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做“新時尚”的踐行者——參與垃圾分類我們一起行動
更新時間:2023-6-2 13:01:4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 題:做“新時尚”的踐行者——參與垃圾分類我們一起行動

  新華社記者王永前、鄭鈞天、高爽、周聞韜

  “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係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誌願者回信,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進一步指明方向。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多次對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作出重要指示。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指引下,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麵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如今,從城鎮到鄉村,越來越多的人行動起來,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積極貢獻力量。

  【誌願者的故事】

  華磊是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瑞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在她眼裏,垃圾分類是件“非常難的家常事”。

  5年來,她帶動小區1700餘戶居民,經曆了從不理解、不習慣、不適應到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轉變。

  什麼是垃圾分類?什麼又是幹垃圾、濕垃圾?原本每層樓道都設有垃圾桶,大家在家門口成包扔垃圾多方便,為什麼要改?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對垃圾分類基本不了解、不理解。”華磊說,“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宣傳和引領,不斷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誌願者成了這項工作的“潤滑劑”和“催化劑”。瑞一居民區成立了一支由居民組成的“綠精靈”誌願小分隊,通過同為住戶的情感聯係,挨家挨戶上門向居民發放垃圾分類知識宣傳資料。

  第一道難題是每層樓道撤垃圾桶遭遇了很大阻力。67歲的小區居民吳老伯回憶說:“剛開始,不少人連下樓扔都不願意,更別提分類了。”

  “一步到位”難度太大,誌願者們就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垃圾分類時尚指數紅黑榜”。由物業監督,在各個樓棟的一樓大堂張貼,每天以“哭臉”“笑臉”圖標展示各樓層垃圾分類情況。如果分類準確就是“笑臉”,濕垃圾桶裏混進三件以上幹垃圾則為“哭臉”。

  “總被貼‘哭臉’,誰家熬得住啊?”吳老伯笑著說,大家都想把“哭臉”盡快變成“笑臉”。

  漸漸地,垃圾分類成了居民的“肌肉記憶”,新時尚變成了好習慣。

  誌願者還走進學校、企業,通過室內講座、自創自演的情景互動會以及現場教居民變廢為寶等活動,讓垃圾分類的意識在群眾心中落地生根。

  “作為垃圾分類誌願者,我們特別有成就感。”華磊說,“總書記的囑托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把總書記的鼓勵和希望轉化為前進動力,將更加努力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藝術家的故事】

  “絕對文藝範兒”“太藝術了吧”……這裏的村民已經習慣了遊客的驚歎。

  走進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整齊的村舍、潔淨的村道和盎然的田園都隻是“平常”風光,最“吸睛”的要數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民居外牆上的七彩壁畫以及街頭巷尾用廢舊老物件製作的各種裝飾。

  “這裏是我的家鄉,我們想通過打造藝術鄉村,向村民宣傳垃圾分類,倡導低碳生活新時尚,賦能鄉村振興。”2018年,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天祥帶領藝術家團隊來到這裏,經過與村委會和村民們反複論證,一條“農+旅+藝+學”融合發展之路,在這個偏遠閉塞、人煙稀少的小山村鋪展開來。

  讓村民沒想到的是,藝術家們幹的第一件事兒竟然是幫著他們打掃衛生。在溪水邊、田地裏撿拾各類垃圾,協助村民打掃、整理庭院……王天祥和同事、學生們一陣忙活,原本垃圾亂扔的山村變得幹淨整潔了。

  藝術家們接著幹起本行,以東升村的風土人情為元素,以低碳環保、垃圾分類為主題,用不同的藝術方式,向村民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看,這幅畫是以卡通人物教我們怎麼做垃圾分類的,那幅是展現垃圾分類讓生活更美好的自然風景畫……”村民趙迎花現在是村裏的兼職導遊,介紹起牆上的藝術品如數家珍。她說:“以前大家習慣不好,垃圾隨便扔,汙水隨便倒。人都往外跑,沒人願意來。現在環境越來越好,來我們這裏遊玩的旅客越來越多。”

  藝術家們還組織起生態藝術工作坊,發動村民和學生將部分垃圾加工成藝術品。“廢棄的水壺、車軲轆、條凳,都能成為我們的創作元素。”王天祥說,為了鼓勵村民參與,每個物件上都會刻上自願捐贈者的名字。

  垃圾分類宣傳與藝術創作相融合,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環保意識。如今,垃圾分類逐漸成為村民的習慣,“美化環境家家受益”還被寫進了村規民約。東升村所在的柳蔭鎮製定並完善了垃圾分類積分管理辦法,垃圾分類形成長效機製。

