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即時滾動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人文山陽 > 人文山陽 > 正文

經典山陽

天生樹
更新時間:2016-4-27 14:47:19    來源:焦作晚報

  何頻,本名趙和平,1956年生,河南修武人,1974年於修武三中畢業。1982年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係畢業。上世紀80年代初,出版《中國學生運動史話》;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集中散文隨筆寫作,出版《羞人的藏書票》《隻有梅花是知己》《文人的閑話》《見花》等文集;2008年出版的《看草》和2012年的《雜花生樹:尋訪古代草木聖賢》,獲當年“中國最美的書”獎。

 

    天生樹,說的是一棵傳奇的柿樹。

    這麼說吧,凡是出產柿子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樹主人都知道,柿樹要經過人工嫁接才會結出令人滿意的好果實來。眼看那秋來入畫,乘了金風玉露,枝頭結滿紅得透明的柿子,如白石老人善畫“事事如意”之丹柿圖,如老舍先生在北京豐富胡同的“丹柿小院”,當年特地從西山移來河南品種的火柿子樹,得來全靠費功夫。美麗而壯觀的柿子樹和風雅聞香的蠟梅一樣,原生態的苗木,蠟梅開花,本來隻會開不起眼的臭梅、狗牙梅,柿樹隻能結小如葡萄和山楂的軟棗,二者都需要借助能工巧匠之手,盤整嫁接過了,樹才能長高長大,方有令人滿意的好品種。

    刻下我要講的天生樹不尋常,它是老家南太行淺山區一株秉天地之靈氣,自然托生,不用嫁接就結出好果實的柿樹。傳說已經有300歲的老柿樹枝繁葉茂很神奇,是棵八月黃,年年都結出滿樹的好果實。帶著滿頭紅葉的時候,它遠看似一籠燃燒著的天火;風掃落葉後,沉甸甸的果實暴露無遺,仿佛掛滿了無數的紅燈籠。這棵樹,原本長在我們家族的墳地邊,經過老村整體搬遷,現在變成了家門口和村頭的風水樹,緊挨著土路變油路的雲台大道。村民由世世代代住窯洞,變成住成排成行的大瓦房,新村當初的選址,一方麵考慮地勢比較平坦,同時也相中了有豐滿高大的天生樹為依靠。老家人敬古樹拜風水樹的風俗與別處是一樣的,以這棵巨大而出奇的天生樹為驕傲、為標誌,特地請人為它攝影,虔誠又恭敬地放在《北窪村誌》的封麵上。

    柿樹是果樹,又不同於一般的果樹。俗話說,“桃飽杏傷人,小李(李子樹,李讀“溜”的音)樹下埋死人”。說的是類似杏與李子的水果不可恣意飽食,有副作用。但柿子最好,在老家人心目中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佳果美食,自古又被譽為“鐵杆莊稼”。老家柿子的品種多,有八月黃、老轎庭、牛(牛讀“偶”的音)籠嘴、小火罐和水柿等。山裏人吃柿子的花樣也多,變著法子享用甘甜如飴的好柿子。柿子要熟的時候,先夠八月黃和老轎庭,從吃濫柿、烘柿開始,嚐鮮過後,要曬柿餅、串柿瓣、磨柿炒麵,就連爛柿子也不放棄,撿回來用它泡柿子醋。冬天用烘柿和麵蒸饃,過年炸祭祖用的小麻燙和焦花。人除了吃柿子以外,還拾取初夏早落的小柿子曬幹了喂豬,霜打過的落葉拿來喂羊,柿木又可以用來做案板……柿子樹真正是物盡其用,奉它為“鐵杆莊稼”,因為柿子與救荒的故事聯係緊密。滿打滿算,北方農村,農家過上不愁吃喝的安穩日子不過才三四十年光景,糠菜半年糧的艱難度日並不遙遠。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舊年老人們和我們拉家常,他們訴說最多的是逃荒要飯,扒火車去過徐州,輾轉又翻山到山西各地。傳說,村裏有家人過日子仔細,奉行勤儉持家,用吃不完的柿子摻了秕穀子粗糠,曬幹炒熟做柿炒麵吃。當年吃不完就積攢著,用曆年積累的柿炒麵和成泥,在住家窯洞的深處獨自打了一堵斷間牆。荒年來了,別家外出逃荒,背井離鄉餓死人,但這家人低調從容。有人發現,原來他們是靠暗暗食用柿炒麵打成的牆土充饑的,絕非胡編!再沒有比這個例子更能表達家鄉人和老輩人對柿子的依賴與感恩了。即使現在居家殷實了,生活富裕了,水果品種多,村民擴大種植品種,前前後後,五光十色,也曾經種桃、杏、蘋果、山楂,但是,或因為桃樹生長不吃年歲,或因為蘋果的品種更新快,總是市場變化大,人們的口味刁鑽,變來變去,還數柿子最好吃也最好賣。柿子本色,經得起時風變化的考驗,好吃又好看。修武地界的北窪村,下坡經過當陽峪,出了山就是焦作市區,每逢秋冬,市民對山裏人的好烘柿和帶白霜的軟柿餅,一往情深,愛吃柿子的口味一成不變。毫不誇張地說,祖祖輩輩,老家人是吃柿子長大的,現在還靠賣柿子增收。

