活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文特質,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進求“新”。

為聽障人士服務的手語數字人,幾分鍾就能完成三維建模的智能軟件,可以實時查看路況的立體地圖……在張江科學城,一家小型創業企業也能開發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應用。

“我們與上海科技大學聯合完成了這些應用的開發。”疊境數字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朝華告訴記者,公司是高校孵化出來的企業,不僅技術源於上海科技大學,物理空間上也隻有一路之隔。

遊客在上海外灘欣賞浦東陸家嘴景色(2019年8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眼下,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長江沿岸茁壯成長。2015年至2022年,長江經濟帶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提升到2.52%,一批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加快形成。

聯動創新,長江經濟帶產業鏈條環環相扣。

今年3月16日,武漢舉行的“第二屆長江科技創新要素大會”在發布了300餘項先進技術成果的同時,鄂湘贛三省科技部門還共同啟動了長江中遊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平台共創雲和三省大學科技園聯盟。

這是長江中遊三省加快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長江中遊城市群聚力打造基於創新資源、產業優勢和實際需求的協同創新共同體。長江中遊城市群科技創新聯盟已有2200餘家科技服務機構入駐,累計促成科技服務交易327筆、交易額達1.21億元。

從長江中遊向西眺望,成渝地區的創新協作更加密切;向東遠眺,長三角城市群產、學、研正在深度融合。

引領創新,崛起高質量發展高地。

放眼長江流域,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揮協同聯動的整體優勢,長江經濟帶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天府新區,首批天府實驗室已建成運行,聚集國家級科研機構26家,落地國家級創新平台96個,引進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65個;

兩江新區,著力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形成以重慶為核心、成渝聯動、輻射西部10省份的標識解析網絡;

這是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中國光穀科技會展中心拍攝的“5G+工業互聯網成果展”現場(2021年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中國光穀”,2022年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家,新認定“瞪羚企業”559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5200家;

長江東端,長三角三省一市2022年相互間技術合同輸出25273項、技術交易金額達1863.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3%、112.5%……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長江經濟帶常住人口數量占全國比重為43.1%;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為46.5%。“半壁江山”的特殊地位更加凸顯。

江水浩蕩,奔騰不息。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取得明顯進展,支撐和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奮進新時代,長江經濟帶正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風帆高懸!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大江煥新顏——人文經濟學視野下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觀察
2023-6-30 14:55:52    來源:新華社



開欄的話: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長江流域省份考察,並先後在重慶、武漢、南京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為新時代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謀篇布局、把脈定向,形成治江方略。

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的引領下,長江沿線省份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當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中華民族母親河生機盎然、煥發新顏,正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新華社擬推出“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行進式報道,圍繞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社會“五位一體”,係統梳理長江經濟帶發生的滄桑巨變。

萬裏長江飄玉帶,大潮奔湧繪宏圖。

從三江源頭到三峽庫區,再到黃浦江畔,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中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形成完整的自然經濟社會大係統,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

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長江中遊城市群,再到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麵推動”,站在曆史和全局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謀篇布局、把脈定向,強調要“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06:06

人水和諧: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夜深,湖北宜昌,三峽大壩上遊的秭歸港茅坪遊輪碼頭寧靜祥和。雖然聞不到刺鼻的柴油味、聽不到發動機轟鳴聲,但停靠在這裏的“長江三峽10”號遊輪上卻燈火通明。

宜昌是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所在地,2015年起,當地開始探索岸電建設。“截至今年5月底,長江宜昌段各類船舶累計使用岸電達2634萬千瓦時,相當於替代燃油6190噸,減少有害氣體排放19500噸,為船舶節約用能成本3000萬元以上。”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服務人員李興衡說,汙染排放降低,三峽庫區環境更好了,旅遊品質也大幅度提升。

船舶行駛在三峽大壩上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水域(2023年6月10日攝)。新華社發(鄭家裕 攝)

夜幕下,高峽平湖,波瀾不興。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1000多年前唐朝詩人杜甫詩中描繪的情景,如今在壯闊的三峽庫區再現人水和諧新篇章。

在湖北省宜昌市,船舶有序通過三峽樞紐五級船閘(2023年1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罡 攝)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由於汙水直排入江、化工企業圍江、碼頭砂石堆積等原因,長江一度水質持續惡化、生態功能退化,生態係統敲響警鍾。

治好“長江病”,要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係統治療。

貴州省畢節市烏江源百裏畫廊景色(2022年5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烏江流域,因磷化工生產基地密集曾被汙染事件所困擾。貴州省按照“標本兼治、源頭優先、末端兜底”思路,關閉一批工藝技術落後、資源開采效率低下的中小型磷礦;積極利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改造提升磷化工業精細化水平;在全國率先實施“以渣定產”,倒逼磷化工企業提高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率……2022年,烏江水係92個監測斷麵中,Ⅰ類至Ⅲ類水質斷麵占比達96.7%,總體水質為“優”。

