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社會新聞 > 社會新聞 > 正文

社會新聞

馮春有:百年窯火守護人
□布財勇
更新時間:2023-11-24 11:14:44    來源:焦作日報

  馮春有。 張誌勇 攝

  巧奪天工苦中來,爐火純青立品牌。無悔青春無悔夢,砂鍋窯裏寄情懷。”原焦作市陶瓷三廠南牆外,一處擁有百年曆史的地坑院裏,我市馮河黑砂鍋製作工藝非遺傳承人、市攝影家協會會員馮春有一邊吟誦著新寫的小詩,一邊在砂鍋窯邊忙碌著手中的活計……

  祖傳老窯有傳說

  黑瘦的臉龐透著精明,質樸的語言飽含真誠。這是年逾不惑的馮春有給筆者的印象。“現在幾乎沒有人從事砂鍋製作這一行當了,整個焦作市恐怕隻有我們這一家還在堅守。”馮春有自豪地說。

  受雨水衝刷,在我市東郊形成的那條季節河流,被古人稱為“西河”。據馮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馮氏家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此處定居,於是將“西河”改為“馮河”,形成的村莊後稱為“馮莊”,現隸屬山陽區中星街道。

  馮氏祖先在謀生中,無意間發現這裏擁有製砂鍋的原料——青矸土。這種在地下15米左右才能找到的青矸土僅有50厘米厚。為了獲取這種優質原料,人們往往要先打出一個豎井,然後在井下再挖出一個個橫洞進行開采。後來,人們利用開采後形成的空間生產、居住,進而形成了洞連洞、洞套洞的地坑院奇觀。

  馮春有現在使用的地坑院砂鍋窯是他的爺爺馮文寬建造的,大約建造於上世紀初。他的爺爺活了82歲,於1964年去世。馮春有的爺爺不但建造了這座砂鍋窯,還創立了紅極一時的“泰順號”砂鍋牌子,將馮子珍、馮子瑤兩個侄子(馮春有的兩個伯伯)培養成業界高手,被稱為砂鍋窯上的“活老君”。道清鐵路運營後,馮河砂鍋以“胎薄、樣巧、保鮮、提香”的品質,遠銷京津,甚至走向更遠的地方。據說英福公司的外籍高級職員還把馮河砂鍋當成禮品帶回家。

  “窮補鍋,富碗匠,拍砂鍋將趕上。”砂鍋製作為馮春有的家族積累了財富,也贏得了名聲。據馮氏祖塋碑記載:嘉靖四十一年,歲饑,曾出銀百餘兩,錢二餘千,粟一千三百餘石,以賑喬村、李村等。府憲嘉其濟貧,上其事,蒙恩賜七品冠帶。另外,該家族興辦私塾,重視教育,僅清代就培養出舉人、秀才、庠生20餘位。

  1953年,國家推行手工業改造政策,馮春有身懷絕技的兩個伯伯加入集體性質的砂鍋社,這座家族老窯才熄滅了火紅的爐火。

  重操舊業故事多

  待這座家族老窯的窯火再次被點燃時,時光已來到了1994年。

  “我父親叫馮子新,出生於1950年。由於出生晚的緣故,他沒有學到祖傳的手藝。”馮春有回憶道。

  改革開放後,馮河村的砂鍋製作業再度興起,到1990年,全村湧現出20多家砂鍋作坊。馮春有的父親看到在砂鍋作坊幹活能夠掙錢,便到一家作坊店給人家幫工。“從早上幹到晚上,燒11窯砂鍋,一天能掙3元多。”馮春有說。就這樣,他的父親給別人幫工幹了4年。

  “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父親才決定自己獨立幹。”馮春有說,“父親將爺爺留下的家族老窯改造後,開起了砂鍋作坊。”

  馮春有的父母親整整忙活了一冬天,製成了1000個砂鍋坯胎,晾幹後裝窯待燒。俗話說:“火中取財難。”燒了10多窯後,僅燒成400多個砂鍋。通過仔細分析,馮春有的父親搞清楚了燒成率低的原因:原來老窯有一進一出兩個口,經他改造後成了一個口進出。窯火的火性變了,仍以傳統辦法燒製,自然成品率低。

  燒成的400多個砂鍋賣出後仍掙了400多元,這也堅定了馮春有父親幹下去的決心。隨著技術的成熟,他家的生意越來越好,先後雇五六個人幫忙。“我家的窯高峰時一年能燒400多窯,年產量有3萬多件,這在村裏也算是一個小康戶了。”馮春有說。

