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廟鎮“555”工作機製精準務實高效
“555”工作機製的核心就是“五抓五提五融入”:抓“頭雁”引領,提升領導力;抓陣地建設,提升組織力;抓製度規範,提升執行力;抓創新發展,提升戰鬥力;抓典型示範,提升推動力;把黨建融入中心工作、融入鄉村振興、融入社會治理、融入精神文明、融入作風建設。
發揮“頭雁效應”,引領中心工作。該鎮始終堅持以黨建“頭雁”促攻堅,抓班子帶隊伍、抓基層強基礎、倡新風樹正氣,高標準、嚴要求推動基層治理工作高質量發展。轄區15個村黨支部時刻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麵對疫情防控、改水改廁、“四城聯創”等中心工作,講政治、顧大局,執行黨的決定、服從黨的安排,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積極主動為事業發展勤奮工作,想方設法完成組織安排的任務,變“要我幹”為“我要幹”,變“推著幹”為“爭著幹”,發揮“頭雁”效應,帶領“群雁”接續奮進,實現開局破題、引領發展。
實施“三管齊下”,力促鄉村振興。該鎮立足區位優勢,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強力推進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為重點,全力促進鄉村振興。一是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該鎮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和標準,種植高效經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積極引導企業、合作社與鄉鎮(街道)對接,實行“三權分置”改革,大力流轉和托管土地。二是都市生態農業格局初步形成。該鎮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作為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的突破口和主攻點,形成既有現代文明、田園風光,又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新模式。三是因地製宜發展文化旅遊項目。
創新“一警兩員”,融入社會治理。設置“一村一警”,創新“一警兩員”基層治理模式,使農村幹部和農村“五老”人員成為社會治安及民事糾紛兼職輔警、義務調解員,是陽廟鎮破解社會治理工作瓶頸的一次創新,同時也是一次改革。農村幹部兼職輔警,是對“楓橋經驗”的踐行和創新,是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身邊問題,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裏”的務實之舉。據了解,陽廟鎮結合實際,開拓思路,以學習“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經驗,按照“配強配齊人員,強化基礎工作”要求,創新推出了“一警兩員”基層治理模式,著力建好兩支隊伍,在自願報名的基礎上,選拔15名農村兩委幹部作為兼職輔警,做到“一村一警”;將33名熱心公益事業的“五老”人員聘為社會矛調員,分別在各村開展工作,兩支隊伍均實行義務工作製。通過組建兩支隊伍,從根本上加強了“打防管控”工作,變“上訪”為“下訪”,及時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力促“新楓橋經驗”在陽廟鎮各村真正落地見效。
推廣“三治融合”,融入精神文明。該鎮北西尚村積極探索以“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新模式,破解了鄉村治理中“誰來治、怎麼治、治什麼”的難題,“治”出了鄉村文明、發展活力、和諧有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該村黨支部主動構建“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疫情防控”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深入開展“舉黨旗、亮黨徽,打頭陣、當先鋒”活動,讓黨旗飄揚在疫情防控一線。
選樹“典型示範”,融入作風建設。該鎮大力選樹典型,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通過選樹疫情防控先進個人及先進集體、“五型公民”等一係列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先鋒榜樣的帶動作用,用身邊人和身邊事教育人、影響人、感召人,使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成為廣大幹部的精神追求和自覺行動。
新形勢下的基層治理工作,需要各個環節協同推進,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推進基層治理的關鍵。下一步,該鎮將時刻以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民意導向,圍繞“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著力解決好群眾最盼、最急、最怨的突出問題,切實築牢社會治理的民心基礎,有效激發大家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依靠群眾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記者 郭樹勳 通訊員 梁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