  “總書記關心的垃圾分類直接關係到大家的生活環境,我們要發揮自己所長,讓垃圾分類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更多人。”王天祥說。

  【環保達人的故事】

  “節儉”了一輩子的薑豔華,因為節儉成了“名人”。

  “物盡其用最好。別人眼裏的‘廢物’,在我看來,修修還能用。”在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大萬蓮社區居民薑豔華家裏,到處能看見廢物利用的成果:舊床頭改的櫥櫃、油桶改的花盆、壞雨傘改成的環保袋……

  對於母親的“節儉”,兒子孫力征最開始並不理解,“我總跟我媽說,換換吧,也不是買不起。”孫力征說,“後來看見我媽用廢卡紙做識字卡教我女兒識字,加上幫她做環保宣講課件,了解了很多環保知識,就理解她了,現在更支持她了。”

  “隻我一家的力量遠遠不夠。”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從十年前開始,薑豔華夫婦就在自家居住的社區開展環保宣講。“當時我在社區工作,跟居民交流特別多,鄰居們對我變廢為寶的做法很認可,很多人學著做。”

  “全國綠色家庭”“低碳生活創新明星”……薑豔華一家的做法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也獲得了不少榮譽,她的環保宣講更“出名”了。

  一次,薑豔華在一所小學做完宣講後,一名學生回家用廢舊紙殼和塑料盒製作了一個台燈,並在薑豔華第二次到學校宣講時送給了她。“我太高興了,能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環保意識和節約習慣,是我最大的心願。”薑豔華笑著說。

  由薑豔華夫婦錄像、兒子編輯製作、兒媳配音解說、孫輩參與出鏡的《我家廚房低碳生活加減法》《我家生活“碳足跡”加減法》等視頻,采用紀實的手法講述一家人低碳生活的做法,上傳到網絡後,得到了不少人“點讚收藏”。

  如今,74歲的薑豔華仍在為環保宣傳忙碌,每年至少做80場公益宣講。“看了總書記給上海垃圾分類誌願者的回信,我更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別有意義。”薑豔華說,“我要做‘新時尚’的踐行者,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實踐中。”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做“新時尚”的踐行者——參與垃圾分類我們一起行動
2023-6-2 13:01:4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 題:做“新時尚”的踐行者——參與垃圾分類我們一起行動

  新華社記者王永前、鄭鈞天、高爽、周聞韜

  “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係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誌願者回信,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進一步指明方向。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多次對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作出重要指示。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指引下,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麵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如今,從城鎮到鄉村,越來越多的人行動起來,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積極貢獻力量。

  【誌願者的故事】

  華磊是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瑞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在她眼裏,垃圾分類是件“非常難的家常事”。

  5年來,她帶動小區1700餘戶居民,經曆了從不理解、不習慣、不適應到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轉變。

  什麼是垃圾分類?什麼又是幹垃圾、濕垃圾?原本每層樓道都設有垃圾桶,大家在家門口成包扔垃圾多方便,為什麼要改?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對垃圾分類基本不了解、不理解。”華磊說,“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宣傳和引領,不斷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誌願者成了這項工作的“潤滑劑”和“催化劑”。瑞一居民區成立了一支由居民組成的“綠精靈”誌願小分隊,通過同為住戶的情感聯係,挨家挨戶上門向居民發放垃圾分類知識宣傳資料。

  第一道難題是每層樓道撤垃圾桶遭遇了很大阻力。67歲的小區居民吳老伯回憶說:“剛開始,不少人連下樓扔都不願意,更別提分類了。”

  “一步到位”難度太大,誌願者們就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垃圾分類時尚指數紅黑榜”。由物業監督,在各個樓棟的一樓大堂張貼,每天以“哭臉”“笑臉”圖標展示各樓層垃圾分類情況。如果分類準確就是“笑臉”,濕垃圾桶裏混進三件以上幹垃圾則為“哭臉”。

  “總被貼‘哭臉’,誰家熬得住啊?”吳老伯笑著說,大家都想把“哭臉”盡快變成“笑臉”。

  漸漸地,垃圾分類成了居民的“肌肉記憶”,新時尚變成了好習慣。

  誌願者還走進學校、企業,通過室內講座、自創自演的情景互動會以及現場教居民變廢為寶等活動,讓垃圾分類的意識在群眾心中落地生根。

  “作為垃圾分類誌願者,我們特別有成就感。”華磊說,“總書記的囑托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把總書記的鼓勵和希望轉化為前進動力,將更加努力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藝術家的故事】

