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即時滾動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人文山陽 > 人文山陽 > 正文

經典山陽

話說焦作古代煤炭開發史
更新時間:2018-12-22 15:21:51    來源:焦作網-焦作晚報
  元、明、清時期煤炭的大發展

  到了元、明、清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焦作的采煤業進入大發展的鼎盛時期。

  元朝,由於國家重視和發展采煤業,民間土窯有了很大發展,煤炭成為普遍采用的燃料。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於公元1275年來到中國,在全國各地遊曆了17年,回國後寫了《馬可·波羅遊記》,又名《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在書中說:“整個契丹省到處都有一種黑色石塊,它挖自礦山,在地下呈脈狀延伸。一經點燃,其效力和木炭一樣,火焰卻比木炭更大更旺,甚至從夜晚燃到天明仍不會熄滅。這種石頭,除非先將小塊點燃,否則平時並不著火。若一旦著火,就會發出巨大的熱量。”書中的“契丹”指的是中國,“黑色石塊”指的是煤炭。這種“黑色石塊”到處都有,說明當時煤炭產地很廣泛,人們生活用煤很普遍,同時也說明13世紀的歐洲還根本不懂煤炭是什麼東西,而將其說成“黑色石塊”。當時,焦作李封一帶生產煤炭的小煤窯是相當普遍的。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曾任京兆提學、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的許衡告老還鄉,看到李封村星羅棋布的煤窯,感慨地說這裏是“臥牛之地,日進鬥金”,說明當地人民已把煤炭生產作為生活的重要收入。

  17世紀中葉,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係統記載了我國古代煤炭開采技術,包括地質、開拓、采煤、支護、通風、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術,說明當時的采煤業已發展到一定規模了。《明一統誌》記載:“河南所屬十四州縣,皆出石炭。”明《寰宇通誌》更明確地列出“煤炭……俱河內出”。當時的修武縣屬於河內懷慶府。

  進入清代,焦作的采煤業發展更快。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修武(今焦作東郊)“李河、馬村一帶就有小煤窯八百多個;采煤工人多屬雇用,人日工資約一百五十文錢”。焦作東郊廟河村在老君廟中立的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創建拜殿誌》碑文中記載:“(太)行山為中州名嶽,其中足以賴者,惟煤為最,而是廟之陰,從未聞行窯之說者,丙戌冬楊□□廣業者,因山勢以度地利,糾眾集合在廟北裏許,創打煤桶十數隻,吾鄉頗利之。”一個隻有幾十戶的村落,就開鑿煤窯十幾個,可想當時煤窯之多。據史料記載:修武縣東關古驛站“武安驛”是煤炭的集散地。在道光年間,修武東關到劉橋聚集著大小煤行十八九家,運煤車晝夜不停,每天吞吐煤炭十餘萬斤。從東關碼頭經過運糧河直達天津,行銷各地,“武安驛”成為焦作煤炭最紅火的集散地。

  公元1868年至1872年,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七次來到中國進行勘探調查。其所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書中,比較詳細地描述了河內(今沁陽)、修武兩縣土窯開采的盛況:“煤區東起修武,西達濟源,中心為清化鎮(今博愛)。”在《李希霍芬中國旅行報告書》中有標題為《太行山腳下的無煙煤礦》,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焦作的煤窯狀況:“太行山的斜坡沿著近乎直線向下至懷慶府平原,在山腳和平原之間有一些低山帶,它們是太行山重要的煤窯所在地。這些地方開采的煤和山西東部(指陽泉)的無煙煤同樣以堅硬、幹淨、有光澤而著稱。從所處位置來看,清化鎮的煤比山西的煤開采運輸更便利。清化鎮的煤田區域大約長20裏、寬5裏,煤層厚度4~30英尺,平均厚度超過12英尺。這裏大約有100個垂直礦井,井深120~400英尺。礦井的形狀都是圓柱形的,井口直徑5英尺。提升靠的是8個人才能轉動的大轆轤,煤炭在大籃子裏,大籃子的邊用柳條固定。每個籃子能裝120~130斤煤炭,每次提升間隔時間為3分鍾。最大的煤窯日產煤炭70噸。隨著季節的變化,煤窯用工的數量和煤炭的產量隨著減少和增加。這一地區的煤炭開采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競爭對手,並且有現成的銷售市場。煤炭的購買者首選是懷慶府內眾多的居民,然後是沿黃河區域的居民,還有沿著渭河(衛河)到道口一帶的居民。”

  李希霍芬對懷慶府河內、修武煤炭產區的調查和報告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土窯的開采、產量、提升、銷售、運輸等狀況,是很珍貴的煤炭史料,對研究焦作煤礦史有著重要價值。(未完待續)

  (作者係河南理工大學退休教授、煤炭開發史研究專家)

 

文章編輯:wxj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廣告服務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網友幫忙團熱線:(0391)8797395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395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郵編:454002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 舉報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號 報業·國貿大廈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