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他用功夫展現中華文化自信——香港紀念李小龍逝世50周年
更新時間:2023-7-21 10:19:51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陽光明媚的夏日香港,海濱的尖沙咀星光大道上,遊客紛至遝來,回顧香港電影業的輝煌曆史。很多人在沿途的李小龍銅像前駐足停留,其中有中年人,也有少年人;有東方麵孔,也有西方麵孔。

  今年7月20日是這位傳奇華人功夫影星逝世50周年。李小龍通過電影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功夫及其背後的文化和哲思,並將“Kung Fu”(功夫)一詞帶入英文詞典。他在功夫電影中展現的中華文化的自信,數十載後依然影響著許多人。

  當日,從世界各地前來的影迷們將一枝枝鮮花擺在銅像前。這座兩米高的銅像展示著李小龍所創截拳道的經典招式,形象源自他主演的最後一部完整電影《龍爭虎鬥》。

  銅像前,來自韓國的申勇武模仿著這一定格姿勢,然後拳打腳踢,一氣嗬成地進行了一段雙節棍表演。“我從9歲開始喜歡李小龍,從那年開始學習中國功夫。”他的穿著也和銅像一模一樣:赤著上膊,穿著黑褲。這是他為自己的第一次香港行專門準備的“行頭”。

  來自英國的帕特裏克·韋伯拿著一卷珍藏了25年的《龍爭虎鬥》海報在銅像前拍照留念。他還帶來一本厚厚的相冊,記錄了自己50多年來的“追星”曆程。“我喜歡他的人生哲學。”韋伯說,“他所展現的多元文化正是世界所需要的。”

  “他好‘有型’!”來自日本的上川智子看著銅像,回想起幾十年前自己的少女時代。“1973年,李小龍的電影首次在日本上映就風靡一時,最火爆時觀影的隊伍排出好幾條街,《龍爭虎鬥》甚至在一家電影院放映了一年多才下線。”

  “李小龍主演的功夫電影改變了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說。

  連日來,在李小龍的故鄉香港,一係列紀念活動印證了他所代表的中國功夫文化經久不衰的影響力。

  展期近半年的“李小龍——經典永續”展覽近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啟幕,展出不同年代關於李小龍的紀念書刊、郵票及手辦模型等。該館還有一項常設展覽介紹他的生平。

  從事教育行業的王煒在為內地學生設計香港研學遊時,將該館的李小龍展作為其中一站。“李小龍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一麵,更代表了香港人所體現的華人氣質和精神。”他說。

  展館內,一麵名言牆呈現著李小龍的功夫哲學:“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成功是一段旅程,而非終點”……“他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能夠通過功夫展現中華文化的自信。”王煒說。

  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等多個場所近期陸續重映李小龍的經典電影。“他的電影走向了國際,這對於香港人是很重要的鼓勵。”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說。

  李小龍的中學學弟、香港導演陳德森日前在一場紀念分享會上說,這位學長是自己的動作片“啟蒙老師”。他還清晰地記得1973年李小龍回到母校,在學校運動會上為自己和同學們頒獎的情景。後來,陳德森執導的《十月圍城》等功夫電影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的風貌。

  幾十年來,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啟發了眾多創作者,並通過電影、漫畫、動漫等各種再創作影響著更多人。正在深水埗舉辦的一場李小龍紀念畫展中,同樣身為“龍迷”的香港插畫師馬富強以“一龍千麵”為主題,用手繪的方式細致描繪出李小龍的豐富表情。

  “我很喜歡馬富強的噴畫和電腦畫,這次想來看看他的手繪作品。”讀高一的馮同學說,這些創新畫作讓她對這名已離世許久的影星有了新的認識。

  李小龍基金會首次在亞洲舉辦的“李小龍日營”活動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進行,約30位香港小學生在幾天時間內體驗截拳道,並通過多種藝術形式了解李小龍。