  “絕對文藝範兒”“太藝術了吧”……這裏的村民已經習慣了遊客的驚歎。

  走進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整齊的村舍、潔淨的村道和盎然的田園都隻是“平常”風光,最“吸睛”的要數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民居外牆上的七彩壁畫以及街頭巷尾用廢舊老物件製作的各種裝飾。

  “這裏是我的家鄉,我們想通過打造藝術鄉村,向村民宣傳垃圾分類,倡導低碳生活新時尚,賦能鄉村振興。”2018年,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天祥帶領藝術家團隊來到這裏,經過與村委會和村民們反複論證,一條“農+旅+藝+學”融合發展之路,在這個偏遠閉塞、人煙稀少的小山村鋪展開來。

  讓村民沒想到的是,藝術家們幹的第一件事兒竟然是幫著他們打掃衛生。在溪水邊、田地裏撿拾各類垃圾,協助村民打掃、整理庭院……王天祥和同事、學生們一陣忙活,原本垃圾亂扔的山村變得幹淨整潔了。

  藝術家們接著幹起本行,以東升村的風土人情為元素,以低碳環保、垃圾分類為主題,用不同的藝術方式,向村民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看,這幅畫是以卡通人物教我們怎麼做垃圾分類的,那幅是展現垃圾分類讓生活更美好的自然風景畫……”村民趙迎花現在是村裏的兼職導遊,介紹起牆上的藝術品如數家珍。她說:“以前大家習慣不好,垃圾隨便扔,汙水隨便倒。人都往外跑,沒人願意來。現在環境越來越好,來我們這裏遊玩的旅客越來越多。”

  藝術家們還組織起生態藝術工作坊,發動村民和學生將部分垃圾加工成藝術品。“廢棄的水壺、車軲轆、條凳,都能成為我們的創作元素。”王天祥說,為了鼓勵村民參與,每個物件上都會刻上自願捐贈者的名字。

  垃圾分類宣傳與藝術創作相融合,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環保意識。如今,垃圾分類逐漸成為村民的習慣,“美化環境家家受益”還被寫進了村規民約。東升村所在的柳蔭鎮製定並完善了垃圾分類積分管理辦法,垃圾分類形成長效機製。

  “總書記關心的垃圾分類直接關係到大家的生活環境,我們要發揮自己所長,讓垃圾分類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更多人。”王天祥說。

  【環保達人的故事】

  “節儉”了一輩子的薑豔華,因為節儉成了“名人”。

  “物盡其用最好。別人眼裏的‘廢物’,在我看來,修修還能用。”在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大萬蓮社區居民薑豔華家裏,到處能看見廢物利用的成果:舊床頭改的櫥櫃、油桶改的花盆、壞雨傘改成的環保袋……

  對於母親的“節儉”,兒子孫力征最開始並不理解,“我總跟我媽說,換換吧,也不是買不起。”孫力征說,“後來看見我媽用廢卡紙做識字卡教我女兒識字,加上幫她做環保宣講課件,了解了很多環保知識,就理解她了,現在更支持她了。”

  “隻我一家的力量遠遠不夠。”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從十年前開始,薑豔華夫婦就在自家居住的社區開展環保宣講。“當時我在社區工作,跟居民交流特別多,鄰居們對我變廢為寶的做法很認可,很多人學著做。”

  “全國綠色家庭”“低碳生活創新明星”……薑豔華一家的做法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也獲得了不少榮譽,她的環保宣講更“出名”了。

  一次,薑豔華在一所小學做完宣講後,一名學生回家用廢舊紙殼和塑料盒製作了一個台燈,並在薑豔華第二次到學校宣講時送給了她。“我太高興了,能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環保意識和節約習慣,是我最大的心願。”薑豔華笑著說。

  由薑豔華夫婦錄像、兒子編輯製作、兒媳配音解說、孫輩參與出鏡的《我家廚房低碳生活加減法》《我家生活“碳足跡”加減法》等視頻,采用紀實的手法講述一家人低碳生活的做法,上傳到網絡後,得到了不少人“點讚收藏”。

  如今,74歲的薑豔華仍在為環保宣傳忙碌,每年至少做80場公益宣講。“看了總書記給上海垃圾分類誌願者的回信,我更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別有意義。”薑豔華說,“我要做‘新時尚’的踐行者,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實踐中。”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