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焦作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創”出的生態文明
——資源枯竭城市綠色轉型發展生態文明的焦作實踐
更新時間:2023-11-24 10:54:52    來源:焦作日報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焦作未來。

  闊別焦作10年後,在外地工作的唐先生再次回到焦作,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以前大量破舊的城中村不見了,鱗次櫛比的高樓拔地而起;南水北調渠兩側的綠化帶遊人不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特色商業街區熱鬧非凡,為這個城市增添了不少時尚元素……

  我市這座百年煤炭工業城,麵對資源枯竭的困境,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之路,把老礦區變成了美麗舒適的宜居之地。

  行人過馬路時,機動車紛紛停下來,禮讓斑馬線;進到集貿市場,像進了超市;主要街道的人行道慢車道都進行了改造……清爽、舒心、文明,是焦作這座城市給人們最直觀的印象。

  從百年煤城到山水園林城市,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焦作這座北方小城,在經濟轉型的同時,用“創”出來的生態文明,逐步提升著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北依太行,南臨黃河,“北山、中川、南灘”的地貌特征為這裏蘊藏了豐厚的人文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太極聖地、山水焦作”兩大名片更是享譽世界。這裏具有100多年煤炭開采曆史,曾經是一座“因煤而立、依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同全國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焦作陷入“資源詛咒”的困境。

  眼下,以綠為基、以水為魂、以文為脈,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綠化帶項目貫穿城區東西,為大美焦作增添了美麗畫卷。“水袖流雲”“楓林晚秋”“詩畫太行”等12個南水北調節點公園,形成了一道“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景”的靚麗風景線,呈現出凝翠疊綠、姹紫嫣紅、遊人如織的精美畫卷。

  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兩山”理念指引焦作經濟社會綠色變革。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走上生態文明之路的焦作,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邁向新境界。

  盡管麵臨資源枯竭的困境,我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戰略位置,主動抬高生態標杆,著力破解突出問題,使優美生態環境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態轉型之路。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作為城市轉型的著力點,焦作轉型發展底色和底氣實現雙轉變——煤炭等采礦業占工業比重由90%以上降到了2%以下,獲評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等指標較2021年大幅提升,大氣治理經驗做法得到國家生態環境部表揚和推廣,綠色低碳轉型等戰略成為全省標杆;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全部完工。

  我市生態轉型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發展新路子,一任接著一任幹,不達目的不罷休。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印證了新發展理念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大的真理力量,說明唯有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闖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2022年,全市PM10、PM2.5、優良天數均超額完成省定目標,環保工作作為2021年度全國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典型,受到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全省唯一。全市6個國(省)控斷麵全部達到或優於年度考核目標,全市受汙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到100%。節能降碳持續推進,累計完成節能降碳改造項目74個。靜脈產業園東、西部兩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提前建成點火投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實現突破式發展,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累計超100萬千瓦。

  初冬時節,焦作北部山區青山如黛,蜿蜒的柏油路掩映其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眼前的美景,讓人很難與昔日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山聯係起來。

  北山曾是焦作的“黃金帶”,采礦業支撐了經濟建設,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礎。然而,成年累月的私挖亂采和非法經營加工行為猖獗,礦產資源瀕臨枯竭,山體千瘡百孔。

  為大山“療傷”,經過治理,焦作大山的“傷口”被18公裏長、4000餘畝遍植綠樹的礦山公園覆蓋,環城森林體係初具規模。如何讓北山治理真正走出“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成為擺在麵前的時代課題。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轉型升級為主線,我市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進北山生態保護修複與開發利用,努力把生態建設成果轉化為加快經濟轉型的強勁動力,才能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頻共振。

  從滿目瘡痍的采石場,到滿眼翠綠的山巒,再到一批精品民宿、房車營地建成投用,我市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世紀性轉變,走出了一條不依賴礦產資源的“靠山吃山”新路子。