  1996年,馮春有高中畢業後,父親怕他在社會上胡混,讓他來窯上幹活。“砂鍋製作看起來簡單,實則相當複雜,要經過碎料、製胎等6道工藝才能完成。”馮春有說,“雖然燒製砂鍋與我所憧憬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但好在每次燒窯後有長達一周間隔期,我可以跑出去玩耍。”馮春有道出了他能在窯上堅持幹下去的理由。

  燒窯兼顧攝影夢

  馮春有自幼喜歡文學。上學期間,他不僅把我國的四大名著看完,還讀了不少世界名著。“《紅與黑》《複活》《三個火槍手》……”馮春有隨口說出一堆書名。

  雖在窯上幹活,馮春有依然擁有自己的青春夢想:當一名攝影記者。“我和父親如同知己朋友,父親任何時候都支持我追逐夢想。”馮春有流露出對父親的深厚感情。

  1996年夏天,得知焦作日報社舉辦新聞報道培訓班,父親立刻支持他報名。馮春有在參加新聞報道培訓班的同時,又參加了新聞攝影培訓班的學習。

  “新聞攝影承載著我的青春夢想,讓我在燒窯的同時打開了一個觀察社會、追求理想的窗口。”馮春有說。剛開始沒有相機,他借鄰居的傻瓜相機使用,後來在父親的支持下買了1台“海鷗”單反相機。

  2002年,父親再次斥資給他買了一台“海鷗DF2000”單反相機。“攝影是個花錢行當,還得有時間耗費,父親從來沒有幹涉過我。”馮春有說。利用燒窯的間隔期,馮春有像放飛的鴿子走向山區、田野、工地,用鏡頭詮釋著青春的理想。

  “剛開始的三四年我的作品從來沒有獲過獎。”馮春有有些灰心。為提高攝影水平,他還去我市一家影樓學習,回來後繼續鑽研攝影藝術創意和後期製作。“拚圖、扣圖、修細節,我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馮春有說。

  轉眼到了2004年,我省舉辦第十四屆河南省攝影藝術展,可馮春有已對攝影失去了信心。父親鼓勵他說:“把你過去拍的照片挑一張寄過去,又不費啥勁。”沒有抱任何希望,馮春有挑了一幅作品寄了出去。偶然中有必然。這幅《苦樂樂章》的攝影作品竟獲得了本屆攝影藝術展三等獎。此後10年間,馮春有每年都有一件以上的攝影作品在中國攝影家協會舉辦的攝影展賽中入展或獲獎。

  然而,美好的青春夢想,卻因一場家庭變故戛然而止。

  繼承父業做砂鍋

  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馮春有的父親因操勞過度導致腦溢血,先後輾轉幾家醫院搶救,縱然花光了家裏所有積蓄也沒能搶救過來。

  給父親辦完後事,回到地坑院,看著父親改造過的老窯、用過的輪盤和那正在研發中的砂壺胎體……睹物思人,馮春有潸然淚下。此前,馮春有的父親早已看到了砂鍋市場的萎縮,便著手進行砂鍋製品的更新換代和新產品開發。可馮春有一門心思放在攝影上,沒有過多操心砂鍋作坊的生產經營,現在對新產品開發心裏沒有一點譜。

  從網上查到四川省雅安市砂鍋製品賣得特別好,馮春有便去該市相關企業學習,看到了人家砂鍋的樣式、品質,特別是了解到技術含量高的砂壺產品市場潛力巨大,心裏頓時豁然開朗。

  回來後,馮春有首先針對自家砂鍋製品過於粗笨的問題,從砂鍋樣式、胎體製作、視覺效果進行重新設計,研發出帶有鍋蓋的砂鍋,並采用寓意好的鯉魚、龍等圖形作為裝飾,讓人們在品味美味的同時,感受到傳統砂鍋更多的文化內涵。

  砂鍋新產品開發完成後,馮春有又轉向砂壺產品研製。馮春有一邊摸索,一邊學習,掌握了父親生前製作砂壺胎體的技術,等攢夠一窯數量後,便決定試燒。第一窯一個也沒有燒成。這時,他的兜裏已經空空如也。

  買原料和燃料都需要錢。他隻好等賣些砂鍋產品後,再買原料和燃料,然後製作好一批砂壺胎體繼續燒。這樣的日子持續了4年。“學費沒有白交。在試燒砂壺中,我逐漸掌握了神奇的窯變。”馮春有終於成功掌握了砂壺的燒製技藝。現在,他的砂壺製品正以“古樸的造型、環保的品質”被市場廣泛接受。

  “砂鍋,作為傳統烹飪器具之一,不但能烹製出食物的自然味道,還承載了我們家族的榮光和自豪。我一定要用心、用愛、用品德、用行動去詮釋砂鍋的製作技藝和文化傳承。”馮春有每天來到老窯前都要默念這番話。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馮春有:百年窯火守護人
    □布財勇
    2023-11-24 11:14:44    來源:焦作日報