    柿樹壽命長,生命力十分頑強。大柿樹,老柿樹,飽經了風雨滄桑,冬天的時候,每一棵粗如黑鐵的柿子樹,如一個個頂天立地的莽漢與雕塑。主人要柿樹方便采摘,盡量讓它長得低矮。老家的柿樹,多栽種在田間地頭和高處的打穀場四周,老根虯曲著伏地裸露,樹冠開枝散葉肆無忌憚。南北東西,遠不止南太行,很多地方都有柿樹,有高有低,細看卻不難發現,樹幹上均有刀斧嫁接的痕跡,自下而上,大致由兩截組成。天生樹不同,天生樹是獨一無二的!它沒有最下邊的母體老樁,樹幹粗大但渾然一體,一丈餘的主幹,除了癭瘤和樹疤,整體皮色均勻,下層的枝杈斜披著下垂,垂陰半畝見方,大有籠蓋四野的氣勢。當年的夏天,學生娃最愛爬樹上天生樹,不論男女,各登各的高枝乘涼。我則最喜歡扒著它最下麵的一枝就地蕩秋千,或者幹脆斜躺在樹枝上搖晃歌唱。恰同學少年,我們似歡樂無比的小鳥,天生樹是大家放學路上取樂的樹窩子。一年四季,柿樹最可觀在早春與秋冬,一來它貌似蠢笨卻發芽生葉很早,翠綠油亮的幼葉冒齊了,山裏人望著它就暫時忘記了幹旱缺雨,美好的願景借機油然而生。秋天是豐收和摘柿子的季節,八月黃摘在中秋節,小火罐遲到霜降後。秋收秋種的活動持續很長,夾雜著夠柿子,農忙往往從農曆八月十五綿延到廿四節氣的立冬。紅柿葉紅果實,男人和女人擔柿子的籮筐,往往一頭還插著一把金黃散碎的野菊花。1986年新村建成之前,原本老村位於溝底,人家多住窯洞,一層層窯洞似蜜蜂的蜂房一樣。詩曰:“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數千年窯洞棲居,便是老家人世代人生真實的寫照。大長一個冬季,枯山如睡,原本樸素靜穆的山村,窯洞的前後左右,混合著土牆、石頭牆和矸棚房,隻因為有柿子、柿餅和柿皮的橙紅之色,或厚或薄,或暗或明,如油彩一樣鋪織堆疊著點綴山鄉。曬柿餅、晾柿皮的紅色,紅辣椒似的撩人的紅色,一直紅到春節,接著貼對子、貼門神、放火鞭的紅色,新的一年就翻頁了。有時候翻山走親戚,從山梁上朝下俯瞰山村,老家因柿子、柿餅、柿皮而美麗如畫。