  昨日,記者來到我市北部的縫山公園。住在附近中森家園小區的老人劉家林說,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北部山區每天炮聲隆隆、塵土飛揚,原本鬱鬱蔥蔥的青山變成了千瘡百孔的荒山,礦渣、采坑占用了大量林地,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後來,我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開展北部山區生態建設攻堅,建成了縫山公園,這裏成了市民茶餘飯後休閑的好去處。與此同時,龍翔礦山公園、黎明腳步公園、白鷺濕地公園等一批集休閑、郊遊、健身、娛樂、科普於一體的多層次、多功能、多類型、景觀效果良好、綜合效益顯著的礦山公園陸續建成。

  放眼南望,大沙河兩岸波光粼粼、水鳥翩躚,過去的“臭水溝”,蝶變成群眾眼中的“生態河”“幸福河”。“水清了,天藍了,山綠了,生態環境更好了!”市民道出了眼中的變化,和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群峰疊翠、林海蒼茫,流水潺湲、鳥語花香……

  生態文明,需要“內外兼修”。在自然生態不斷修複的基礎上,我市又在改善社會生態環境上下起了功夫。我市把群眾最關注、市民最有怨言、最影響城市形象的廣告牌匾、占道經營、交通秩序、農貿(集貿)市場、城中村、居民樓院、背街小巷等11項內容作為整治重點,強力攻堅。

  “如今,再也不見了漫天的油煙、油膩的道路,人行道也重新‘回歸’。”采訪中記者發現,曾經廣受詬病的東苑路夜市大排檔已經舊貌換新顏。截至目前,我市共取締店外經營1800餘起,夜間經營秩序亂象整治率達到95%以上。

  商業街是廣告商的必爭之地。在我市和平街,不長的一條街上竟然設置了17塊跨街廣告牌,既影響市容市貌,又存在安全隱患。為了還市民一片整潔,我市打響廣告牌匾治理攻堅戰,共拆除戶外廣告牌匾7萬多平方米。“焦作的天大了,走在城區的路上不壓抑了。”這是焦作市民的一大感受。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市的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日益豐碩,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正在成為現實。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看,一幅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圖景,正在懷川大地鋪展。

(記者 孫國利)

 

總值班:胡培軍

統 籌:曾琳琳

責 編:劉 佳

審 核:王建新

編 輯:劉 佳

校 對:姬 祥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創”出的生態文明
    ——資源枯竭城市綠色轉型發展生態文明的焦作實踐
    2023-11-24 10:54:52    來源:焦作日報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焦作未來。

      闊別焦作10年後,在外地工作的唐先生再次回到焦作,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以前大量破舊的城中村不見了,鱗次櫛比的高樓拔地而起;南水北調渠兩側的綠化帶遊人不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特色商業街區熱鬧非凡,為這個城市增添了不少時尚元素……

      我市這座百年煤炭工業城,麵對資源枯竭的困境,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之路,把老礦區變成了美麗舒適的宜居之地。

      行人過馬路時,機動車紛紛停下來,禮讓斑馬線;進到集貿市場,像進了超市;主要街道的人行道慢車道都進行了改造……清爽、舒心、文明,是焦作這座城市給人們最直觀的印象。

      從百年煤城到山水園林城市,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焦作這座北方小城,在經濟轉型的同時,用“創”出來的生態文明,逐步提升著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北依太行,南臨黃河,“北山、中川、南灘”的地貌特征為這裏蘊藏了豐厚的人文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太極聖地、山水焦作”兩大名片更是享譽世界。這裏具有100多年煤炭開采曆史,曾經是一座“因煤而立、依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同全國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焦作陷入“資源詛咒”的困境。

      眼下,以綠為基、以水為魂、以文為脈,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綠化帶項目貫穿城區東西,為大美焦作增添了美麗畫卷。“水袖流雲”“楓林晚秋”“詩畫太行”等12個南水北調節點公園,形成了一道“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景”的靚麗風景線,呈現出凝翠疊綠、姹紫嫣紅、遊人如織的精美畫卷。

      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兩山”理念指引焦作經濟社會綠色變革。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走上生態文明之路的焦作,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邁向新境界。

      盡管麵臨資源枯竭的困境,我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戰略位置,主動抬高生態標杆,著力破解突出問題,使優美生態環境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態轉型之路。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作為城市轉型的著力點,焦作轉型發展底色和底氣實現雙轉變——煤炭等采礦業占工業比重由90%以上降到了2%以下,獲評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等指標較2021年大幅提升,大氣治理經驗做法得到國家生態環境部表揚和推廣,綠色低碳轉型等戰略成為全省標杆;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全部完工。