      馮春有。 張誌勇 攝

      巧奪天工苦中來,爐火純青立品牌。無悔青春無悔夢,砂鍋窯裏寄情懷。”原焦作市陶瓷三廠南牆外,一處擁有百年曆史的地坑院裏,我市馮河黑砂鍋製作工藝非遺傳承人、市攝影家協會會員馮春有一邊吟誦著新寫的小詩,一邊在砂鍋窯邊忙碌著手中的活計……

      祖傳老窯有傳說

      黑瘦的臉龐透著精明,質樸的語言飽含真誠。這是年逾不惑的馮春有給筆者的印象。“現在幾乎沒有人從事砂鍋製作這一行當了,整個焦作市恐怕隻有我們這一家還在堅守。”馮春有自豪地說。

      受雨水衝刷,在我市東郊形成的那條季節河流,被古人稱為“西河”。據馮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馮氏家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此處定居,於是將“西河”改為“馮河”,形成的村莊後稱為“馮莊”,現隸屬山陽區中星街道。

      馮氏祖先在謀生中,無意間發現這裏擁有製砂鍋的原料——青矸土。這種在地下15米左右才能找到的青矸土僅有50厘米厚。為了獲取這種優質原料,人們往往要先打出一個豎井,然後在井下再挖出一個個橫洞進行開采。後來,人們利用開采後形成的空間生產、居住,進而形成了洞連洞、洞套洞的地坑院奇觀。

      馮春有現在使用的地坑院砂鍋窯是他的爺爺馮文寬建造的,大約建造於上世紀初。他的爺爺活了82歲,於1964年去世。馮春有的爺爺不但建造了這座砂鍋窯,還創立了紅極一時的“泰順號”砂鍋牌子,將馮子珍、馮子瑤兩個侄子(馮春有的兩個伯伯)培養成業界高手,被稱為砂鍋窯上的“活老君”。道清鐵路運營後,馮河砂鍋以“胎薄、樣巧、保鮮、提香”的品質,遠銷京津,甚至走向更遠的地方。據說英福公司的外籍高級職員還把馮河砂鍋當成禮品帶回家。

      “窮補鍋,富碗匠,拍砂鍋將趕上。”砂鍋製作為馮春有的家族積累了財富,也贏得了名聲。據馮氏祖塋碑記載:嘉靖四十一年,歲饑,曾出銀百餘兩,錢二餘千,粟一千三百餘石,以賑喬村、李村等。府憲嘉其濟貧,上其事,蒙恩賜七品冠帶。另外,該家族興辦私塾,重視教育,僅清代就培養出舉人、秀才、庠生20餘位。

      1953年,國家推行手工業改造政策,馮春有身懷絕技的兩個伯伯加入集體性質的砂鍋社,這座家族老窯才熄滅了火紅的爐火。

      重操舊業故事多

      待這座家族老窯的窯火再次被點燃時,時光已來到了1994年。

      “我父親叫馮子新,出生於1950年。由於出生晚的緣故,他沒有學到祖傳的手藝。”馮春有回憶道。

      改革開放後,馮河村的砂鍋製作業再度興起,到1990年,全村湧現出20多家砂鍋作坊。馮春有的父親看到在砂鍋作坊幹活能夠掙錢,便到一家作坊店給人家幫工。“從早上幹到晚上,燒11窯砂鍋,一天能掙3元多。”馮春有說。就這樣,他的父親給別人幫工幹了4年。

      “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父親才決定自己獨立幹。”馮春有說,“父親將爺爺留下的家族老窯改造後,開起了砂鍋作坊。”

      馮春有的父母親整整忙活了一冬天,製成了1000個砂鍋坯胎,晾幹後裝窯待燒。俗話說:“火中取財難。”燒了10多窯後,僅燒成400多個砂鍋。通過仔細分析,馮春有的父親搞清楚了燒成率低的原因:原來老窯有一進一出兩個口,經他改造後成了一個口進出。窯火的火性變了,仍以傳統辦法燒製,自然成品率低。

      燒成的400多個砂鍋賣出後仍掙了400多元,這也堅定了馮春有父親幹下去的決心。隨著技術的成熟,他家的生意越來越好,先後雇五六個人幫忙。“我家的窯高峰時一年能燒400多窯,年產量有3萬多件,這在村裏也算是一個小康戶了。”馮春有說。