長江岸線綜合整治攻堅、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綠色轉型、長江入河排汙口溯源整治、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製定頒布長江保護法……一場場生態保護修複攻堅戰接連打響。

市民在湖北省宜昌市濱江公園燈塔廣場遊玩(2022年10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該廣場是在實施岸線複綠等綜合措施後,由老舊碼頭改造而成。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治汙、減排、淨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加速整改;護山、豐草、清湖,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麵比例為98.1%,同比上升了1個百分點;2020年以來,長江幹流水質連續3年保持Ⅱ類。

要“治標”,更要“治本”。綠色轉型是關鍵所在。

記者走進位於重慶市長壽區長江之濱的國內最大天然氣化工企業中國石化集團重慶川維化工有限公司,隻見其汙水處理廠的排口處水流清澈。

“2022年產生的危險廢物同比下降5.96%,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川維化工安全環保部副經理王峰說,生產甲醇的副產品雜醇油,是該企業產量最大的危險廢物。2020年通過建設精餾裝置回收,將其變成工業燃料,2022年川維化工產生並回收雜醇油約17000噸、收益約3000萬元。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係,綠水青山迸發出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大江流日夜,山水有清音。

“10年來,我們大力推進生態航道建設,護岸工程綠化率達80%以上,生態固灘麵積超300萬平方米。”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副局長李江說,長江岸線整治全麵推進,1361座非法碼頭徹底整改,兩岸綠色生態廊道逐步形成。

在湖北省宜昌市江邊,長江江豚在水中嬉戲(2023年2月27日攝)。根據農業農村部2月28日公布的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結果,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249頭。與2017年上一次科學考察相比,江豚數量出現了止跌回升的曆史性轉折。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從巴山蜀水到荊楚大地,再到江南水鄉,煙囪林立的化工廠整治了,“灰頭土臉”的砂碼頭消失了,“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等珍稀生物回來了……步入仲夏,長江兩岸曾經的工業岸線逐漸成為沿線居民休閑遊玩的好去處。

素有“萬裏長江第一城”美譽的四川宜賓,大力推進長江、岷江、金沙江生態保護廊道建設。全長192公裏的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6億元,建成生態廊道約82公裏以及親水節點、休閑驛站、公園15個,新增沿江綠地約300公頃。三江六岸,花草叢生,鷗鳥翩躚。

在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長江竹島,市民在由河中村改造成的綠色生態公園裏跑步(2023年5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水與人、水與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互利共榮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這是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黃鶴樓(2023年6月14日攝,無人機拚接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長江之畔,武漢黃鶴樓下,觀“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上海黃浦江邊,望“十八潮頭最壯觀,觀潮第一浦江灘”……新時代的“綠色交響曲”,在黃金水道上奏響。

內聯外通:構築高水平開放新高地

6月22日,來自武漢的20標箱、540噸重的硫酸銨運抵湖南懷化國際陸港,貨物將沿著中老鐵路一路南下,最終到達老撾琅勃拉邦。

開往老撾萬象的中老鐵路(懷化—萬象)國際貨運列車在湖南懷化國際陸港準備發車(2023年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這批貨物的發運是鄂湘贛三省合力推動東盟班列開行的首例成功探索。此批貨物,在疊加享受各項補貼政策後,運輸成本預計比此前的運輸方式降低近50%。

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長江經濟帶沿線省份正合力繪就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的宏闊藍圖。

接納百川,彙聚千流,穿巴蜀,過荊楚,行贛皖,經吳越,奔流不息的長江本就有著開放包容、兼容並蓄的特質。

協同聯動,區域交通大網絡日益暢通——

6月24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正式投入運營,並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實現無縫換乘,長三角核心城市間首次實現地鐵係統跨省互聯互通。

乘客在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花橋站進站乘車(2023年6月24日攝)。當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正式投入運營,並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實現無縫換乘,長三角核心城市間首次實現地鐵係統跨省互聯互通。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是長江流域深化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俯瞰長江流域,鐵路、公路建設工地星羅棋布,水運、航運線路越織越密,江海聯運、鐵水聯運等多式聯運架起立體交通網。

長江上遊,成渝中線高鐵、成達萬高鐵被納入國家規劃;長江中遊,鄂湘贛三省加快打造長江中遊城市群“組合港”;長江下遊,杭紹台鐵路、合杭高鐵湖杭段開通……

長江經濟帶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的效益開始顯現,尤其是長江黃金水道功能顯著提升,幹線擁有億噸大港15個,幹支線高等級航道裏程達上萬公裏,實現5萬噸級海輪直達南京、萬噸級船舶直達武漢、3000噸級船舶直達重慶。

