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不負囑托的年輕人,“追光”有了好消息!
更新時間:2023-6-28 15:39:34    來源:大武漢

“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看到這裏聚集了不少精英人才,大家都很年輕,充滿活力,我感到很高興。”2022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同企業職工親切交流時強調。

一年以來,奮戰在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工作一線的武漢年輕人牢記總書記的重要囑托,踔厲奮發、奮勇爭先。年輕的力量在科研征途上,正在追光,發光!

“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踔厲奮發、奮起直追,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一年前,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大樓前,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擲地有聲,華工激光半導體麵板事業部工藝主管馮新康至今記憶猶新。

馮新康在實驗室晶圓切割設備上進行工藝調試。記者高勇 攝

“就是這裏!去年6月28日,我們在樓下聆聽了總書記的教誨。”馮新康指了指窗外,“總書記對我們這一代年輕的科研力量抱有很大期望,讓我們感到工作使命感更強了,必須奮起直追!”

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13樓的年輕人也“很忙”。一位光學器件部門的同事將手機開著免提,從“大通鋪”的另一頭快速移動到光學工程師張海洋麵前,嫻熟地拉來旁邊的椅子坐下,一場遠程會議就此開啟。

武漢光穀未來科技城的仿生建築“馬蹄蓮”。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刻也不容耽擱!同事大多是‘90後’,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隨時都能高效‘熱聊’,解決問題。”張海洋直言。

張海洋說:“我們項目組的小夥伴們爭分奪秒,開發出的全國產化3D打印激光器完全替代進口,並成功應用推廣到3D打印行業!”

這一年,國內首款1.6Tb/s矽光互連芯片、國內首款2K高頻PWM柔性屏、全國產EDA軟件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誕生在光穀。

6年前,馮新康離開上海一家激光加工設備製造外企,加入華工激光。

“關鍵設備的研發、組裝都在國外,核心技術是不讓我們碰的。”說起跳槽的原因,馮新康打了個比方,“在外企,我更像一顆隨時會被替換掉的‘螺絲釘’。回到我們國家的企業,才能成為不可替代的‘核心部件’。”

華工激光研發大樓。

正如馮新康所言,華工激光也為這位年輕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回頭看這些年,我深度參與了核心技術研發工作。”如今34歲的馮新康已經成長為業務骨幹,“在華工激光,我親眼見證了我們很多激光加工設備加速國產替代的過程;國內熱銷,海外訂單也源源不斷。”

說到這裏,馮新康感歎,“參與國家戰略的同時,我也很有成就感。為國家科研,與有榮焉!”

現在,馮新康又有了新目標。“我們正在開發的激光設備瞄準的是工業裏最高端和難度最大的領域——半導體。相信隻要目標堅定,把兩寸寬的事做到兩尺深,就一定能實現。”在馮新康看來,科技自立自強的美好圖景,就在眼前。

張海洋在實驗室工作。記者高勇 攝

“百分之百國產化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必須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些。”張海洋說,“不僅讓我們國家的企業用上好用又實惠的激光器產品,還要充分發揮企業產業鏈鏈主和激光產業策源地作用,擔起激光光源領域‘國家隊’的使命。”

光穀聚“光”成穀,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

如今,在光穀,中國信科、華工科技、長飛等本土龍頭企業成為“鏈主”,一批科技型企業加速成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200家。

肖希在調試超大容量單模多芯光纖傳輸實驗係統。

中國信科集團光纖通信技術和網絡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肖希欣喜地分享了最新進展:“今年5月,我們實現了總傳輸容量4.1Pb/s、淨傳輸容量3.61P/s的單模19芯光纖傳輸係統實驗,該工作刷新了單模多芯光纖傳輸容量的世界紀錄,也是目前國內光纖傳輸係統實驗容量的最高水平。”

4年裏,肖希所在的實驗室將光纖傳輸係統實驗容量提升了4倍,目前可實現單根光纖每秒鍾傳輸60000部高清電影,標誌著我國在光通信領域邁出了一大步。

光穀廣場“星河”雕塑。

10年間,中國信科集團也同時在矽光芯片這一前沿領域從“門外漢”變身“持牛耳者”,培育出一批領先水平的矽光芯片技術。肖希也從一名科研人員逐步成長為技術創新策源的“領航員”和產學研轉化的“擺渡人”。

“我現在要做的不僅是帶領團隊取得更多技術突破,還將以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為平台,積極融通光電子產業鏈和創新鏈,帶動更多創新成果走向產業應用,為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率先實現突破貢獻一臂之力。”

肖希表示,將按照總書記指引,繼續肩負“追光築芯”的使命,聚焦“卡脖子”領域,著力打造大國重器,更快地占領一些製高點。

(長江日報出品 統籌/策劃:王其恒 馬振華 陳智 采寫:記者陳智 欒嘉雯 李慧紫 通訊員胡昕 孫詩 攝影:記者高勇 劉斌 何曉剛 製圖:張莉)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不負囑托的年輕人,“追光”有了好消息!
    2023-6-28 15:39:34    來源:大武漢

    “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看到這裏聚集了不少精英人才,大家都很年輕,充滿活力,我感到很高興。”2022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同企業職工親切交流時強調。

    一年以來,奮戰在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工作一線的武漢年輕人牢記總書記的重要囑托,踔厲奮發、奮勇爭先。年輕的力量在科研征途上,正在追光,發光!

