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河南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中原農穀丨從種子到餐桌的蝶變
更新時間:2023-7-17 9:36:24    來源:大河網

 7月13日至14日,“鄉村振興看河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中原農穀核心區,實地感受牧野大地的農業“芯”力量。從種子到餐桌、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中原農穀正以奮進之姿,從“芯”出發,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守“芯”創新保障種業安全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作為中原農穀的創新策源地,神農種業實驗室正致力於解決育種領域前沿的科研問題。

  神農種業實驗室科研骨幹周正富介紹,神農種業實驗室以種子、種苗、種畜為對象,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集成性科技創新,旨在構建一流創新生態、打造一流創新平台、集聚一流創新人才,著力突破種業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

  目前,該實驗室完成了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畜禽等方麵5支核心研發團隊的組建;啟動實施了實驗室首批“一流課題”項目5個;在基因編輯、重要性狀遺傳解析與分子標記發掘、特異種質資源創製等原創性研究方麵取得重要進展;新育成小麥品種15個、玉米品種19個、花生品種6個、芝麻品種4個,小麥品種“鄭麥379”、“鄭麥1860”和花生品種“豫花37號”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糧油生產主導品種。

  藏糧於技夯實豐收“耕”基

  平原示範區師寨鎮高標準農田裏,一棵棵綠油油的玉米苗茁壯成長。沃野良田間,智能水肥一體機、氣象監測站等成為“新農人”的好幫手。

  “我流轉了近2000畝地,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土壤墒情等生產要素在手機上一目了然,平時隻需要三四個人管理就夠了。”平原示範區師寨鎮苗樓村種糧大戶薛衛波說。

  薛衛波以灌溉為例:“以前灌溉,需要架個水泵,拉著水帶,帶著鐵鍬,2個小時才能灌溉1畝地。現在灌溉,可以選擇平移式、指針式、卷盤式等多種方式,近2000畝地10多天就能澆一遍,省水省電省人工。”

  平原示範區高標準農田區域服務中心技術指導婁軍豔介紹,中原農穀種業大數據平台項目已交付使用,該平台借助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建成了國內一流的農田地理信息、耕地質量信息、植保監測等10個係統,實現了中原農穀灌溉自動化、植保智能化、生產溯源化、農事標準化和管護精細化,讓老百姓能輕輕鬆鬆種好地、打好糧、賣好價。

  “比如這個昆蟲雷達設備,通過利用32nm雷達波,對直徑20公裏範圍內的貪夜蛾、黏蟲等遷飛性昆蟲的發生時間、地點、蟲群密度和遷飛軌跡進行跟蹤預測,引導飛防精準防控,隻需要這一台設備就可以監測整個平原新區的農田。”婁軍豔說。

  農穀賦能“中原糧倉”升級“世人餐桌”

  “千味央廚是肯德基、必勝客、賽百味等連鎖企業速凍米麵核心供應商,市場上非常受歡迎的蛋撻、比薩的餅坯都是我們供應的。”千味央廚副總經理徐振江介紹,公司主做米麵產品,2022年銷售額達8億元。

  今年起,公司的重心全麵轉向預製菜,預計2025年銷售額將突破40億元。

  在中原農穀展廳裏,河南由甲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史鬆雲為大家詳細講解了預製菜淨菜生產的標準要求和配送規範。在0℃~4℃的儲存環境下,各種新鮮蔬菜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洗切鎖鮮處理,然後在規定時間內被快速配送到各餐飲企業的餐廳後廚,為客戶節約了采購洗切等環節的人工及時間成本。

  預製菜產業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消費者餐桌,其快速發展既順應了需求側的變化,滿足了消費者對美食的多元需求,也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新業態、農民“接二連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為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發揮重要作用。

  徐振江介紹,為搶抓預製菜的“風口”,千味央廚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速產品迭代升級、豐富產品品類,持續地加大工廠建設和生產設備提升改造,持續地提升產能。今年7月底,新鄉工廠三期加工廠項目將投產,預計產能突破10萬噸以上。