據介紹,2022年,長江幹線貨物吞吐量達35.9億噸,占全國內河的64.6%,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要通道。

互聯互通,流域經濟互動日益強化——

塔吊林立,舟船穿梭。

江蘇太倉港碼頭(2023年3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6月初的江蘇太倉港正和集裝箱碼頭,一片繁忙生產景象。“除了水深條件和地理位置好,太倉港還與作為世界最大集裝箱港口之一的上海形成了聯動發展。”太倉港口管委會副主任周曉荷向記者介紹,上海港不但參與了太倉港的碼頭投資,太倉和上海之間還開通了“太申快航”,源源不斷的集裝箱從太倉港出發,乘坐“水上巴士”運至上海港,再發往全球。

協同發展步伐加快,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動提速。

據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統計,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已有140項政務服務事項在41個城市跨省市通辦。

開放為先,輻射全球聯運網絡日益構建——

5月31日,一天內7列返程中歐班列滿載物資抵達武漢吳家山車站。這個漢丹線上曾經不起眼的貨運三等站,因中歐班列而變得越來越繁忙。

吳家山車站貨運負責人劉宏濤告訴記者,中歐班列(武漢)今年以來的開行量已超去年全年,開往歐洲的中歐班列數和從歐洲返回的單日列數不斷創新高。

船舶在湖北省武漢市陽邏港區水域行駛(2023年6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雖深居內陸,武漢立足黃金水道,正加快與世界融合。走陸路,中歐班列(武漢)通過48條跨境運輸線路,輻射亞歐大陸40個國家、112個城市,聯通歐洲、覆蓋中亞、銜接日韓、連接東盟。走水路,陽邏港以自身為物流節點,以長江幹線為軸,形成長江內支線及多式聯運通道為“內陸輻”,江海聯運漢亞直航和中歐班列為“遠洋輻”的全球性多式聯運網絡。

江海暢流,天地廣闊;大江奔流,巨龍起舞。

看東部,長三角一體化騰飛;看中部,長江中遊城市群崛起;看西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興盛……沿江省市聯動發展,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創新驅動: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從古至今,浩蕩長江時刻葆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進取的活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文特質,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進求“新”。

為聽障人士服務的手語數字人,幾分鍾就能完成三維建模的智能軟件,可以實時查看路況的立體地圖……在張江科學城,一家小型創業企業也能開發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應用。

“我們與上海科技大學聯合完成了這些應用的開發。”疊境數字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朝華告訴記者,公司是高校孵化出來的企業,不僅技術源於上海科技大學,物理空間上也隻有一路之隔。

遊客在上海外灘欣賞浦東陸家嘴景色(2019年8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眼下,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長江沿岸茁壯成長。2015年至2022年,長江經濟帶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提升到2.52%,一批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加快形成。

聯動創新,長江經濟帶產業鏈條環環相扣。

今年3月16日,武漢舉行的“第二屆長江科技創新要素大會”在發布了300餘項先進技術成果的同時,鄂湘贛三省科技部門還共同啟動了長江中遊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平台共創雲和三省大學科技園聯盟。

這是長江中遊三省加快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長江中遊城市群聚力打造基於創新資源、產業優勢和實際需求的協同創新共同體。長江中遊城市群科技創新聯盟已有2200餘家科技服務機構入駐,累計促成科技服務交易327筆、交易額達1.21億元。

從長江中遊向西眺望,成渝地區的創新協作更加密切;向東遠眺,長三角城市群產、學、研正在深度融合。

引領創新,崛起高質量發展高地。

放眼長江流域,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揮協同聯動的整體優勢,長江經濟帶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天府新區,首批天府實驗室已建成運行,聚集國家級科研機構26家,落地國家級創新平台96個,引進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65個;

兩江新區,著力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形成以重慶為核心、成渝聯動、輻射西部10省份的標識解析網絡;

這是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中國光穀科技會展中心拍攝的“5G+工業互聯網成果展”現場(2021年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中國光穀”,2022年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家,新認定“瞪羚企業”559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5200家;

長江東端,長三角三省一市2022年相互間技術合同輸出25273項、技術交易金額達1863.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3%、112.5%……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長江經濟帶常住人口數量占全國比重為43.1%;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為46.5%。“半壁江山”的特殊地位更加凸顯。

江水浩蕩,奔騰不息。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取得明顯進展,支撐和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奮進新時代,長江經濟帶正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風帆高懸!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