    “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踔厲奮發、奮起直追,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一年前,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大樓前,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擲地有聲,華工激光半導體麵板事業部工藝主管馮新康至今記憶猶新。

    馮新康在實驗室晶圓切割設備上進行工藝調試。記者高勇 攝

    “就是這裏!去年6月28日,我們在樓下聆聽了總書記的教誨。”馮新康指了指窗外,“總書記對我們這一代年輕的科研力量抱有很大期望,讓我們感到工作使命感更強了,必須奮起直追!”

    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13樓的年輕人也“很忙”。一位光學器件部門的同事將手機開著免提,從“大通鋪”的另一頭快速移動到光學工程師張海洋麵前,嫻熟地拉來旁邊的椅子坐下,一場遠程會議就此開啟。

    武漢光穀未來科技城的仿生建築“馬蹄蓮”。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刻也不容耽擱!同事大多是‘90後’,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隨時都能高效‘熱聊’,解決問題。”張海洋直言。

    張海洋說:“我們項目組的小夥伴們爭分奪秒,開發出的全國產化3D打印激光器完全替代進口,並成功應用推廣到3D打印行業!”

    這一年,國內首款1.6Tb/s矽光互連芯片、國內首款2K高頻PWM柔性屏、全國產EDA軟件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誕生在光穀。

    6年前,馮新康離開上海一家激光加工設備製造外企,加入華工激光。

    “關鍵設備的研發、組裝都在國外,核心技術是不讓我們碰的。”說起跳槽的原因,馮新康打了個比方,“在外企,我更像一顆隨時會被替換掉的‘螺絲釘’。回到我們國家的企業,才能成為不可替代的‘核心部件’。”

    華工激光研發大樓。

    正如馮新康所言,華工激光也為這位年輕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回頭看這些年,我深度參與了核心技術研發工作。”如今34歲的馮新康已經成長為業務骨幹,“在華工激光,我親眼見證了我們很多激光加工設備加速國產替代的過程;國內熱銷,海外訂單也源源不斷。”

    說到這裏,馮新康感歎,“參與國家戰略的同時,我也很有成就感。為國家科研,與有榮焉!”

    現在,馮新康又有了新目標。“我們正在開發的激光設備瞄準的是工業裏最高端和難度最大的領域——半導體。相信隻要目標堅定,把兩寸寬的事做到兩尺深,就一定能實現。”在馮新康看來,科技自立自強的美好圖景,就在眼前。

    張海洋在實驗室工作。記者高勇 攝

    “百分之百國產化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必須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些。”張海洋說,“不僅讓我們國家的企業用上好用又實惠的激光器產品,還要充分發揮企業產業鏈鏈主和激光產業策源地作用,擔起激光光源領域‘國家隊’的使命。”

    光穀聚“光”成穀,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

    如今,在光穀,中國信科、華工科技、長飛等本土龍頭企業成為“鏈主”,一批科技型企業加速成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200家。

    肖希在調試超大容量單模多芯光纖傳輸實驗係統。

    中國信科集團光纖通信技術和網絡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肖希欣喜地分享了最新進展:“今年5月,我們實現了總傳輸容量4.1Pb/s、淨傳輸容量3.61P/s的單模19芯光纖傳輸係統實驗,該工作刷新了單模多芯光纖傳輸容量的世界紀錄,也是目前國內光纖傳輸係統實驗容量的最高水平。”

    4年裏,肖希所在的實驗室將光纖傳輸係統實驗容量提升了4倍,目前可實現單根光纖每秒鍾傳輸60000部高清電影,標誌著我國在光通信領域邁出了一大步。

    光穀廣場“星河”雕塑。

    10年間,中國信科集團也同時在矽光芯片這一前沿領域從“門外漢”變身“持牛耳者”,培育出一批領先水平的矽光芯片技術。肖希也從一名科研人員逐步成長為技術創新策源的“領航員”和產學研轉化的“擺渡人”。

    “我現在要做的不僅是帶領團隊取得更多技術突破,還將以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為平台,積極融通光電子產業鏈和創新鏈,帶動更多創新成果走向產業應用,為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率先實現突破貢獻一臂之力。”

    肖希表示,將按照總書記指引,繼續肩負“追光築芯”的使命,聚焦“卡脖子”領域,著力打造大國重器,更快地占領一些製高點。

    (長江日報出品 統籌/策劃:王其恒 馬振華 陳智 采寫:記者陳智 欒嘉雯 李慧紫 通訊員胡昕 孫詩 攝影:記者高勇 劉斌 何曉剛 製圖:張莉)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