新聞編輯:楊銘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中原農穀丨從種子到餐桌的蝶變
    2023-7-17 9:36:24    來源:大河網

     7月13日至14日,“鄉村振興看河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中原農穀核心區,實地感受牧野大地的農業“芯”力量。從種子到餐桌、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中原農穀正以奮進之姿,從“芯”出發,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守“芯”創新保障種業安全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作為中原農穀的創新策源地,神農種業實驗室正致力於解決育種領域前沿的科研問題。

      神農種業實驗室科研骨幹周正富介紹,神農種業實驗室以種子、種苗、種畜為對象,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集成性科技創新,旨在構建一流創新生態、打造一流創新平台、集聚一流創新人才,著力突破種業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

      目前,該實驗室完成了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畜禽等方麵5支核心研發團隊的組建;啟動實施了實驗室首批“一流課題”項目5個;在基因編輯、重要性狀遺傳解析與分子標記發掘、特異種質資源創製等原創性研究方麵取得重要進展;新育成小麥品種15個、玉米品種19個、花生品種6個、芝麻品種4個,小麥品種“鄭麥379”、“鄭麥1860”和花生品種“豫花37號”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糧油生產主導品種。

      藏糧於技夯實豐收“耕”基

      平原示範區師寨鎮高標準農田裏,一棵棵綠油油的玉米苗茁壯成長。沃野良田間,智能水肥一體機、氣象監測站等成為“新農人”的好幫手。

      “我流轉了近2000畝地,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土壤墒情等生產要素在手機上一目了然,平時隻需要三四個人管理就夠了。”平原示範區師寨鎮苗樓村種糧大戶薛衛波說。

      薛衛波以灌溉為例:“以前灌溉,需要架個水泵,拉著水帶,帶著鐵鍬,2個小時才能灌溉1畝地。現在灌溉,可以選擇平移式、指針式、卷盤式等多種方式,近2000畝地10多天就能澆一遍,省水省電省人工。”

      平原示範區高標準農田區域服務中心技術指導婁軍豔介紹,中原農穀種業大數據平台項目已交付使用,該平台借助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建成了國內一流的農田地理信息、耕地質量信息、植保監測等10個係統,實現了中原農穀灌溉自動化、植保智能化、生產溯源化、農事標準化和管護精細化,讓老百姓能輕輕鬆鬆種好地、打好糧、賣好價。

      “比如這個昆蟲雷達設備,通過利用32nm雷達波,對直徑20公裏範圍內的貪夜蛾、黏蟲等遷飛性昆蟲的發生時間、地點、蟲群密度和遷飛軌跡進行跟蹤預測,引導飛防精準防控,隻需要這一台設備就可以監測整個平原新區的農田。”婁軍豔說。

      農穀賦能“中原糧倉”升級“世人餐桌”

      “千味央廚是肯德基、必勝客、賽百味等連鎖企業速凍米麵核心供應商,市場上非常受歡迎的蛋撻、比薩的餅坯都是我們供應的。”千味央廚副總經理徐振江介紹,公司主做米麵產品,2022年銷售額達8億元。

      今年起,公司的重心全麵轉向預製菜,預計2025年銷售額將突破40億元。

      在中原農穀展廳裏,河南由甲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史鬆雲為大家詳細講解了預製菜淨菜生產的標準要求和配送規範。在0℃~4℃的儲存環境下,各種新鮮蔬菜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洗切鎖鮮處理,然後在規定時間內被快速配送到各餐飲企業的餐廳後廚,為客戶節約了采購洗切等環節的人工及時間成本。

      預製菜產業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消費者餐桌,其快速發展既順應了需求側的變化,滿足了消費者對美食的多元需求,也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新業態、農民“接二連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為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發揮重要作用。

      徐振江介紹,為搶抓預製菜的“風口”,千味央廚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速產品迭代升級、豐富產品品類,持續地加大工廠建設和生產設備提升改造,持續地提升產能。今年7月底,新鄉工廠三期加工廠項目將投產,預計產能突破10萬噸以上。

    新聞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