      1996年,馮春有高中畢業後,父親怕他在社會上胡混,讓他來窯上幹活。“砂鍋製作看起來簡單,實則相當複雜,要經過碎料、製胎等6道工藝才能完成。”馮春有說,“雖然燒製砂鍋與我所憧憬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但好在每次燒窯後有長達一周間隔期,我可以跑出去玩耍。”馮春有道出了他能在窯上堅持幹下去的理由。

      燒窯兼顧攝影夢

      馮春有自幼喜歡文學。上學期間,他不僅把我國的四大名著看完,還讀了不少世界名著。“《紅與黑》《複活》《三個火槍手》……”馮春有隨口說出一堆書名。

      雖在窯上幹活,馮春有依然擁有自己的青春夢想:當一名攝影記者。“我和父親如同知己朋友,父親任何時候都支持我追逐夢想。”馮春有流露出對父親的深厚感情。

      1996年夏天,得知焦作日報社舉辦新聞報道培訓班,父親立刻支持他報名。馮春有在參加新聞報道培訓班的同時,又參加了新聞攝影培訓班的學習。

      “新聞攝影承載著我的青春夢想,讓我在燒窯的同時打開了一個觀察社會、追求理想的窗口。”馮春有說。剛開始沒有相機,他借鄰居的傻瓜相機使用,後來在父親的支持下買了1台“海鷗”單反相機。

      2002年,父親再次斥資給他買了一台“海鷗DF2000”單反相機。“攝影是個花錢行當,還得有時間耗費,父親從來沒有幹涉過我。”馮春有說。利用燒窯的間隔期,馮春有像放飛的鴿子走向山區、田野、工地,用鏡頭詮釋著青春的理想。

      “剛開始的三四年我的作品從來沒有獲過獎。”馮春有有些灰心。為提高攝影水平,他還去我市一家影樓學習,回來後繼續鑽研攝影藝術創意和後期製作。“拚圖、扣圖、修細節,我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馮春有說。

      轉眼到了2004年,我省舉辦第十四屆河南省攝影藝術展,可馮春有已對攝影失去了信心。父親鼓勵他說:“把你過去拍的照片挑一張寄過去,又不費啥勁。”沒有抱任何希望,馮春有挑了一幅作品寄了出去。偶然中有必然。這幅《苦樂樂章》的攝影作品竟獲得了本屆攝影藝術展三等獎。此後10年間,馮春有每年都有一件以上的攝影作品在中國攝影家協會舉辦的攝影展賽中入展或獲獎。

      然而,美好的青春夢想,卻因一場家庭變故戛然而止。

      繼承父業做砂鍋

      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馮春有的父親因操勞過度導致腦溢血,先後輾轉幾家醫院搶救,縱然花光了家裏所有積蓄也沒能搶救過來。

      給父親辦完後事,回到地坑院,看著父親改造過的老窯、用過的輪盤和那正在研發中的砂壺胎體……睹物思人,馮春有潸然淚下。此前,馮春有的父親早已看到了砂鍋市場的萎縮,便著手進行砂鍋製品的更新換代和新產品開發。可馮春有一門心思放在攝影上,沒有過多操心砂鍋作坊的生產經營,現在對新產品開發心裏沒有一點譜。

      從網上查到四川省雅安市砂鍋製品賣得特別好,馮春有便去該市相關企業學習,看到了人家砂鍋的樣式、品質,特別是了解到技術含量高的砂壺產品市場潛力巨大,心裏頓時豁然開朗。

      回來後,馮春有首先針對自家砂鍋製品過於粗笨的問題,從砂鍋樣式、胎體製作、視覺效果進行重新設計,研發出帶有鍋蓋的砂鍋,並采用寓意好的鯉魚、龍等圖形作為裝飾,讓人們在品味美味的同時,感受到傳統砂鍋更多的文化內涵。

      砂鍋新產品開發完成後,馮春有又轉向砂壺產品研製。馮春有一邊摸索,一邊學習,掌握了父親生前製作砂壺胎體的技術,等攢夠一窯數量後,便決定試燒。第一窯一個也沒有燒成。這時,他的兜裏已經空空如也。

      買原料和燃料都需要錢。他隻好等賣些砂鍋產品後,再買原料和燃料,然後製作好一批砂壺胎體繼續燒。這樣的日子持續了4年。“學費沒有白交。在試燒砂壺中,我逐漸掌握了神奇的窯變。”馮春有終於成功掌握了砂壺的燒製技藝。現在,他的砂壺製品正以“古樸的造型、環保的品質”被市場廣泛接受。

      “砂鍋,作為傳統烹飪器具之一,不但能烹製出食物的自然味道,還承載了我們家族的榮光和自豪。我一定要用心、用愛、用品德、用行動去詮釋砂鍋的製作技藝和文化傳承。”馮春有每天來到老窯前都要默念這番話。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