  館內,活動導賞者指著電影《精武門》的劇照,向小營員們介紹電影梗概,同時講解國家曆史。劇照上定格的正是電影中李小龍飾演的陳真踢破“東亞病夫”牌匾的瞬間。

新聞編輯:楊銘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他用功夫展現中華文化自信——香港紀念李小龍逝世50周年
    2023-7-21 10:19:51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陽光明媚的夏日香港,海濱的尖沙咀星光大道上,遊客紛至遝來,回顧香港電影業的輝煌曆史。很多人在沿途的李小龍銅像前駐足停留,其中有中年人,也有少年人;有東方麵孔,也有西方麵孔。

      今年7月20日是這位傳奇華人功夫影星逝世50周年。李小龍通過電影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功夫及其背後的文化和哲思,並將“Kung Fu”(功夫)一詞帶入英文詞典。他在功夫電影中展現的中華文化的自信,數十載後依然影響著許多人。

      當日,從世界各地前來的影迷們將一枝枝鮮花擺在銅像前。這座兩米高的銅像展示著李小龍所創截拳道的經典招式,形象源自他主演的最後一部完整電影《龍爭虎鬥》。

      銅像前,來自韓國的申勇武模仿著這一定格姿勢,然後拳打腳踢,一氣嗬成地進行了一段雙節棍表演。“我從9歲開始喜歡李小龍,從那年開始學習中國功夫。”他的穿著也和銅像一模一樣:赤著上膊,穿著黑褲。這是他為自己的第一次香港行專門準備的“行頭”。

      來自英國的帕特裏克·韋伯拿著一卷珍藏了25年的《龍爭虎鬥》海報在銅像前拍照留念。他還帶來一本厚厚的相冊,記錄了自己50多年來的“追星”曆程。“我喜歡他的人生哲學。”韋伯說,“他所展現的多元文化正是世界所需要的。”

      “他好‘有型’!”來自日本的上川智子看著銅像,回想起幾十年前自己的少女時代。“1973年,李小龍的電影首次在日本上映就風靡一時,最火爆時觀影的隊伍排出好幾條街,《龍爭虎鬥》甚至在一家電影院放映了一年多才下線。”

      “李小龍主演的功夫電影改變了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說。

      連日來,在李小龍的故鄉香港,一係列紀念活動印證了他所代表的中國功夫文化經久不衰的影響力。

      展期近半年的“李小龍——經典永續”展覽近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啟幕,展出不同年代關於李小龍的紀念書刊、郵票及手辦模型等。該館還有一項常設展覽介紹他的生平。

      從事教育行業的王煒在為內地學生設計香港研學遊時,將該館的李小龍展作為其中一站。“李小龍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一麵,更代表了香港人所體現的華人氣質和精神。”他說。

      展館內,一麵名言牆呈現著李小龍的功夫哲學:“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成功是一段旅程,而非終點”……“他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能夠通過功夫展現中華文化的自信。”王煒說。

      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等多個場所近期陸續重映李小龍的經典電影。“他的電影走向了國際,這對於香港人是很重要的鼓勵。”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說。

      李小龍的中學學弟、香港導演陳德森日前在一場紀念分享會上說,這位學長是自己的動作片“啟蒙老師”。他還清晰地記得1973年李小龍回到母校,在學校運動會上為自己和同學們頒獎的情景。後來,陳德森執導的《十月圍城》等功夫電影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的風貌。

      幾十年來,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啟發了眾多創作者,並通過電影、漫畫、動漫等各種再創作影響著更多人。正在深水埗舉辦的一場李小龍紀念畫展中,同樣身為“龍迷”的香港插畫師馬富強以“一龍千麵”為主題,用手繪的方式細致描繪出李小龍的豐富表情。

      “我很喜歡馬富強的噴畫和電腦畫,這次想來看看他的手繪作品。”讀高一的馮同學說,這些創新畫作讓她對這名已離世許久的影星有了新的認識。

      李小龍基金會首次在亞洲舉辦的“李小龍日營”活動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進行,約30位香港小學生在幾天時間內體驗截拳道,並通過多種藝術形式了解李小龍。

      館內,活動導賞者指著電影《精武門》的劇照,向小營員們介紹電影梗概,同時講解國家曆史。劇照上定格的正是電影中李小龍飾演的陳真踢破“東亞病夫”牌匾的瞬間。

    新聞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