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患者今年74歲,兩年前患上了肝癌,3個月前開始覺得右髖部有些疼痛,日常活動也受到限製。前不久,這位患者的疼痛症狀明顯加重,無法行走,被家人送到市人民醫院骨科就診。入院後,患者右髖部DR檢查結果顯示,右股骨近端出現占位,並發現病理性骨折。針對患者的病情,再結合患者的病史,該科醫生又讓患者作了髖關節MRI、CT等檢查,檢查結果均支持右股骨近端骨轉移瘤伴病理性骨折的診斷。在對患者進行PET-CT檢查後,顯示患者其他器官尚無明顯轉移。
針對這樣特殊的病例,該科主任孫曉林專門召開了病例討論會。會上,孫曉林認為,患者為肝癌晚期,有肝硬化、肝腹水、白細胞及血小板數目較低、凝血功能較差、低蛋白血症等合並症,發生腫瘤骨轉移,且腫瘤體積較大,並出現侵蝕骨組織及周圍肌肉軟組織、壓迫周圍神經血管、引發癌痛等現象,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如果進行保守治療,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可能會引發臥床並發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如果進行手術治療,風險較大,但是可以使患者恢複行走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根據病例討論會結果,該科醫生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了充分溝通,患者及家屬都表示要進行手術治療。隨後,該科聯係血液內科、普外科及麻醉科等科室進行會診,製訂了科學的圍手術期治療指導方案,以降低手術並發症風險。術前,該科醫生又通過DR、3D-CT及MRI等儀器,為患者進行瘤段切除前邊界定位,對髖關節軟組織平衡、血管、神經等情況進行評估,並將影像學測量數據的結果彙總給專業廠商的技術部門,讓他們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製造技術為患者定製完全匹配的個性化假體。
手術開始後,在麻醉科和手術室醫護人員的配合下,孫曉林和他的手術團隊配合默契,僅一個小時,就完整地切除了腫瘤瘤體,精確地植入假體,並充分重建髖部肌力平衡,恢複患者的髖關節正常功能。術後,患者恢複良好,3周後就可以下床借助助行器行走,而且完全感覺不到疼痛。
孫曉林介紹,關節周圍腫瘤的診治一直以來都是骨科醫生不得不麵對的挑戰。現在,隨著骨腫瘤係統治療技術的進步,單純對腫瘤進行切除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要求,臨床治愈的標準也開始向更長的帶瘤生存期、更好的生活質量轉變。因此,就要求骨科治療團隊革新腫瘤治療思維,以骨關節外科和腫瘤外科的雙重身份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麵考量,盡量做到在保全肢體的前提下,更徹底地切除腫瘤,更好地恢複患者的關節活動功能。而骨腫瘤假體置換術就是關節置換術中難度較高的一種術式。此例手術的成功實施,不但讓更多患者看到了保肢的希望,也標誌著市人民醫院骨科的人工關節置換技術達到了省內先進水平。
(記者 孫閻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