      我市生態轉型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發展新路子,一任接著一任幹,不達目的不罷休。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印證了新發展理念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大的真理力量,說明唯有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闖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2022年,全市PM10、PM2.5、優良天數均超額完成省定目標,環保工作作為2021年度全國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典型,受到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全省唯一。全市6個國(省)控斷麵全部達到或優於年度考核目標,全市受汙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到100%。節能降碳持續推進,累計完成節能降碳改造項目74個。靜脈產業園東、西部兩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提前建成點火投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實現突破式發展,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累計超100萬千瓦。

      初冬時節,焦作北部山區青山如黛,蜿蜒的柏油路掩映其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眼前的美景,讓人很難與昔日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山聯係起來。

      北山曾是焦作的“黃金帶”,采礦業支撐了經濟建設,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礎。然而,成年累月的私挖亂采和非法經營加工行為猖獗,礦產資源瀕臨枯竭,山體千瘡百孔。

      為大山“療傷”,經過治理,焦作大山的“傷口”被18公裏長、4000餘畝遍植綠樹的礦山公園覆蓋,環城森林體係初具規模。如何讓北山治理真正走出“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成為擺在麵前的時代課題。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轉型升級為主線,我市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進北山生態保護修複與開發利用,努力把生態建設成果轉化為加快經濟轉型的強勁動力,才能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頻共振。

      從滿目瘡痍的采石場,到滿眼翠綠的山巒,再到一批精品民宿、房車營地建成投用,我市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世紀性轉變,走出了一條不依賴礦產資源的“靠山吃山”新路子。

      昨日,記者來到我市北部的縫山公園。住在附近中森家園小區的老人劉家林說,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北部山區每天炮聲隆隆、塵土飛揚,原本鬱鬱蔥蔥的青山變成了千瘡百孔的荒山,礦渣、采坑占用了大量林地,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後來,我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開展北部山區生態建設攻堅,建成了縫山公園,這裏成了市民茶餘飯後休閑的好去處。與此同時,龍翔礦山公園、黎明腳步公園、白鷺濕地公園等一批集休閑、郊遊、健身、娛樂、科普於一體的多層次、多功能、多類型、景觀效果良好、綜合效益顯著的礦山公園陸續建成。

      放眼南望,大沙河兩岸波光粼粼、水鳥翩躚,過去的“臭水溝”,蝶變成群眾眼中的“生態河”“幸福河”。“水清了,天藍了,山綠了,生態環境更好了!”市民道出了眼中的變化,和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群峰疊翠、林海蒼茫,流水潺湲、鳥語花香……

      生態文明,需要“內外兼修”。在自然生態不斷修複的基礎上,我市又在改善社會生態環境上下起了功夫。我市把群眾最關注、市民最有怨言、最影響城市形象的廣告牌匾、占道經營、交通秩序、農貿(集貿)市場、城中村、居民樓院、背街小巷等11項內容作為整治重點,強力攻堅。

      “如今,再也不見了漫天的油煙、油膩的道路,人行道也重新‘回歸’。”采訪中記者發現,曾經廣受詬病的東苑路夜市大排檔已經舊貌換新顏。截至目前,我市共取締店外經營1800餘起,夜間經營秩序亂象整治率達到95%以上。

      商業街是廣告商的必爭之地。在我市和平街,不長的一條街上竟然設置了17塊跨街廣告牌,既影響市容市貌,又存在安全隱患。為了還市民一片整潔,我市打響廣告牌匾治理攻堅戰,共拆除戶外廣告牌匾7萬多平方米。“焦作的天大了,走在城區的路上不壓抑了。”這是焦作市民的一大感受。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市的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日益豐碩,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正在成為現實。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看,一幅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圖景,正在懷川大地鋪展。

    (記者 孫國利)

     

    總值班:胡培軍

    統 籌:曾琳琳

    責 編:劉 佳

    審 核:王建新

    編 輯:劉 佳

    校 對:姬 祥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