    柿子和煤炭,是老家地上地下的一雙特產。煤是樹變的,沒錯!滄海桑田,高岸為穀,遠古的造山運動,埋沒了曾經的樹林而演變成煤海。村誌裏收錄一幅矽化木的圖片,就出土在天生樹不遠的地方。出山的大路上,北窪村臨著著名的當陽峪陶瓷遺址,宋代人用煤燒窯製陶瓷,我曾經上小學的教室,房後有北宋崇寧四年(1105)而立的《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刻,記載著故鄉紅火出彩的一段曆史,現在已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多年來,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老家的地貌和南太行。重巒疊嶂,溝壑縱橫,枯葉一般的筋脈,凸顯的是重重山梁。而老家位於南太行的邊緣,則好像霸蠻的老吊與推土機,氣勢洶洶的,把最後一鏟子石料混合著黃土,一舉傾倒在黃河北岸。人站到北窪村的東山嶺上遠望,足下是南太行的最後一道屏障,前邊就是茫茫大平原了。因為與晉東南唇齒相依,焦作煤多,出產優質無煙煤,人稱“香砟”。英國人和意大利人,近代的英福公司早早就到焦作開煤礦,還修了道清鐵路,企圖從晉東南一帶運煤。後來的日本侵略者,曾利用道清鐵路掠奪焦作的煤炭。解放以後,1958年大辦鋼鐵,附近各縣群眾,包括遠到開封的由河南大學改名為開封師範學院的師生,各方麵的人紛紛集中到山裏來,到山嶺上開礦挖鐵汞,挖煤燒小高爐;“文革”後期,原新鄉地區下屬的平原各縣,每縣均來到山裏開小煤礦。上世紀80年代開始,鄉鎮企業和私營煤礦爭著在老村一帶開煤窯,一邊挖煤,一邊破山燒石灰,辦水泥廠。終於,山裏自古的煤礦與煤炭資源,被粗放、無序開發給掏空了。天生樹既見證了村民搬家,從窯洞到瓦房,也見證了礦產資源特別是煤炭的逐步枯竭。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變化的是至少已經有2000年的煤礦開采史,如今老家的煤礦已采掘殆盡。但不變的是老家人對柿子的喜愛與鍾情,好在柿樹一代一代茂盛生長,天生樹依然不可一世,枝繁葉茂。

    說迷信也非迷信,天生樹是一個傳奇和神話。莫非它是故鄉億萬年山河變遷,樹木遺存的鳳凰涅槃?不僅是一個自然的消息樹,它分明還是一位入世的觀察者。它見證了英福公司和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煤炭礦產的覬覦和掠奪。見證過清光緒三年(1877年)和民國31年連年(1942年~1943年)大災,北窪村全村外出逃荒,餓死和失散達300口人。經曆了老村變新村,看著傳統的山裏人,因南水北調幹渠經過家門口的焦作市區,城市誘惑越來越大,村人或者外出購屋定居,或者在南水北調工地上班搞綠化,逐步脫離了傳統農業。

    天生樹證明“天地造化,鍾靈毓秀”所言不虛。但古樹與大樹的保護不易。北窪村曾經的老墳地,長著一棵比天生樹還古的大櫟樹,“大躍進”時候被砍去了;老村的東場口,有過我從小看著的一棵黃楝樹,風貌不亞於天生樹,但“文革”剛開始,慌慌張張中,人還沒有定下神就沒有了;而老村搬遷的時候,王家門口一株老國槐,移不走也沒法移,為複墾耕種,由村委會做主,把它整體與老村一起深埋在地下。村子前幾年集體編寫《北窪村誌》,特地記錄了天生樹、大櫟樹、老黃楝與老國槐。書名請書畫名家陳天然先生題署,據說,他獨具一格的書法結體,就是受了柿樹的啟發。現在鄉親們又合計著為天生樹立碑紀念,我慕名而登門拜訪,專門請開封老書法家和名士,身為省文史館館員的桑凡老人題署了“天生樹”三個大字。旅遊專用的雲台大道,從焦作市區直接進山,經過村子和天生樹,北窪村人希望天生樹常青並永遠年輕。

    2015年9月10日於甘草居

    2016年4月23日再改

文章編輯:李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廣告服務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網友幫忙團熱線:(0391)8797395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395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郵編:454002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 舉報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號 報業·國貿大廈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